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2014-05-10尚金香

新课程·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交流

尚金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选材、造句、修改以及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教师想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收效甚微。总之,教师只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这种状况。

以往,教师只顾着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语文知识,从词典里获得知识,却忽视了生活这样一个大舞台,生活才是我们知识和经验的来源。我们还可以听妈妈和爸爸讲年轻时候的故事和经历。听祖辈人讲上个世纪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听真实存在的一些事情和过往的经验,这也是获得知识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创新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直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把自己富有想象力的想法和做法发挥出来,真正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结果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最后都不错。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这样的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发挥,使课堂过分自由化,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真正内涵。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作者单位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编辑 乔建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人文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