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以评优评先及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例

2014-04-17马小能张江波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任感信任危机诚信

马小能,张江波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维系人际交往的重要纽带,更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内,由于各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社会出现日益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表现在社会的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中,高校便是其中之一。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思想观念、新生活方式的追求者与传播者,由于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往往导致其信任感的缺失。尤其是在每年秋季新学期开学之时,会展开年度评优评先和助学金评定工作(以下简称“三评”),由于受利益观念的影响,这种信任危机在此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以此为例对大学生信任危机的现象进行阐述,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意见与建议,对于推动大学生身心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遍存在的高校信任危机现象

高校信任危机在当下可以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评优评先和助学金评定工作进行时期,这一现象十分明显。这种信任危机具体表现为参与意识减褪、对评选结果的不信任以及恶语中伤甚至谣言四起等各个方面。如此种种,既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班级团结,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一)“三评”工作阶段内的高校信任危机

“信任”二字如果从字面意义上进行解释,可以将其理解为相信并认同之意。信任是个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属于心理现象的一种。心理学认为“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性格倾向,是一种个人情感意识下的主观态度,即主体对事物品质的真实性、可靠性或他人行为的无害性、安全性持不怀疑的态度[1]。因此,如果缺乏信任,就会导致社会交往的障碍增强,影响人际交往以及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逐渐进入深水期,社会转型时代下的各种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并呈增多趋势,信任危机便是问题之一。高校信任危机作为社会信任危机的重要表现,日益成为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瓶颈与制约高校发展的因素之一。而面对普遍存在的高校信任危机现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实施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高校信任危机在涉及学生利益的事件发生时往往表现得较为明显。每年秋季开学时,各个教学单位都会进行年度的评优评先和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因其关系到奖学金助学金的归属问题,会受到在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而正是由于牵涉到利益之关切,所以因此而引发的信任危机便会凸显。在校大学生的这种信任危机,也会通过不同的活动与方式表现出来。

(二)高校信任危机的表现

首先,这种信任危机体现在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减褪。大学生信任感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其不愿参与评选抑或放弃参评机会。有些学生即使参与评选,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甚至是凑热闹的心态。参选人不看好自己当选,评定人也不认真对待,再加上相关解释工作的不到位等,直接导致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减褪。这种冷淡的态度还会形成一定的仿效与群聚效应,使得更多的同学不愿过问“三评”工作,直接影响到评定工作的正常进行。

其次,这种信任危机还表现在对学生评选结果的不信任上。由于不愿参与其中,在评定工作进行完毕之后,如果缺乏正常的解释工作,很多学生对于评选的结果会很不信服。尤其是当很多学习成绩一般,但最终综合测评排名名列前茅的学生干部出现在榜单上的时候,这种不信任感便会强化,相关现象在时下高校十分普遍,由此而引发的不满与抱怨更是见诸于各个方面。这样就无法在广大学生中间达成广泛共识,评定结果的公信度则大打折扣。

最后,在不信任评定结果的情况下,往往会引发恶语中伤甚至是传谣的不良现象。由于部分学生受主观情感上的影响,对评定结果持怀疑与不信任的态度,信任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抑制内心的压抑,为了发泄这种情绪,他们有时会采取埋怨甚至是造谣、传谣的不良举措。这种行为因为涉及广大同学,所以会传播得很快,内容尤其是以“内定论”、“猫腻说”、“潜规则”等居多。此行为势必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很大的的伤害。

(三)高校信任危机的危害

第一,高校信任危机不利于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一种负面心理现象,缺乏信任感势必会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缺乏信任感的个体,往往会产生猜忌心理,导致其对社会其他事物产生冷漠感,从而形成交流障碍,影响个体之间的正常人际交往。如果这种情绪无法控制,有些学生还会产生焦虑甚至是抑郁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2]。

第二,高校信任危机不利于班级团结与班级文化建设。由于缺乏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班级内部之间的正常交流往往会受到阻碍。一些同学的冷漠态度,不仅会对班级内的其他同学造成影响,还会影响班级集体活动的正常展开。信任感的缺失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对班委群体的反感,班委集体的公信力下降,班集体的民主建设则会受到很大影响。班级成员不能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班级文化建设也会步履维艰。

第三,高校信任危机还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建设和谐校园需要每一位同学的参与,和校园的每一位成员息息相关。如果广大学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会产生不良的校园风气,怀疑风气日重、学校公信度下降,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信任感的缺失还不利于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展开,学生们通过各种渠道的投诉更会成为制约学校开展工作的重要障碍。如此种种,对于学校的公信力和社会声誉也会产生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高校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

高校信任危机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刻而又复杂的原因,总体看来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氛围的熏陶、学校教育的缺失以及个人情感疏导的困难四个方面的内容。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高校信任危机的产生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也会因人而异。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诚信意识的缺失。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受利益的驱使,不顾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做出违法乱纪的不诚信行为,对社会造成了极其恶劣与严重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的“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这种现象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他们的信任感下降[3]。

其二,缺乏完善的诚信制度约束。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与加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与诚信监督体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政府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的监管不力,许多不法人士便刻意打法律制度的擦边球,恣意妄为。近年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背后,不难看到信任缺失作怪的身影。缺乏完善的诚信制度约束导致信任危机的产生,诚信危机的加剧也暴露了相关制度之不完善。

其三,信任文化氛围建设不足,极端社会事例的发生影响恶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官僚主义滋生,社会信用逐渐被弱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上各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其中,2006年发生的“彭宇案”,可以算作是中国社会道德信任危机的导火索。随后“许云鹤案”、“郭美美案”等一系列相似案件接连出现,更是敲响了社会道德信任危机的警钟[4],而这一系列案件,也给当代高校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干扰。

(二)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教育的偏差会对大学生信任感的培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来源于家庭的当代社会主义大学生,其行为方式、思考方式与价值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家庭由于受不正确的社会观念的引导,缺乏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在日常言行中也不注意不当行为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的诚信意识逐渐淡化,诚信危机便逐渐形成。

其次,家庭的幸福程度对高校生的信任感有重要影响。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家庭的幸福程度对于个体诚信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家庭幸福感强的个体,往往有着健康的心理状态与感情态度,对于他人与社会的信任程度也会随之而增加。相反,如果个体的家庭幸福程度很低,往往导致个体的情绪低落、积极性差,有时还会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

最后,家庭的期望值过高。关于高校的“三评”工作,有些家庭并不十分重视;相反,有些家庭十分关心,并积极鼓励孩子参加,且对孩子抱有很大希望。适当的鼓励对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模范意识与进取精神有着重要意义,反之则会使学生压力感增强。家庭的过度期望,使得学生很难违背被家庭之意愿,一旦落榜也不好与家庭沟通。这样便会激发学生的消极心态,产生抱怨情绪,不信任感增强。

(三)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相关管理不完善。高校信任危机的产生与高校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管理之不完善,往往起着引发甚至是激化信任危机的作用。民主、高效、负责、敢于担当的校园管理氛围能够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校建设和自身发展中来。而专制、低效、推诿、严峻的校园管理氛围则会压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挫伤学生的参与感,导致学生的信任感缺失。

第二,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双重作用的专业人员,教师的地位重要且关键。但是在大学阶段,教师的该作用似乎变得逐渐淡化起来。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当今高校的评价机制有关,又和大学生群体的自立性、自主性有关。但是,高校教师角色的淡化与教师育人功能的减褪,使得师生交流变少,学生遇到问题时也很少向教师反映,这样教师便很难在关键时期进行正确引导。

第三,相关条例不健全。高校的“三评”工作大都有明确的条例条规限制,而评定工作也会按照相关条例进行,但很多条例多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些条例制定之时缺乏与广大学生展开深入的对话交流,导致条例脱离实际;有些条例的制定时间很早,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无法适应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条例条规的不完善就带来了很大的解释困难,由于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也很难在班级内部达成广泛的共识,信任危机也由此而变得变得凸显与严峻。

(四)个体因素

其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个体信任感的培养与自身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价值观念的形成亦受多重因素的制约,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果价值观念不正确,势必对个体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往往能使个体保持愉悦的心情状态,从而形成较强的信任感与信任理念。相反,个人价值观念的缺失或扭曲,则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其诚信意识的淡薄与诚信意识的缺失,形成信任危机。

其二,个人的评判标准。如上所述,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会影响着评价标准的不一。高校学生作为追求独立、自由、新思想、新观念的特殊群体,其评价标准亦有所不同。高校学生也是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的社会群体,极端社会事例的发生也会对其诚信的评价标准形成一定的影响。一旦学生采取错误的、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标准对相关事件进行评判,很容易造成其诚信意识的缺失。

其三,受发生于自身不诚信事情的影响。个人的诚信意识往往与个体的自身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个体自身曾经历过不诚信的事情,并给自己造成了一定伤害和损失,这便会对个体的诚信意识与诚信理念形成很大的不良影响,导致个体的信任感减弱,有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说。这种影响还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有时还会成为其判断诚信事件的参照与标准。

三、高校信任危机的解决策略分析

面对高校信任危机这一现象,必须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才能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此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形成良好社会诚信氛围;注重家庭教育,提升学生的家庭幸福感程度;强化学校诚信教育,营造诚信的校园气氛;重视个人修养建设,树立诚信理念与诚信意识。

(一)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形成良好社会诚信氛围

高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拥有着极高的参与热情,他们焕发着蓬勃的活力,有着较强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国家的主人翁意识强。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完整的价值观念,因此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他们有些人很多时候容易冲动、莽撞、轻信,做出不良举措。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养成其诚信理念,必须为其建设一个良好的诚信社会,形成一个健全的诚信氛围,使其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下健康成长。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为此,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社会诚信建设。要坚决打击各种有违诚信的不法行为,对于社会上的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行为必须严惩不贷、以儆效尤。要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诚信评价机制和信用监督体制。要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宣传诚信的优秀典型,树立良好的社会典范。

(二)注重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家庭幸福感程度

家庭是形成诚信意识与诚信理念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家长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积极传递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正能量。在小事中予以大教育,使其能够得到正确的的引导。要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培养良好的、有利于形成学生诚信意识与诚信观念的家庭氛围。

此外,家长应该多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感情与情绪状态。要努力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形成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增强孩子的幸福感。要注意把握对孩子的能力评估,并在此基础之上施以孩子能力范围内的期望,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家庭是子女心灵的港湾,更是其心灵的最终归宿与依托,处理好家庭的关系,对高校学生的诚信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强化学校诚信教育,营造信任校园气氛

学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中流砥柱,承担着重塑学生信任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学校应该注重制度建设,加强校园管理,积极树立诚信、文明、民主、敢于担当的校园形象[5]。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鼓励教师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形成密切的对等交流机制,使学生有问题时能够主动与老师沟通,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诚信示范作用,杜绝教师中出现任何形式的沽名钓誉、学术造假等不良行为,以树立起教师诚信的光辉形象。

学校还应该注重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建设。如在“三评”工作中,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在下达正式条例之前,可以事先将有关草案交予学生讨论,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要注意相关条例的时效性,对于条例中与实际情况不符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应该及时修改、更正。要特别注意条例的科学性、公正性,避免出现有歧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必要时可以附上相关的解释说明,以避免歪曲解释等不诚信行为。

(四)重视个人修养建设,树立诚信理念与诚信意识

树立诚信意识与诚信理念,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个人的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正确判断与恰当选择,是摆在每一位大学生面前的重要任务。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自身发展;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建设,做社会诚信正能量的建设者、传播者、发扬者,坚决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同不诚信行为作坚决斗争。

同时当面对不诚信行为时,高校大学生应该及时劝阻,面对违反法律的诚信缺失行为,更应该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6]。要避免因社会上出现一些诚信缺失现象,就对社会心灰意冷、持消极的态度。应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信诚信建设的前途是光明的,而诚信建设的道路却是曲折而非一帆风顺的。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大学生,更应该心怀社会、勇于担当,积极投身于诚信社会的建设中去。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信任危机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危害也涉及各个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当然,面对具体的问题还应该具体分析,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高校与学生个人,都应该肩负起建设诚信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为减轻以致消除高校信任危机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刘瑜.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

[2]陈剑梅.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影响、成因与重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苗雨茂.浅析当前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

[4]刘双.大学生信任危机及对策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梁宇彬.当代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的根源探究[J].文学界,2012,(5).

[6]蔡玲丽,毛成.新时期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信任感信任危机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情感认同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建立师生信任感的方法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提升中学生与思品教师信任感的策略研究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汽车售后市场怎样才能摆脱“信任危机”
“脱媒”时代下媒体信任危机探究
网络募捐遭遇“信任危机”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