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中国智慧无锡

2014-04-25贡丹英

创新时代 2014年2期
关键词:无锡智慧信息化

贡丹英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孕育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每一场科技革命都将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正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1987年的经济危机则引发了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一样,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新理念,并作为一个智能项目已被世界各国当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自此,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风暴,中国也不例外。

2009年8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时,他提出将无锡建成“感知中国”中心,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也就是这一关键节点开启了无锡建设智慧城市的大门。短短几年问,无锡就凭借在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民生、智慧管理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迅速攀升,连续两年荣获国内智慧城市发展评估第一名。为此,本刊专访了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就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实践进行了交流。

《创新时代》:目前,社会上对于“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理解还是众说纷纭,您对“智慧城市”定义的理解是什么?

张克平: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把“智慧城市”理解成“智慧”和“城市”。智慧的“智”字是上面一个“知”字,下面一个“日”字,可以解释为站在更高的高度观察、了解、思考、决策问题。智慧的“慧”字是由“彗”字和“心”字组成,也就是扫清心中疑虑,扫平心理障碍,扫除前进困难。“智慧”二字加起来是什么含义呢?我个人的理解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并做出处理的能力。

而“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从城市的结构来看,它包含三方面的意义: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社会结构是由一定关系相互依存的人所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所以社会结构的本质是人和组织。而空间结构讲的是城市内部的各种区域性的形成以及它的分布与配置的情形。因此,从城市的结构构成来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从中国城市形态演进的整个过程来看,我们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在这些城市形态逐渐演进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模式也相应地发生变化。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城市的发展模式跟通讯信息的流转有着很大的关系:古代城市主要是以烽火台传信、飞马传信甚至是口耳交流来传递相关信息。到了近代城市,电报、电话、留声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传输信息的速度。从1949年到现在,电脑、手机、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更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解读过“智慧”和“城市”的定义后,我觉得“智慧城市”便可以用三个“无”来表示:智慧城市是指借助无所不在的网络体系和无所不能的信息技术手段,构成无为而治的城市发展环境,形成生活、产业、社会管理和谐、协调、共融的新形态。也就是大家经常挂在嘴边讲的,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思路决定你的出路。智慧城市建设优化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方式,必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等一切行为习惯。

正如刚刚所说的,城市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那么我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智慧城市是由智慧经济、智慧社会和智慧时空所组成。智慧经济就是我们所指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乃至第四产业的智慧化。智慧社会就是智慧人、智慧组织以及智慧管理。而智慧时空主要涉及空间的规划布局,也就是建筑体跟通信设施的融合,同时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包括道路管网和信息通信。

从城市要素来分析,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企业和智慧时空。而按照城市功能来讲,智慧城市就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业和智慧时空的总和,这就是我对智慧城市的理解。

《创新时代》:无锡是从2009年开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也就是这个关键节点给无锡的智慧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无锡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除了物联网技术外,无锡发展的基础还有哪些?

张克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从人文环境、创新试点、通讯设施、产业基础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分析。

无锡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有着3200多年历史,是中国吴文化的发源地。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文化的话,智慧城市很难做到极致。无锡是古代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地方,是太湖明珠冉冉升起的地方,是经典名曲《二泉映月》响起的地方,是游圣徐霞客诞生的地方,是古代英雄范蠡和美女西施演绎浪漫故事的地方,是古代梁山伯和祝英台展现忠贞爱情的地方,更是历代艺术家和教授辈出的地方。可以说无锡这个城市不大不小,无锡的生活成本不高不低,无锡到周边城市的距离不远不近,无锡的人才不多不少,无锡的政策不偏不倚,无锡的工作不等不靠,无锡的目标不达不休。

从综合试点情况来看,目前无锡集十二大国家级试点城市于一身,其中包括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国家金卡试点城市、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国家4G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时空信息云试点城市、下一代互联网试点城市、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城市等。可以说,集众多“试点”于一身的无锡在各发展领域都有着不俗的基础。

从整个通信设施基础来看,无锡是中国电信的核心节点、中国联通全国骨干节点城市。全市信息通信网络基本实现了宽带化、数字化、光纤化和广覆盖以及“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目标。

从产业基础来看,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是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的发轫地,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迹地。可以说长久以来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为无锡顺利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近年来,无锡在物联网产业、云计算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2009年,中国向物联网领域进军的号角在无锡吹响,IBM全球首个商用云计算中心也部署在无锡。正是这些基础保障,让无锡在人均GDP水平、城市信息化水平、进出口总额、游客满意度、新型城市化水平等领域均保持在全国前列。

基于无锡在以上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所以在智慧城市建设时便拥有了人文环境、创新试点、通讯设施和产业基础等有利条件。正是这些扎实的基础,让无锡可以从一个较高的跳板上起跳,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有长远的发展。

《创新时代》: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中,无锡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基本模式,对于这个模式该怎么理解?

张可平:无锡建设智慧城市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无锡智慧城市建设的总标题是“感知中国、智慧无锡”。往区、县一层来说,就是“感知无锡、智慧滨湖”或者“感知无锡、智慧宜兴”等。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来讲,无锡力求达到“强政、兴业、惠民”,也就是政府效率要提高,产业要兴起,老百姓要能得到便利。在这个宗旨下,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是让城市更聪明、让社会更和谐、让管理更高效、让经济更发达、让生活更精彩、让百姓更幸福。具体到“怎么做”这个层次上,我们推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从政府的层面来说,由政府来主导和包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当前的情况下,政府的作为要有准确的定位。我个人认为,首先政府要对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也就是有“顶层设计”,它是城市的有机整体。其次,是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营造推进智慧城市的氛围,要搭建平台、推动标准、政策扶持和监督检查,这就是政府要做的。而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应用,都会按照“整合优化、共享外包”的八字方针,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企业将会在智慧城市的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让政府去包揽一切。

在众多尝试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基本框架“共性平台统领+应用子集牵引+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基础设施配套+信息安全保障+软体环境营造”。有了这样一个框架,血肉才能饱满。当前来讲,我们的主要抓手就是“一个中心+四个平台+N个应用”。一个中心就是指无锡城市大数据中心,四个平台指电子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民生服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而N个应用就是指存在各行各业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幸福的重点领域中的重点应用。建设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比如交通拥挤问题、医疗困难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我们就是要应用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生活感到更幸福。目前,大家都在努力把外围的一些好解决的问题先解决了,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大家都在探索,真正意义上能够解决好的实践还没有。所以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漫长的过程。在当前的情况下,智慧城市既不是一个框,什么东西都能往里面装,但是也不是一种概念,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信息化的一种深化,信息化社会的一种提升,这也是无锡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无锡的应用建设不是全面铺开,而是重点突出,逐个击破。

《创新时代》:那在目前阶段,无锡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做了哪些事情?

张克平:首先,无锡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件事情上采取了一些办法:我们有一个专门信息化沟通的群,这个群从体制上就保障了整个工作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在统领,通报全市的信息化工作。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有许多城市把信息化工作与经济合并,从部门设置上将信息化部门与经贸委合并。这种做法不是不能做,但是像无锡这样专门把信息化工作搬离出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并不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无锡在相关部门都设立了信息化处,保障整个信息化系统项目及智慧城市建设的专业化。同时,我们在政府系统当中实行了CIO制度。CIO的全称是chief informationg officer,中文意思是信息主管或者首席信息官。目前我们已经有400个CIO分布在全市的党政机关,这些人员支撑着智慧城市的相关推进工作,这就从体制上提供了保障。2014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CIO队伍规模,新增CIO超100人,总数达到500人以上。

其次,为了更大力度推进相关工作,我们还对所有党政机关的机房进行了整合,共整合掉78个机房,189条链路,集中了500多台服务器。这就是采用云计算管理和新技术支撑的重要的典型案例。在这里所用到的云计算技术其实就好比一种用水的水龙头一样,使用者不要管水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保证水是干净的,而且随时随地打开能用就行。而我们智慧城市的应用项目建设也应该这样,对于使用者来讲越简单越好,量身定做,计划管理,这样的管理会更高效,资源会更节约。

再次,我们整合了党政网站115个,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外包”的原则,建成了无锡党政网站群。它已经连续第四年被评为政府网络国际化水平的第一名。我们还整合了53个部门业务系统,实现了所有行政事权的阳光权利公开透明运行;整合了社区信息资源,建成了“社区行政事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六统一;整合了教育信息资源,建成了无锡公共教育云计算数据库;整合了各市属医院的医疗信息,建成了无锡市医疗数据库;整合了道路、车辆等视频资源,建成了无锡交通指挥信息中心;整合了政府信息资源,建成了无锡市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整合了财政、国地税等数据,建成了无锡市财税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可以说,过去几年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地解决了一些问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也就是我之前所说的“强政”的目标。

在“兴业”这个角度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我们建立了江南农网交易平台、易房网交易平台、无锡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无锡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中国不锈钢交易平台、e消费商业联盟信息管理平台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慧的元素和强大的推动力。

在“智慧民生”领域,我们也重点推出了多种惠民利民的应用。比如最近在做的智能公交,通过智能公交的调度系统和手机应用,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车辆的行径时间,老百姓不出门就能够知道公交离我们有多远了。再比如我们的手机双向招车系统,点三下马上就可以锁定周边的出租车,完成出租车招车服务。今年,我们还打算完成公交上覆盖免费WiFi的服务,这也是我们力求打造“无线无锡”的一个典型应用。近年来,无锡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光纤互联网,实现了“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目标,还力求打造全国首个WiFi免费城市。不要小看这个免费WiFi,如果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600多万市民都能享受到免费WiFi,这个工程的惠民度将会有多大?并且根据我们“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来看,这个项目的生命力还是很强的。截至2013年底,已有6775个无线热点亮相无锡城乡,2014年,我们的目标是新增免费WiFi热点2.4万个,公交车免费WiFi全方位启动。

《创新时代》:在全国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很可能成为首要的技术问题。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张克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信息安全问题不光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会出现,其实在互联网时期就应该重视和关注,那么到了物联网时代,更是从上到下都在议论的焦点。今后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所使用的技术有移动互联网技术,有物联网技术,有大数据和智慧技术。在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下,如果我们不对信息安全加以重视,那么有可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泄露了个人隐私、组织机密甚至还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在安全方面,如何保证在现有技术的前提下,把信息安全做到最佳,这是每个城市包括无锡做建设智慧城市所必须考虑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急需一个安全体系的建立。

《创新时代》:有人说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是推翻重来,而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张克平:我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对前一个阶段的提升和完善的过程。但是,它却不是一种延续,而是一种打破,要具有全新的智慧和颠覆性的创造。以家庭为例,我们现在所称的“平安家居”,都是从安全角度来说,比如红外线、报警器、监控等等,这些都是初级阶段。平安家居的下一阶段就是智能家居,要让家用电器和家庭用品达到智能化的一个水平,比如说空调、冰箱、电脑、窗帘等都要通过智能化手段调动起来。如果畅想得更大胆一点,真正的幸福家庭或许时空都能转换。例如在办公室里劳累了想休息一下,我可以通过控制智能化系统,让灯光模式进行改变,让房间里响起优美的睡眠音乐,让平时白白的墙壁会呈现出适合睡眠的背景画面,等于整个时空都可以随着你本人的想法全部转换。所以我把家居的发展归结为“平安家居”、“智能家居”、“幸福家居”三个阶段。这个过程就是颠覆,就是创新,而不是原阶段的一种延续。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形态变革的必然趋势,建设“感知中国”中心是国务院为无锡设立的发展定位和长远目标。无锡正在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智、汇全球之才,力争在引培高端人才、攻克关键技术、推动示范应用、促进产业发展、主导标准制定、探索商业模式、强化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抢占制高点,为早日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无锡智慧信息化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无锡公交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有智慧的羊
信息化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