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阜宁县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及增收对策

2014-05-12薛兰萍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低收入集体经济村级

薛兰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渠北地区脱贫奔小康步伐,努力增强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能力,近期我对我县灌溉总渠以北地区羊寨镇、芦蒲镇38个行政村的低收入农户脱贫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重点抽查了羊寨镇外口村和芦蒲镇东吴村的275户低收入农户、78人,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低收入农户致贫原因进行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低收入农户大多属于年老体弱、因病因残、缺少劳动力、缺乏生产技能、子女上学负担重等几种情况致贫。

1、村民思想保守,脱贫难度大。由于羊寨、芦蒲两镇属渠北边远地区,长期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群众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存在“庸、懒、散”和“等、靠、要”的陋习,“夏天乘阴凉,冬天晒太阳”。 据调查,外口村、东吴村出外务工挣钱的约有162人,占两个村低收入总人口的20%,且年收入大多在2万元以下;另外大部分人在家种田,守在家“享清福”,“一季稻子一季麦,收入只有七八百”,缺少致富门路,收入普遍偏低。近几年脱贫攻坚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数贫困户脱贫基础不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返贫、致贫现象较为突出,两个镇低收入人口比重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收入来源。2012年两个镇38个村平均直接经营收入6.53万元,仅是全县平均水平的一半。

2、年老体弱比例高、劳动力缺乏。调查中发现,两镇低收入农户家庭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年老体弱人员多,缺乏劳动力。从重点抽查的两个村低收入农户的年龄结构看,18岁以下的95人,占两村低收入人口的12 %。55岁以上的老人为286人,占两村低收入人口的37 %。18岁至55岁的适龄劳动力403人, 占两村低收入人口的51 %,除去此年龄段中的患有残疾及重大疾病的人员,适龄劳动力大约在300多人,约合77户,仅占两村低收入总户数的28%,由此可以看出低收入户的适龄劳动力严重缺乏。从调查中还发现,这些家庭年老寡居、独居者比较多,生活环境比较差,主要是他们的子女大都已单过且家庭状况较差,只能提供一些口粮来解决老人基本的吃饭问题。也有一部分子女养老意识淡薄,不管不问,这些老人一般单独居住,由于年龄偏高,活动极不方便,又无劳动力,导致生活贫困。

3、文化程度低,缺少专业技能。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缺乏技能是导致农民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两村275户低收入农户中,户主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160户,缺乏劳动技能的接近110户,占两村低收入总户数的39%,许多村民由于文化知识的贫乏,导致观念落后,他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以农为本,宁可守地受穷,也不愿外出冒险致富,消极等待政府救济。由于没有掌握生产技术,自我发展能力差,缺少致富门路,难就业,收入低,从而制约着他们脱贫致富。

4、健康状况差,因病因残致贫多。调查结果显示,两村275户低收入农户中,有残疾人口的42户,占两村低收入总户数15 %。由于经济困难,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9户,占两村低收入总户数3%,病、残是导致贫困的又一主要原因。调查中发现,有病无钱医治,等、拖、靠的贫困户在农村比较常见。目前农民看病就医的城乡医疗保险体系才刚刚起步,医疗保障不健全,农民看病、尤其是重大疾病就医的费用,大部分是由自己支付,常年看病就医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病情稍微重一点,一般农民都负担不起,贫困户更是承受不起,有的得了大病,只能听天由命。

三、低收入农户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县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预期成效,但全县特别是羊寨、芦蒲两镇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仍不容乐观。导致农户低收入的成因比较复杂,如何正确扶持他们多渠道增加收入,彻底脱贫致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因此,客观上需要县委、县政府实行统一部署,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调配合,需要全社会的认真关注和全力扶持。

1、经济基础落后,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渠北地区土地瘠薄,广种薄收,产出率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部分村虽然形成了特色产业,但目前大多属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以自产自销为营销方式,大部分农产品无规模、无品牌,产业链短,缺乏龙头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少,附加值低,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增收空间有限,造成农村经济整体落后。

2、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目前我们面临的农村贫困,不单是物质的匮乏,还在于沉积于灵魂深处的思想精神贫困,而思想精神上的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更长期、更顽固、更难以根除。“扶贫先扶智,致富要靠人”。应当从战略高度认识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强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从根本上启动和保证羊寨、芦蒲两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低收入户增加收入打好长远基础。一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提高低收入农户适龄儿童入学率,解决部分适龄儿童不上学和中途辍学的问题,防止产生新一代文盲。二是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对一些上过小学、初中的农民进行职业培训,传授给他们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从业技能,重点教育低收入农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明确的市场竞争意识,逐步培养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切实激发自主创业经营热情。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能力为根本目的,有效拓展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以增加劳务输出,帮组贫困农户增加工资性收入。

3、重抓集体经济发展,建立“五好”专业合作社

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一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两委”班子的“双带”能力,积极引导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增加村级集体经营收入,提高村级基层组织服务功能。二是按照村级“六有一责”的建设要求:2013年度村级经营性收入达15万元以上的村数不得低于65%,确保50%的村达到有一个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确保40%的村达到由村集体创办的“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共同解决生产发展中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难题。三是新增补贴向农民合作社倾斜,在资金、税费、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全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4、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大结对帮扶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各层各级的扶贫支持。努力争取省经信委牵头的“五方挂钩”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继续争取市委工作队向我县派驻八支扶贫工作对的重点帮扶;深入开展机关事业单位、规模企业、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村企结对共建活动。二是因户制宜制定帮扶措施。对缺乏和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上无依无靠的农村低收入农户,可采取救济补助的“输血”型帮扶办法,将之纳入农村最低保障体系,确保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活保障;对有劳力的低收入户,在发展生产自救上进行帮扶,增强其“造血”功能和自身发展能力。三是政策倾向低收入群体。建议县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10%用于扶贫开发,并拿出500万元用于扶贫小额贷款贴息,重点向渠北片区倾斜,实现低收入农户使用扶贫贷款不付利息,采取政府兜底贴息,支持片区农民发展生产。四是加大片区低收入农户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农村一事一议奖补财政基金、村级集体发展项目、脱贫奔小康财政奖补资金以及省市帮扶力量和项目也要重点向渠北地区倾斜。此外,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养老、合作医疗政府补贴标准,宣传动员低收入农户参加农村养老医疗保险,让片区低收入农户老有颐养、病有良医。

猜你喜欢

低收入集体经济村级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村级财务报账的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娶低收入老婆
浅谈村级经济管理模式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赤壁市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庭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东辽联社成功收回村级欠款近千万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