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转型,贵为学师

2014-04-26

关键词:学科课程学校

自古以来,教师的任务都是“教学、教授、教导、教化……”,无不立足于“教”的一端,围绕一个“教”字而展开。教师如此,整个学校教育也概莫能外,就像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里所述:“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关键在于“教”与“学”位置的变化,把“教校”变成“学校”,把教育真正变成教书育人的事业。一言以蔽之,教师当为学师。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生之“学”。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中心。教师的“作品”是学生,考量教师绩效、能力和水平的标尺在于学生,在于学生所处的位置,在于每个学生的内心体验。可以说,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衣食父母”,还是学校的“上帝”。没有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学校的发展,没有学校的发展就没有教师的发展。教师当为学师,就是要突破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的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道”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突破学生在学校就是“读书”的观念,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习之“学”。学习之“学”,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陶行知先生把世界上的“先生”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把那活泼的小孩子当作个书架子、字篓子;第二种先生是教学生,但仍以教为中心;第三种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众多发达国家都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只是过程、手段和方式,“学”才是起点、目的和归宿。身为学师,就要围绕学生、研究学生、开发学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个“得法”,就是师生共同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一名特级教师在一所学校上了一堂优秀课,如果全盘搬到另一所学校去,从教师的“教”来说,可能仍是“优秀”的,但从学生“学”来讲,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针对不同的对象,授之以不同的学法,这便是因材施教。其次是加强自身学习。作为“学习”之师,定然要通过学习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创新学法,通过学习凝炼风格,通过学习增强魅力。“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强制,而在于熏染。教师自身勤于学敏于行的“勤敏”姿态,对学生来说,常常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科之“学”。突出学科之“学”,就是要长于“课程”开发。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不只是掌握静态的“知识”,更要形成动态的“经验”。学生个人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课程”。因此,突出学科之“学”,就是要从过去只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为学生安排丰富的体验过程。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偏重于教学研究、考试研究、资源研究,而对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个体化开发则重视不够,研究不多。作为学科之师的学师,不仅要掌握学科课程的知识要求,更要加强学科知识的系统研究,关注学习过程的整体开发,分析学科特点,建设教学文化,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个性倾向。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校之“学”。作为学校之学的学师,不是学校领导的雇工,而是学校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大学问在于大教师,学校特色同样在于教师品位。教师品位就是教师的个人风格。有特色的学校不应只有一种风格,而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每种风格结合在一起,才能铸造出真正的学校特色、学校精神、学校品牌,教育事业才能长青。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问之“学”。问题即是课题。研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方向。教师要结合教学,善于谋学、思学、研学,长于动笔、动手,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加强科研,边教边学边研,以实践提炼理论,以理论丰富实践。

教师为学师,当突出学养之“学”。教师成为“学师”,重在身体力行。学生读书我学习、孩子读书我学习的教育文化会不断影响一代又一代学生、一个又一个家庭,会推进学习型个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学师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道德高尚、积极向上、理智稳重的典范,不仅影响学生,也会影响社会,影响未来。这才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称号的全部内涵所在。

经师易得,人师难寻。

人师即学师。教师为学师,必将开创教育的新境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课程学校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