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学习中学生理解障碍的成因和对策

2014-05-05许志科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惯性物体障碍

许志科

“为理解而教”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当前的课堂教学,许多本该达到理解水平的课程,却连最基本的识记任务都不能完成,把教学变成学科习题的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学生学习物理时存在的理解障碍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好地解除理解障碍的思维方法。

一、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原因

学生常常反映物理难学,教师也抱怨物理难教,学生总是教不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学生的理解力不足,对物理知识没有真正地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到物理知识的应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对于理解力的障碍呢?

1.感性认识不足

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现在孩子往往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比较少,生活经验、劳动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这是造成物理概念理解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如果没有观察到足够多的电磁感应现象,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磁感应这一概念,如果没有观察到自感和互感现象,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自感和互感的概念。

感性认识是物理思维的基础,没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过程上升到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掌握。

2.新旧知识分离

物理学中的概念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概念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一个物理概念,往往是一些概念的发展,又是另一些概念的基础。因此,依据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物理概念可以组合成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

例如,由质量和体积组成密度的概念,速度和时间组成加速度的概念,由质量和速度组成动量的概念等都是依据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一个或几个已知的概念组合或发展成新的物理概念。不能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是影响概念理解的又一个障碍。

3.思维方法不当

物理概念的学习离不开思维,在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足够多的感性材料后,必须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思维概念,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掌握其实质和应用。没有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是影响概念理解的又一个障碍。

例如,“惯性”是力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有些学生认为,物体的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与物体受力的大小有关。出现这一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不能深入理解“惯性”这一概念,只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不能真正理解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运动与否、受力与否无关。

三、促进学生理解的对策

1.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教学生做有心人,观察周围的生活用具、自然现象。同时教师在讲课时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

(2)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尽量地多提供实验的机会。创造条件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实验,并鼓励学生多动手利用身边物品做一些小实验,让学生多做体验。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网络下载关于自然和科技的信息、图片及视频短片,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了解关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积累生动、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

2.利用旧知识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原有概念, 促进新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功率”时,可以借助前面对“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的快慢,功率表示的是物体做功的快慢,定义方式都是采用了比值法,公式、单位组成、物理意义等都有可类比之处,在比较熟悉的“速度”概念基础上,对于理解“功率”概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利用实验和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在学习物理概念时,若单纯地把概念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去进行记忆的话,那将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如果能引导学生去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概念”的这一过程,就会清晰地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加以理解。

总之,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力,这一目标绝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某一种活动设计就能轻易达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注意到如上几个方面,将会比较有效地克服学生学习物理时的理解障碍,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等各种能力。

猜你喜欢

惯性物体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普遍存在的惯性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