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江安平桥天下无桥长此桥

2014-04-22周传馨

海峡摄影时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仙建桥龙湖

周传馨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元),历时14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古时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安平桥的前世今生

安平桥又名西桥、五里桥,雄跨于福建省泉州市西南30公里的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县水头镇之间围头海湾之上。由于南宋皇室偏安江南,当时泉州曾经是全国第一大港,一度掀起过造船和建桥的热潮,在150多年中,建造起大型石梁桥70余座,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其中5里左右的长桥就有四五座,安平桥居榜首。

远在盛唐时期,安海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港口,南宋时为了适应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便在此处建造石梁长桥。据《泉州府志》载:“初,往来以舟渡。绍兴八年戊午(公元1138年),僧祖派始为石桥,镇估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半,派与护殁,越十四载未竟。二十一年辛未(公元1151年),太守赵公令衿卒成之。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四尺,疏水道三百六十有二,自为记。榜曰‘安平”。清人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与此大体相同,只是宽为一丈六尺。由此观之,该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元),历时14年告竣,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桥长811丈,合5华里有余,宽14丈,计362孔。经历代修葺,规模略有缩小,现存安平桥全长2070米,宽3米~3.8米,330孔,仍不失当年的雄伟风姿。

安平桥是我国最长的石梁桥,也是我国第一座跨海长桥。建桥时考虑到过往行人需要在桥上歇脚赏景,避雨遮风,遂在桥上建起五座憩亭。东端的一座为头亭,中间的一座是中亭,也叫水心亭,规模最大,亭面宽10米,这里是晋江与南安的分界处,周围保存有历代重修碑13座,有明万历年间的《水心亭碑记》、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的《重修安平桥碑记》、雍正五年(1727年)的《重修安平桥记》等,石刻中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名句。亭前两侧塑有两尊石雕武士象,身披铠甲,手执长剑,威风凛凛,是宋代石雕艺术的珍品。西端的桥亭叫海潮庵,亦存有清嘉庆年间的重修碑刻。还有两座小憩亭,分布于三座大亭之间。桥两侧置有石质护栏,上有动物浮雕。在桥两侧水中建有5座镇桥石塔,四座方形,一座圆形。距桥东250米的桥头入口处还构筑了一座高22米的五层六角空心式砖木结构宝塔,因塔身粉为白色,故称“白塔”。桥长、塔多、风古、势雅,堪称石桥家族中的一绝。

安平桥全用优质花岗石砌筑,桥墩由条石堆砌而成,或方形、矩形,或单边、双边船形。墩上石板,每条宽、厚约1米,长有10米余,每孔7条至8条,总共2800条,每条3吨~5吨,总重量万吨出头。据当地多部族谱记载,建桥所用石料均采自对岸金门岛并由海运而来。海上运石料建桥异常艰巨,能工巧匠多利用潮力操作,退潮之际沉石为基,然后建起尖头桥墩,再借涨潮浮力,搭铺石板,各墩依次进行,连接石板建成桥梁,所以费时久且工程大,体现出我国古代桥工的智慧和建桥工艺之科学,建国后此桥被定为我国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天长地久的锁蛟玉带

晋江县邑的东南角,有两个很大很大的湖,一个叫“龙湖”,一个叫“虺湖”。

“龙湖”、“虺湖”和“安平桥”中间,有两座颜色不相同的山头,一座叫做“红麒麟山”,一座叫做“黑麒麟山”。这三个地方合起来,在民间流传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东海和南海的两条孽龙常常兴妖作怪,使安海的九溪十八涧常发大水,推倒房屋,淹没土地,卷走人畜,海湖也常常泛滥成灾。百姓怨声载道,被一个仙人听到了。有一天,他看见这两条孽龙正在一片大沙滩上追逐嬉闹,最后累了,躺在沙滩上呼呼大睡。仙人便趁这机会,用“仙法”镇住两条孽龙。他取来一把大铲和两只大畚箕,一铲一畚箕,装起两条孽龙将其挑去填安海,为民除害。这一来,大沙滩上留下了两个很大的窟窿,后来积水成湖,一个就叫“龙湖”,另一个就叫“虺湖”。因“龙湖”是黑龙睡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土地都是黑色的;“虺龙”是赤龙睡的地方,所以这个湖的土都是赤色的。

再说大仙挑着这两条孽龙向西方走去,到了一处叫大山后的地方,由于跨越溪涧时步子跨得过大,担子一沉,竟将扁担压断了,两只畚箕“砰”的一声落地,惊醒了两条孽龙,化作两畚箕土,脱身魂飞上天去了。这两畚箕土,就成了两座大山:左边那赤色的,就是“红麒麟山”;右边那黑色的,就是“黑麒麟山”。有人说,这两个山头,推去填“龙湖”和“虺湖”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大仙收拾孽龙不成,留下后患,心中闷闷不乐,便到灵源山去修炼,想炼得真功夫,再治孽龙。

这一年,两条孽龙又作恶,大雨下不停,使九溪十八涧大水滚过石壁峡,冲入安海港,百姓叫苦连天。大仙这时已炼得真功夫,呕心沥血,运功行气,吹出一条镇妖七彩锁链,吓得两条孽龙魂飞魄散,潜入水底,窜入大海去了。于是大水退了,安海镇上的人畜土地,也从此安然无事。

赶走孽龙,大仙又升天去了,百姓常常怀念他的功德。

以后,人们仿大仙吹出的镇妖七彩锁链,造了一条天长地久的镇妖玉带———它就是闻名中外的“五里桥”。

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赋诗撰联,赞美这五里长虹。续建此桥的宋泉州太守赵令衿在《咏安平五里桥》一诗中写道:“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薰。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自我陶醉于美景良辰之中。1962年,郭沫若游桥时题诗曰:“五里桥成陆上桥,郑藩旧邸踪全消。英雄气魄重千古,劳动精神漾九霄;不信君漠真梦醒,爱看明俨偶题糕。复台诗意谁能识,开辟荆榛第一条!”慨叹海湾沙淤积,沧海变桑田,海桥成了陆桥,同时颂扬郑成功收复宝岛台湾的历史功绩。也有描绘安平桥雄伟气势的诗句,如“玉帛千丈天投虹,直栏横槛翔虚空”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仙建桥龙湖
卢沟桥建桥八百年
邂逅异龙湖 恋上山光水影
虫儿飞
西夏《黑水河建桥敕碑》文体性质初探
郑东新区龙湖12号桥设计
長春現算命一條街各路“大仙”擺攤生意旺
美丽的大龙湖
揭秘龙湖产品“源代码”
美国建桥评价方案及其启示
大仙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