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王世俊先生的小说《脚步的歌声》

2014-05-12解非

北极光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兴安岭作家小说

解非

从古至今,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艺术之中以森林为题材、对森林有深刻解读的作品似乎并不多,古代文人更多是从一种意境出发而为诗为文,很少从森林本身的美感去描述大森林中的生活之美。一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再如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人诗意的存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诗意的存在是生命的根本需要,而安居乐业的生活确实是至关重要的,王世俊先生的小说《脚步的歌声》让我们能感受到作家的那种特有的安居乐业的情结,而这种情结最终归宿到大兴安岭的大森林之中。

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讴歌了善良的大兴安岭人的勤劳勇敢,全心、全意、全力来表现地域乡情,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这是一部8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可以看出书中主人公王师阳的原型就是作家本人。王师阳的经历颇具一定的代表性,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可以说世界是物质的,人也是物质的,我们的身体形成于物质又回归于物质,同时,人又是精神的,灵魂(即意识)也是这个世界的精神,文学艺术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其性质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也便决定了一个作家视角的多种可能,我们可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角度来看看这部小说展示的故事归根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大兴安岭在王世俊先生的小说自述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在语言的空间和自身生命履历的轨迹上呈现出的气象与心象自然携带着地域性的全息密码,通常地域性是一个空间概念,不同的地域包含了不同的地理、习俗、人文、历史具有某种决定性的意义,空间中不同的地域性往往有着惊人的一致性,或者说不同的地域往往是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空间对大兴安岭人灵魂的统治在命运中具有巨大的意义,浩瀚伟岸的大兴安岭给了生活在它怀抱中的子民母性般的安全感。

作家对大兴安岭的地域性的挖掘是向外的,又是内在的,在真正意义上从生命和语言的临界点出发,从血脉的根性出发所抒写的大兴安岭边地的生活,小说在精神的自我挖掘、奔突和深度沉潜中发现了时代的宿疾,小说意义在于不断的探询,《脚步的歌声》是喑哑的,又是高亢的,有鲜明的立场,也有文化道德。

大森林给了作家文学情感的主要动力,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兴安岭森林里他的文学思维可以触摸到每一个角落,他的小说来自生活中的题材经过精心的梳理或加工,具有鲜活的质感,动感,立体感和外张力,小说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人物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能够将小说的主人公形象描绘得鲜活,生动,富有生命力和可感性,能够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其情景的配合极为工巧,二者浑然一体,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地域性对小说人物个性的形成和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源头般的力量。他是一个热爱大兴安岭的作家,他把人们带入一种淳朴奇异、迤逦多姿、神奇浪漫的北国世界,巍峨雄伟的原始森林、波涛汹涌的黑龙江、黑油油的土地……,讲述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他笔下的森林,风雪、炉火、土房、菜园、晚霞……,饱含着他对时代变迁和生存现状的思考,引导读者一次又一次流连忘返于大兴安岭朴素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中,体验来自北国的生命气息和脉搏律动。

他在小说创作中把文化作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并在其中感受着世界的丰富与博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丽与深厚所震撼。在《脚步的歌声》里作家充分展示了文化的丰富性、神秘性和多样性,这些文化表现了大兴安岭人独特的森林生活气息和勇敢乐观的性格。对植根于大兴安岭的黑土地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热情,在自然美好的亲情伦理与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又以深厚的叙事、真诚的情感和清灵的语言,令人信服地传达出在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中植根于民族意识深处的顽强、坚忍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进而渲染出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感。作家以民的视角对世俗情怀予以了深切关注,亲情、爱情、友情等人类的普遍情感成为作家表现常态人生的切入点。

作品展现了坚持信仰的人生理想,信仰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信仰使人坚定坚强。主人公王师阳一直坚持着他的信仰,这个信仰支撑着他的生活和所有的选择,他在信仰中关怀生命,呵护自然,他在信仰中乐善好施,抵御强暴,他在信仰中为个人生活开辟美丽的道路。他真实真诚地待人待事,他不断地超越既定的现实世界,充分地发展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不是依附于自然世界也不是同化于自然世界,而是与自然世界互相促进,他的精神世界具有生态意识,符合生命之道,但不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从王世俊先生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独特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没必要天天为自己的事忧心忡忡,尽自己的责任,在生活中实现自我的超越,享受山水田园之乐,返回内在自然则是实现与天地合一,对万物变化和人生苦短看得淡定超然,在讲述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也渗透着生命的哲理。小说的境界是一种平和淡泊、悠远旷达的境界,淳朴高洁的胸怀又隐隐透出王世俊先生之豪迈风骨。小说关于人生的吟咏,则体现了任化迁的态度,不耿耿于生死得失,而是纵情于自然之愉悦。虽然一直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却不受尘俗的烦恼,克服浮躁的情绪,心自然就会变得宁静祥和,自是“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作者热爱自然融入自然,写作时自肺腑中流出,读者也自然地被带进作者创造的意境之中,景物很普通而作者的感受却很不一般,他体会到其中难以传达的真意。

他的小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苍凉的世界中给自己和他人一点温暖,在一种形而上的思考之下写出了那么多善良与温暖、爱意与温情的人和事,讲述故事、构思人物都使小说呈现出一种大气与厚道。

《脚步的歌声》与其说是一部小说,毋宁说是一部记载了一个知识分子一生遭受苦难和文化变迁的宏大史诗,对自我过去的追忆与诘问、坚守与隐痛、反思与探究,不仅是一种主观性的存在,它还具有客观性内涵,是全部过往与存在留下的无法抹去的痕迹,这是一部厚重的、洋溢着作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长篇,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与文化精神,承载着丰富的意义指向,饱含了作家爱憎分明的感情,情感的表达匠心独运,从而具有了艺术感染力。

这部小说颇能体现作家高洁的品质与超然的心性,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更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不为权贵竟折腰的高尚品格。主人公王师阳出身于地主家庭,他亲身经历并亲眼见证了文化大革命中政治高压下的世态炎凉,身处逆境但信念不改,他以光明之心看待生活,积极向上,三次申请入党,最终成为一名中共党员。阅读此书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作家的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洞悉生命的美丽与庄严。王世俊先生的小说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凡人琐事和庸常生活。一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的:“小说存在的理由是要永恒地照亮生活世界,保护我们不至于坠入到对‘存在的遗忘。”从这个意义上说王世俊先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更是一个照亮生活世界的理想主义者。

一部小说境界高低就取决于其内在的思想性,而真挚美好的情感是内在的灵魂,一如人的气质,存于内而发于外,我觉得王世俊先生的这部小说首先应该是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声音、他自己的声音,他的心声和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声音融汇在一起,这样他的《脚步的歌声》就能得到广大的知音和人民的共鸣,也让他的小说具备了深刻睿智的思想、真挚美好的情感、严谨精炼的结构、清晰传神的意象和含蓄优美、富于韵律感和想象力的语言。王世俊先生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以及长时间积聚的素材细致的消化,把纷繁芜杂的社会、历史、自然、人生熔铸为有机整体,以大跨度的时空容量、全景式的图像、复杂的人物关系、具有思想性的主题都是重要的,执着地坚持在现实中建设自己的理想家园。小说中的现实都是他经历的也是他营造的,在白描现实时是湛然而透彻的,是带着敏感体温的柔和色调,他在使用修辞和意象时又常常带有冷峻而深刻的力量,积聚一生的心血建构了颇为独特的文学世界,他的《脚步的歌声》就是一个代表。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兴安岭作家小说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大兴安岭不会忘记你
大兴安岭的铁道兵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