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与我国公民信仰建构

2014-05-12许利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信仰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就是西马理论家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于认识我国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在此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破坏、消费异化、资源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多元的公民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为人们政治信仰淡化、盲目崇我倾向增加。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公民信仰危机问题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代化运动息息相关。本文就尝试从三个方面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对于我国公民信仰建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信仰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时亦简称为西马),最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德国哲学家柯尔施提出这一概念,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加以明确表述,佩里安德森后来在专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一书中予以阐发。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定义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出现于欧洲国家的,由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人发起的,主张以区别于“苏联式”(“列宁式”和“斯大林式”)的方法,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中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其中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学派和人物。笔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内容纷繁复杂,归纳看来不外两个方面:第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也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所形成的哲学观点汇总。第二,现代性批判理论。是指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多个侧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实践产生了诸如消费主义倾向、生态环境破坏、公民信仰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遥相呼应”。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探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公民信仰建构的借鉴意义。

一、西马现代性批判理论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

西马现代性批判理论包括消费主义批判、生态主义批判、文化理论批判、日常生活批判,对爱欲压抑的批判等,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和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现代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

(一)异化消费批判与我国的消费异化问题

“异化消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异化消费——消费本来是用于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不再仅仅用于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人们变成了为消费而消费,消费被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围绕异化消费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等方面拓展了对异化消费的研究,形成了“异化消费论”

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生产力水平节节攀升,社会财富快速积聚,社会分配上不均衡,消费异化问题也在层出不穷,如享乐消费、奢侈消费、超前消费、极度浪费、符号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十分普遍。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关于消费的社会政治功能、生态危机问题、符号消费等方面的研究,对我们避免类似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理性消费观有借鉴意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国特殊的情况,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消解已经发生的异化消费的问题。

(二)生态主义批判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之一,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该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主张重新理解自然、文化、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制度理想——生态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的非理性运用和消费主义的错误价值观与生存方式是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消费异化助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危机,克服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进行生态政治变革,最终完成向生态社会主义的过渡。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是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我国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逐步降低,而且生态破坏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质量急剧下降(全国性的雾霾天气)、森林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消耗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现实意义的探索,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理论,深入剖析当代中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的性质,探索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三)大众文化批判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是对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消费性文化、媒体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批判,也即对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批判。霍克海默、阿多尔诺明确指出大众文化是向消费化取向和商品化特征以及艺术向商品的妥协。马尔库塞指出,在发达工业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兴起和社会统治阶层对文化的实际控制,使商品和文化高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纯粹的消费品。“高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被大众文化所代替,成为物质、商品文化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整个社会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化建设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但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大众文化消费化。目前充斥于网络、荧屏、街头巷尾的文化宣传无不被打上商品化的烙印。其次,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引导力不够强大,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造成深刻影响。再次,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巨大差异,城市和乡村文化的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优秀成果。

二、当代公民信仰问题及其现代性原因分析

(一)信仰及信仰危机

信仰的词源含义。信仰,又作仰信。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的崇信钦仰。)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1]我们可以把信仰定义为:主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追问宇宙、社会、人生等切要问题,欲从根本上求得解决却无法实现时而主观认定的愿景,是主体对一种学说、思想、理论抑或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的信奉敬仰和不懈追求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主体的思维根据、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信仰危机是指主体原有的信仰处于崩溃之中,新的信仰尚未形成,主体精神处于混乱、惶恐、困惑和绝望的状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恰恰是以对传统价值、传统信仰的批判为前提和契机的,这种情况下旧的信仰必然发生动摇,社会的发展将会给人类提供多种新的信仰选择,人们面临这种“无标准的选择”往往陷入困惑而无从选择,要么就是总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当前我国公民充分享受了现代性带来的发展成果和机遇,同时也深受各种现代性问题的困扰,他们在信仰选择的过程中吸收多元化的信仰中适合自身特点的因素,呈现出较大变动性。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趋于稳定,下面我们从政治信仰和盲目崇我性等两个方面来分析当今社会公民信仰与现代性运动的关系。

(二)高度商品化导致公民政治信仰淡化

高度的商品化使等价交换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造成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异化,人们感觉到自己“为社会所遗弃”。我国公民政治信仰有逐步淡化的趋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现代社会环境和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是有根本区别的。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怀着坚定的政治信仰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处于和平时期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现代性文化充斥生活,公民政治信仰淡化也就十分自然。其次,党内出现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也对公民政治信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当今社会大凡发达国家的公民都对政治缺少热情,日本、韩国表现尤为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期,公民政治信仰相对薄弱属于正常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要警惕泛自由化倾向,自觉与一切形式的政治分化和政治瓦解作斗争。

(三)人际关系异化、权威的消解导致公民盲目崇我倾向明显

西马现代性批判理论认为生产社会化使人成为生产机器上的零部件,遏制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性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人际关系冷漠,人们感觉到“为他人所疏远”。这就导致人们信仰选择的无标准,陷入了“无根”状态的信仰危机。在传统社会中上帝是彼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英雄是神圣形象在此岸世界的世俗化存在。在现代社会里不仅彼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被消解掉了,此岸世界的神圣形象——英雄,也逐渐被淡化了,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隐退的时代”。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下,很多人认为认为:“万物的存在是因为我存在,我是世界的中心”。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人表示“我只信仰我自己”。这说明现代公民崇我倾向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是商品文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使人们无所适从,精神无处安放。如果任由这种倾向发展,势必会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最终会危害人们健康发展,所以既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公民信仰的崇我性,又要从社会环境出发找到原因,充分做好对公民主流健康信仰的引导,避免这种崇我倾向的无休止蔓延。

三、现代性批判理论对公民信仰建构的借鉴意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运动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又将这些负面效应与现代性本身区别开来。“当前的危机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过程已经走到了尽头,而我们必须走回头路。倒不如说具有这样一层含义:需要对现代性本身加以现代化”[2]这些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无法完全释放现代性的理性潜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这里引出了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结构的必要性。我国的商品化、市场化浪潮,带来了一系列的现代性问题:环境污染、粮食危机、资源浪费、能源紧缺、生态危机,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无处安放,对于我们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公民信仰造成了深刻影响。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发展成果建构公民信仰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给人们带来了物质文明,让人们摆脱了各种自然和历史的束缚,为我国人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生产力实现大发展,文化实现大繁荣,科学技术水平实现飞跃,以上成功实践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现代化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和得力条件,自觉建构社会主义公民信仰。

(二)全力解决现代性社会问题,避免对公民信仰建构的不利影响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启示我们,如果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和困难,不能把现代性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归罪于现代性本身。就像马克思对待黑格尔一样对待现代性,“务必小心翼翼,切莫将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然后再翱翔于非理性的天空”。[3]我们要努力找到出现挫折和困难的根源——现代化进程中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努力改革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性,全力解决当前的问题,从而促进对社会主义公民信仰的建构。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人学词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2]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M].London,New York:Verso ,1989,1.

[3]哈贝马斯.哈贝马斯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7.

简介:许利(1987-),男,山东单县人,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信仰
信仰
信仰
漫画
信仰是一种力量
信仰
信仰是什么
自由与信仰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