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今科技社会中部分高层科研女性数据统计分析

2014-05-04莫国香阎莉王思明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院士科学

莫国香 阎莉 王思明

当今科技社会中部分高层科研女性数据统计分析

莫国香 阎莉 王思明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大力普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女性性别特征优势日益彰显。女性在科学中的性别构成图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女性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无论从科技女性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还是从女性在科学界所处的地位来看,女性仍然处于科学的边缘,这不利于集中全社会力量进行协同创新。解决科技领域中的性别不平衡问题是全社会协同创新发展的第一要务。

女性 性别不平衡 当代科技

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的大力普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正经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女性性别特征优势日益彰显,女性在科学中的性别构成图景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女性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深入、更具体的问题时,不容乐观的情况便会被发现。

一、世界科学女性现状

1.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具有最高荣誉的国际大奖,该奖授予世界各国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后添加了“经济”奖)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这些领域举世公认的最高奖项。

到2012年为止,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设立以来,已颁发过313项次,556人次获此荣誉,其中女性仅为16人次(居里夫人获得2次),占2.88%(见表1)。从表2中不难看出,获奖女性不仅人数极少(15人)、单独获奖者极少(仅3人),且学科分布很不均匀(物理2人次、化学4人次、生理医学10人次)。总之,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女性得主可谓凤毛麟角。

表1 1901-2012年诺贝尔奖女性获奖情况

表2 1901-2012年女性获诺贝尔科学奖名单

2.女院士情况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Academy”。此后,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在某一领域内的资深专家,代表我国最高层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群体[3]关于院士来历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793.htm.。

图1 部分国家女院士所占比重情况(%)

表3 2004-2011年中国女研究生毕业情况

根据2008年中国校友网[4]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研制并提供: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http://edu.sina. com.cn/kaoyan/2008yuanshi/index.html,2008-04-23.调查统计,一些发达国家女院士在院士总数中所占比例均较低,其中美国女性院士最高仅有4.1%,丹麦4%,英国2.9%,加拿大3.2%,法国3.2%。在我国1955-2007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男性院士1764人,约占两院院士总数的95.04%;女院士只占极少数,仅有93人,约占总数的5.01%。其中中国科学院有女性院士51人,占中国科学院院士总数的4.61%;中国工程院有女性院士42人,占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的5.36%(见图1)。在我国1955-2009年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有98人,也仅占5.06%,比例仍然较低。尽管我国两院院士中女院士比例高于一些发达国家科学院女院士比例,但是与我国女性科技人员的总数、女研究生(《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4-2011年,我国高校女研究生呈增加趋势,女性科技工作者具有较为充足的后备军)比重、女博士生的比重(见表3、表4)相比,女院士比例仍然较低,并且极不相称。

二、中国高层科学女性情况

表4 2004-2011年中国女博士生毕业情况

表5 2003-2012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女性状况

表6 2004-2008年“863”项目成果完成人情况统计表

1.中国高层科学女性普遍存在“高位缺席”现象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刘恕在首届中国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举行的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已具相当规模,但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她们作用、地位未能与其数量规模相一致。在我国科技殿堂中,同样存在着女性“高位缺席”的现象,人们常把女科技人员的作用比喻成“金字塔”的最底层,愈低人数愈多。

2007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题为《我国女性从事科技工作现状研究》报告称,我国女性占总人口的48.37%,女性科技人员约占我国科技人员总数的35%。

然而,女性并未在科技领域撑起半边天,并且存在严重的“高位缺席”现象。从本研究对近十年来有代表性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研究情况(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统计也可以看出,在国家重点科技计划中的核心层女性比例很低。如:2003-2012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女性仅占4.48%(见表5),2004-2008年863项目成果男女完成人次性别比为6.89:1,女性完成人次仅占总完成人次的14.52%(见表6)。从2003-2012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统计看,女性获奖比例与女性科技人员比例极不相称:2003-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女性均无人获奖(见表7)。2003-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比例也很低(见表8)。2003-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女性比例亦不高(见表9),而且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从主要完成人来看,女性人数为2348人,仅占总完成人20594的11.4%,且项目由女性主持的更少;从获奖的领域上来看,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医药卫生和农牧渔业等领域;从获奖的等级来看,主要集中在二等奖,如: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者仅129人,占一等奖获奖总人数1408人的9.16%。二等奖获奖者1981人,占获奖总人数16969人的11.67%;从获奖的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获得者人数仅占9.84%。

表7 2003-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表8 2003-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情况

表9 2003-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情况

因此,尽管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全国科技人员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5160万人)、科技经费、科技人员、以及科技产出均在逐年上升,高等教育中女学生的比例(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2011年,普通专科、本科在校女学生比例已分别从49.20%、45.30%上升到52.17%、50.40%,已超过50%。)、女性科技工作者总量和比例也在持续增加,但是,正如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赵兰香所说,虽然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质量优势相对较低这一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雷同,但与我国女性科技人员所具有的规模优势相比,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2.南京农业大学高层科学女性教师情况

从南京农业大学个案看,相关数据也同样显示,南京农业大学高层科学女性教师也处于科学的边缘。

从人数上看,截止2012年11月30日,根据南京农业大学人事处在岗教授名录数据统计,南京农业大学院士2人,女性0人;在岗教授295人,其中女教授49人,占16.61%;理工科(农学、植保、资环、园艺、动科、动医、食品、理学、生科、信息、工学、科技开发)在岗教授237人,其中女教授38人,约占16.03%。

从地位上看,据南京农业大学简介(数据截止2012年11月)获悉:南京农业大学有国家、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人,其中女性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及千人计划专家4人,女性0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1人,其中女性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专家8人,女性0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8人,女性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其中女性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8人,女性0人。

总之,女性社会地位是指不同群体妇女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与男性相比较的权利、资源、责任和作用被社会认可的程度[1]李乐旋、温珂:《我国女性与科技相互选择分析及应对》,〔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而衡量女性参与科技状况重要指标就是科技领域女性比例和女性成就。通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女性科技专家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女性在智力上是能够胜任科学和技术工作的,她们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科技发展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而且,近年来科学女性人数和成果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是,与男性比较,多数女性科技工作者仍处于层次相对较低的位置,晋升较为缓慢;学科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在基础科学和部分工程学科中女性较少。可见,无论从数量、质量和结构等方面,还是从女性所处科学领域的地位来看,女性仍然处于科学的边缘。然而,这种边缘的状况并不是女性自愿所为,传统社会所谓的女性不适合从事科学研究的观念也没有生物学上的根据,它其实只是长期以来历史及文化因素导致的性别偏见与科学偏见,是西方父权制文化在科学中的表现而已。而且,女性占人口的半数,作为求真和创新活动的科学研究,女性有未开发的智力和性别优势可以为之所用,为之服务。因此,性别不平衡仍然是当今科技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女性处于科学的边缘是阻碍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灵魂,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因此,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性别意识纳入科技决策主流,最大限度地把妇女吸引和凝聚到我国科技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来,充分发挥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聪明才智,对于科技强国、和谐社会的创建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将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无论从科技发展内在要求,还是从国家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而言,性别不平衡应是当今科技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责任编辑:天则〕

莫国香,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210095

阎莉,南京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授 210095

王思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210095

本研究由江苏省妇女研究会课题《江苏女性科技人才发展需求及政策建议研究》(项目编号:JSSFL2010302)支持。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院士科学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院士寄语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获评“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院士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