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政策分析

2014-05-08李锦堂��

山东青年 2014年3期
关键词:政策分析实施过程

李锦堂��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党和国家站在执政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目的在于调节国家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的背景和意义、政策内容、实施模式和过程、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部计划;政策分析;实施模式;实施过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回顾10年来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变迁、实施和过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调节国家社会人力资源分配、缓解人才供求矛盾和就业压力、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背景和意义

2003年是普通高等学校(简称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当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6月6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中央财政给予适当支持,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

(一)“西部计划”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的重要举措

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002年2月,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出台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国家层面的具体规划、政策相继出台。“西部计划”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西部计划是应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措施

2003年是高校扩招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比2002年猛增67万。再加上受“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应对这严峻的就业形势,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国务院同意,发出了四部门联合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力度是罕见的、空前的。“西部计划”的实施能暂时缓解我国过快、过热、过强的就业压力,为就业制造一个缓冲地带,同时能借助服务基层、服务西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品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其他人口就业。

(三)西部计划是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从1993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团中央于1994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8年8月,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正式成立。从1998年6月至2001年初,相继实施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社区发展计划、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营计划等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1998年全面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定期轮换的接力方式,累计动员了14240名城市青年到224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了每期1-2年的教育、卫生、农业科技等志愿服务,其成功实践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积累了经验。①

二、“西部计划”政策内容

从2003年“西部计划”实施至今,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地方和高校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切实有效的将“西部计划”向执行层面推进。2003年6月发布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8项支持政策。2004年4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有关政策并新增了6项政策。2009年4月发布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统筹了“西部计划”与其他中央有关部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的政策。通过对上述“西部计划”政策的综合分类,中央主要确立了三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物质保障类。包括志愿者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服务期间,享受往返于入学前户籍所在地与服务地之间每年4次火车硬座票半价优惠。服务期间,户口和档案可保留在毕业高校,免收服务费用;户口和档案转回生源地的,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免费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二是鼓励引导类。包括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3年内报考研究生的,总分加10分;各高校出台的政策如优惠于此政策则参照高校政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服务期满2年考核合格,报考公务员等享受相关优惠政策。服务单位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有条件的高校可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于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

三是政治待遇类。包括服务期间,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服务期为1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奖章。服务期为2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银奖奖章,表现优秀的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奖章,表现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评选。

三、“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和过程

(一)“西部计划”的实施模式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应用组织动员、思想教育、舆论宣传、总结表彰等方式来实现项目(如图1所示)。组织动员主要由各级团组织、高等学校来完成,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共青团发挥了特有的组织优势动员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项目。思想教育主要由各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来完成,在志愿者培训中,思想教育是主要的内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解决志愿者的思想困惑也是重要的任务。舆论宣传主要通过共青团宣传系统、传统宣传媒介、新媒介来实现,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认同“西部计划”项目意义、内容。总结表彰主要是对志愿服务过程进行考核,了解项目办、志愿者工作内容和效果,表彰先进,再通过宣传树立典型,增加项目的吸引力。

图1 西部计划实施模式

(二)“西部计划”的实施过程

每年全国项目办确定志愿主题、分配招募派遣指标给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确定各市县项目办派遣指标,再由市县确定具体服务单位和志愿者需求人数。同时,省级项目办确定各高校招募指标,再分配给高校项目办,由高校项目办招募志愿者。志愿者根据省级项目办发布的招募公告,报名选择所服务县和服务单位。高校项目办根据报名情况确定志愿者名单上交省级项目办。省级项目办对志愿者培训后再分配到具体的服务县和服务单位。服务期间,志愿者的管理与教育由县级项目办和服务单位共同负责。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西部计划实施过程

四、“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手段单一

政策执行手段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及其执行者为完成一定政策任务,达到一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②“西部计划”政策执行过程中大部分是采取行政手段的方式。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各级项目办通过下发通知来确定服务单位及需求人数。在志愿者分配过程中,县级项目根据各部门、各乡镇申报的岗位及人数结合上级项目办确定的派遣指标统一分配。在志愿者日常管理过程中,依照双重管理模式,县级项目办负责志愿者的身份、材料、思想管理,服务单位负责志愿者日常工作、生活管理。在服务单位与志愿者的关系处理上,通过签订服务协议来保障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并未签订服务合同或劳动合同,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上缺乏法律效应,志愿者处于劣势地位。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

根据《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倡导地方财政、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相应的补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县级项目办并没有得到当地财政的支持,各服务单位给予志愿者的补助也不同,大部分是没有补助,只有待遇较好的县级机关才有200-4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文件还倡导有条件的高校拿出部分奖学金用作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奖励和支持,但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有获得母校奖励和支持的寥寥无几。文件还倡导“服务期间,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志愿者没在服务期间担任过上述职务,只有考上了服务单位的行政编制或合同工才能享受相关待遇。

(三)志愿者作用未充分发挥

一些服务单位及领导对大学生志愿者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存在一些志愿者有岗位,无工作任务的现象,志愿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岗位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志愿者没被安排到乡镇农村、扶贫、教育、工业、卫生等部门,而是被县级部门截留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志愿者对服务单位工作不了解,服务单位对志愿者基本情况也不了解。二是志愿者培训没有到位是造成志愿者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办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志愿者服务典型介绍、志愿服务理念与方法,而较少服务岗位技能、基层青年工作、服务地风土人情等内容。同时,培训一般是集中培训、一次性培训,没有制度化、规范化,不能对培训效果及时反馈,对志愿者实际需要和工作成效的跟踪了解,及时改进。

[注释]

①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②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参考文献]

[1]崔远航.共青团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5.

[2]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P266.

[3]薛向东.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1):6-7.

[4]高菲.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教书育人,2011(15).

本文系梧州市团委“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现状调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政策分析实施过程
在纠结中前行的网约车改革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小学“真语文”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