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背景

2014-04-26王汶洁曹英伟

学理论·中 2013年12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时代背景列宁

王汶洁 曹英伟

摘 要:任何科学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当时一系列的背景条件。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中吸取精华并取得重大突破;面临着沙皇倒台给苏俄留下的诸多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被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政治孤立,经济凋敝等国内局面以及国际局势出现的新变化是和平共处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列宁从理论和现实两大方面深刻剖析了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性,并逐步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历史见证了列宁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远瞻性。

关键词:列宁;和平共处;时代背景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01-02

科学理论的诞生必然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以及丰富的时代背景。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在前人长期反对战争,争取和平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对前人已有思想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而形成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影响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形成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启示,例如列宁早期受民粹派思想影响比较大。早期的民粹派社会主义者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亚·伊·赫尔岑等老一辈思想家和革命家都对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启迪颇深。他们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其和平主张就是通过革命,推翻俄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平等、和平的社会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不断传播、推广,列宁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在列宁探索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过程中,马克思关于和平的思想对其有很大启发。

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剖析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中,阐发了关于和平的内涵。

(一)和平是人类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一种关系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动因,和平与战争都是基于一定利益关系而引起的。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个人利益总是违反个人意志而发展为阶级利益,发展为共同利益,后者脱离单独的个人利益而获得独立性,并在独立化过程中取得普遍利益的形式,作为普遍利益又与真正的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因而以不同利益主体形式出现的交错的个别利益和共同利益形成了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利益格局。和平与战争相对,是人类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间非暴力的一种关系状态。

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这一和平状态发展而来,并灵活地应用到两种意识形态国家如何处理彼此关系的实践当中。一方面,在苏俄取得三年内战胜利以后,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共存的局面已经形成。列宁科学地判断出苏维埃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某种“均势”。另一方面,新生的苏俄政府急需经济的壮大来稳固政权,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满足其资本扩张的需求极其渴望苏俄的市场及丰富的原料,正是因为两种制度的国家之间存在着贸易这层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平便成为他们相互交往、依赖、共处的一个关系纽带。

(二)和平是处理民族间、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原则

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资产阶级,虽然他们初步提出了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内政、实行普遍和平与正义等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并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条约等形式在约束战争和冲突,用和平手段来处理相互间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果。各个民族、国家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贵贱之分,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每个民族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来自己的贡献,每个民族都有权来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国内外事物,不应该受到他国的干扰与侵犯。因此,“要保障国际和平,首先就必须消除一切可以避免的民族摩擦,每个民族都必须获得独立,在自己的家里当家做主。”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以和平手段解决民族间、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以维护民族间、国家间的正常关系,促进国际和平的实现。列宁认真学习和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并灵活地运用到了苏俄外交的实践之中。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对世界形势有明确的判断,意识到一味的战争只会让彼此疲惫不堪,提出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础。

二、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除了理论上的支持,还得有现实的可能性。刚刚成立的苏维埃政府面临着众多国内外复杂的局面,出于要稳固政权的考虑,苏俄迫切地需要和平的环境,逐渐为列宁“和平共处”思想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一)国内的复杂局势需要和平的外交局面

1917年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受压迫人民的士气。但在革命胜利以后,刚刚掌握苏维埃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局面异常危急、复杂。

一是在政治方面。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基础十分不稳。保皇党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及其他反革命分子不断密谋暗杀、迫害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地主、厂主、富农、沙皇将军不承认工人阶级的胜利,开始聚集反革命的武力直接威胁着苏俄政府的统治。内忧外患的历史局面促使列宁在1917年11月8日,即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天就发布了第一个对外政策文件《和平法令》,“公正的和民主的和平……就是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领土,不强迫合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平。”苏俄政府向全世界发出和平信号的举措一是为了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世界和平,二是争取时间和精力稳定国内政局。但反动势力却寄希望用战争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处于动荡不安这一特殊时刻的苏俄政府百废待兴,急需和平的国际环境巩固国家政权。和平共处是其迫在眉睫的一种外交战略。

二是在经济方面。沙皇政府希望借参加一战来缓解国内日益突出的矛盾,企图输出矛盾。战争最初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难以维系的军费开销,俄国在战争中接连惨败。列宁清醒地意识到苏维埃政府要想生存和强大,在世界上立足,极其迫切的需要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环节就是经济建设。当时苏俄的经济状况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科学技术都远远不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着世界经济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列宁意识到可以借贸易来链接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1922年苏俄政府参加了热那亚会议,使苏俄第一次在法律上被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所承认,并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为苏俄同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发展贸易往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面对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列宁提出了一系列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新生政权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也逐步成熟起来。

(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和平共处提供现实可能性

苏维埃俄国建立以来,国际局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迫使其重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世界革命的失败使列宁不得不把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放在新的角度与层面重新考虑,也正是这些变化的局势给和平共处带来了现实可能性。

一是经济危机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与苏俄进行经济往来。1920-1921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欧洲经济一度低迷不振,深陷困扰。面临经济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等窘境,资本主义国家在百般无奈之下不得不重新考虑与欧洲最大国家苏俄之间的关系。苏俄拥有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与苏俄贸易被资本主义国家看作是走出困境的一条紧急出路,同时也是医治欧洲经济的必要手段。于是,重新打开苏俄市场,与其进行贸易往来被急切地纳入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的计划当中。

二是世界革命的进程不利。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甚至一些国家出现了革命形势高涨的好势头。1918年11月德国革命爆发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但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革命相继被镇压下去,西方何时再爆发革命谁都无法预料,欧洲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就此趋于低落。列宁期待世界革命的思想不无道理,而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能适时转变和纠正革命初期关于西欧很快就会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判断,并指出“革命形势已发生变化,和我们预料的完全不同”。

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提出是符合当时苏俄的国内国际环境的。经过历史的检验,让我们看到了其科学性与远瞻性,而这一和平外交思想的提出,为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融入世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爱华.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利益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陈之砰.苏联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尚伟.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2).

[7]陈香兰,荣长海.列宁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关系的认识与思考[J].前沿,2011,(16).

[8]刘从德,李曼.列宁的“两制”均势思想及其对欧洲均势传统的反思和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时代背景列宁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思政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能产品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华丽追梦者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拉美有多少“列宁”?
最忆是杭州 何日更重游
绍兴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对幼儿语言习得影响研究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与肝癌“和平共处”四周年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