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014-05-05陈云海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规律题目解题

陈云海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清晰的解题思维是发展智力、提高基本素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学的概念和规律,明确教学的重点,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来分析题目,充分利用题目中的条件和现实规律,获取物理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对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的见解。

一、认真审清题目,明确解题对象

在物理题目中,很多都会隐藏着条件,让人不会一眼就看出来。要想解好题,认真审清题目,分析每一句话所传达的信息是首要前提。

例如,在解决力学问题时,有些可能是单个物体,而有些则是研究的多个物体,开始就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状态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环境和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特别要注意的是,研究多个物体时,受力分析可能会有重叠,这时要更加仔细观察。在确立了研究对象后,将题目中的客观条件变成抽象思维,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图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情感贴近图景,帮助他们理解并解决问题。然后进一步确定物体的状态及相关条件,确保所有信息都归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弄清了研究对象的关系之后,就能在纸上清晰地画出示意的图形,并在图上标出各项条件,通过画图的方式直观地了解物理环境和条件,为进一步解题作好铺垫。

二、根据逻辑思维,合理运用规律

高中物理力学中有很多规律,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在这些定律中,机械能和动量是建立在运动和动力的基础上的,主要讨论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积累引发的效应。经过一系列研究后,从一般的原理阐明其本质,作为总结,揭示物理学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的观察及实验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

物理并不是一门很难驾驭的学科,只要摸清楚学习物理的窍门,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比如说,掌握物理解题的基本步骤,其中要根据自己的逻辑思维,合理地运用类似以上讲的这些规律是很重要的,明确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条件,总结出自己的规律,再加以运用。思维较好的学生会按照教学课标的最低要求,从课后习题中获取探索知识的方法,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在解题时思维受阻,这需要教师巧妙点拨,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新的层次。在解题过程中,清晰的逻辑思维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学生要排除各种困难,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

三、联系有关知识,完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在头脑里建立的有关知识的结构。众所周知,解题的基础是要有一定的相关知识的,但知识量与解题能力并不是一定成正比的,解题能力是与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的结构有关的。解题需要从大脑中筛选出长久记忆的相关知识,并匹配相应的情境,这与其所储存知识的方式有直接联系,有了充足的知识库,才能顺利地提取出知识用来解题。当然,这些知识要有良好的组织形式,否则多余的知识会成为累赘,妨碍解题的正常思维。

在大脑中,记忆是思维的前提,没有长久而牢固的记忆的思维,只是一具空壳。然而,清晰的思维并不能只依靠简单的机械记忆,这样比较容易被遗忘,所以脑海里的知识一定要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检索起来会比较方便,也有利于长久记忆。

物理学的知识是具有非常严谨的结构的,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我们经常说,知识要融会贯通,纵横相连,不孤立任何一个知识点。不管学习的是物理哪方面的知识,都一定要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和它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理解物理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得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物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学习有效策略,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有意识地提炼有效的思维策略,帮助学生概括出有效的解题方法,并经常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题技巧。在这里有几点建议:(1)教学方法时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积累;(2)针对不同的解题方法,选择不同的事例来验证,使其具有广泛性;(3)方法不宜过多,否则容易混淆,要给予一定的消化理解的时间。

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只是教授一定的方法,关键还是要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合理运用解题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1)调整固有心态,明确复习的要点,时常对知识点查漏补缺;(2)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握综合数学方面的技巧;(3)回归物理课本,理清知识点结构,加强习题的积累,提高解题速率。

综上所述,提高物理解题能力不是只要记住定律或公式,多做习题就行的,而要深入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贯穿物理解题的始终,使得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融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规律题目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用“同样多”解题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巧解规律
解题勿忘我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