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14-04-25更,余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训练课一致性指标体系

杜 更,余 银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杜 更,余 银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训练课是构成运动训练过程的最小单元,训练课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运动训练过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文章以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训练效果、训练过程、训练负荷、课前准备、训练态度为主体的五大一级指标,并涵盖17项二级指标,系统确定了各级指标的权重。经过一致性检验,证明建立的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主体信度和内部一致性。

训练课;质量评价;层次分析法

当今社会,系统量化式的管理及监控已经成为多个行业运行的基本模式,在竞技体育领域同样也同样把系统化、定量化作为运动队训练控制与管理的工作模式。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要求竞技运动队运动员培养过程向日益高效益化和高质量化升级。训练质量的高低不仅是影响竞技比赛成绩关键因素,也同样是决定竞技育才质量、运动员培养效益的重要因素。运动训练过程质量监控必须进一步强化量化思想,以确保科学规范性。训练课是运动训练过程的最小结构单元,是运动训练过程整体质量得以实现的基础,对训练课质量的评价是整个训练质量评价的中心与落脚点。本文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运动训练课质量监控模型进行构建研究,为运动训练过程质量监控的量化式、精密化发展进程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运动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homas.LoSatty提出的一种通过逐层分解和比较来处理复杂问题的系统方法。本文主要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程序构建训练课质量评价的多级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问卷调查法:为了确定训练课质量评价的各项指标及其权重值,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准程序,采用问卷的方式对训练课质量评价的各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国家级教练员10人,运动训练学教授3人,问卷全部回收,有效问卷100%。

专家访谈法:为了更加准确的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特征,以及训练质量监控基本特点,在进行问卷调查时,对国家级教练和运动训练学专家进行了专业访谈,征求他们对于训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见和建议。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一方面加深对运动训练过程特征、监控特点等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掌握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程序。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训练过程结构解析

图1 运动训练过程结构

运动训练过程是指运动员通过接受系统训练活动,从而使竞技能力与专项运动成绩不断得以提高所经过的全过程[1]。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全过程是从其初步接触体育训练一直到运动生涯的终止。从时间维度来分析,运动训练的过程结构是由时间跨度不同的各种训练单元组成。以一名优秀运动员成长历程为例,其全程训练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五大基本时期(阶段):基础启蒙训练时期、初期专项训练时期、专项提高训练时期、高级专项训练时期、运动寿命保持时期[2]。其中每一个时期都是由一个多年训练过程组成,并且依次又可分解为年度训练、周期训练、阶段训练、月训练、周训练、日训练、训练课(见图1)。

由此可见训练课是构成运动训练过程的最小结构单元,也是实现运动训练过程任务和目标的直接环节,因此训练课质量监控模型的构建,必然是运动训练过程质量监控的核心环节。

2.2 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初步建立训练课质量评价层次模型

在咨询教练员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依据现代训练课的结构特点、训练课的任务与要求,遵循教育评价和训练评价一般规律,制定了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设计的训练课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有A、B、C三层内容构成[3]。A层为整个指标体系层;B层为一级指标层,主要由课前准备(B1)、训练态度(B2)、训练过程(B3)、训练负荷(B4)、训练效果(B5)五大一级指标组成;C层为二级指标层,共17个二级指标(指标内容见表1)。

表1 初步建立训练课质量监控层次模型

2.2.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从初步构建好的训练课质量监控指标模型的第2层(B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1-9比较尺度构建对比矩阵,直到最下层[4,5]。即对B层和C层(C1,C2,C3,C4)内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按1-9比较尺度对各元素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赋值。表2表示的是1-9比较尺度的含义。通过问卷调查,采用专家赋值法构建了各级指标的成对比较矩阵。

表2 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表

2.2.3 计算单排序权向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就是把本层所有各元素对上一层来说,排出评比顺序,这就要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向量(权重),最常用的方法是和积法和方根法。本文采用和积法,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元素作归一化处理,其元素的一般项为:

所得的W=(W1,W2,W3,…,Wn)即为特征向量。

④一致性检验

先计算出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

再计算出随机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ndom):

其中RI(Random Inedx),即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多次重复进行随机判断矩阵特征值的计算之后取算术平均数得到的。表3给出了1-15阶正反矩阵计算1 000次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则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认为不一致性太严重,需重新构造判断矩阵或做必要的调整。

表3 1-15阶正反矩阵一致性指标

根据以上步骤进行各级指标的最大特征值(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对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各层指标权重均为CR<0.1,证明建立的训练课监控模型指标体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表4 训练课质量监控模型最大特征值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由此得出最终的“训练课质量监控模型”,按权重值大小排序,依次由训练效果、训练过程、训练负荷、课前准备、训练态度5个一级指标,及各自包含的17个二级指标构成。

指标1“课前准备”的权重为0.1643,其中包含3个二级指标:教案编写、课前准备及任务安排;指标2“训练态度”的权重为0.1511,其中包含3个二级指标:精神状态、言行举止及对待学生;指标3“过程组织”的权重为0.2495,其中包含4个二级指标:结构安排、方法手段、训练指导及训练气氛;指标4“训练负荷”的权重为0.1787,其中包含4个二级指标:训练密度、训练强度、心理负荷及负荷过程;指标5“训练效果”的权重为0.2564,其中包含3个二级指标:任务完成、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各项二级指标的权重及最终的组合加权系数见表5。

2.3 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

为验证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对武汉体育学院专业运动队10名教练员进行了训练课质量随机评估。评估组成员由4名训练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评估以本研究构建的监控模型指标及权重为标准。各受评教练的总得分见表6(各项指标得分省略),平均得分在90分以上2名,80-99分6名, 80分以下2名。

表5 训练课质量监控模型各级指标及权重

表6 受评教练员训练课质量评价得分表

各二级指标标准化处理后得分值见图2。可以看出10名教练的各项指标的标准得分中,C21、C22、C23、C31四个指标的情况较好,一方面进一步反映了教练员优秀的“训练态度”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行动的共同表现,另一方面反映了教练员对训练课整体结构安排上的较为合理性;而在C42、C43和C52三项得分情况相对较差,一方面反映出教练员在对各训练内容负荷强度的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且对于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有时比较忽略,有时却要求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专业运动队由于训练任务较重,故教练员在训练中对运动员专业技术、运动训练等知识的传授受到影响。

图2 受评教练员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标准值

2.4 训练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体信度检验

2.4.1 评价主体信度一致性检验

评价信度是评价结果可靠性程度的反映。本文采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质量监控模型的主体一致性。计算公式为:

利用以上公式求得肯德尔和谐系数为:

对肯德尔和谐系数进行检验:将肯德尔和谐系数W转换为x2值,再进行x2检验。

2.4.2 评估体系内部一致性检验

采用科隆巴赫(Cronbach)系数α系数法来验证训练课质量评估体系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越高,说明评估体系的内部一致性越大。一般认为,当克隆巴赫系数介于0.70—0.98之间时,就可以证明评估体系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3 结论

(1)训练课是构成运动训练过程的最小结构单元,是运动训练过程质量监控的核心环节。

(2)以训练课为基础的训练过程质量监控模型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训练效果、训练过程、训练负荷、课前准备、训练态度5个一级指标,及教案编写、课前准备、任务安排;精神状态、言行举止、对待学生;结构安排、方法手段、训练指导、训练气氛;训练密度、训练强度、心理负荷、负荷过程;任务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17个二级指标。

(3)通过肯德尔和谐系数和Cronbach检验,运动训练过程质量监控模型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主体信度和内部一致性。

[1]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2005.

[2]张大超.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12(27):35-38.

[3]石振武,赵敏.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值[J].科技和产业,2008,8(2):23-25.

[4]章增安,李玉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课程综合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1):63-65.

[5]沈振.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师授课质量评价[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60-62.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raining Sessions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U Geng,YU Yi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

The training course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the sports training process,the quality of training courses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orts training process goals.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weight of all levels of indicators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a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raining sessions based on 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with themain five-level indicators including the training effect,the training process,the training load,pre-class preparation,training attitude,which cover 17 secondary indicators.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structure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training sessions has a higher principal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through consistency test.

training sessions;quality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G808.1

:A

:1001-9154(2014)11-0074-05

G808.1

:A

:1001-9154(2014)11-0074-05

杜更(1979-),男,湖北鄂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2014-08-01

猜你喜欢

训练课一致性指标体系
注重整体设计 凸显数与运算的一致性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健康管理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商用车CCC认证一致性控制计划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电压一致性的能源互联微网无功功率分配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单节幼儿跆拳道训练课教学方法研究
被偷听的训练课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