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概况

2014-04-17梁祺珊黄月华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多义英汉形容词

梁祺珊 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概况

梁祺珊 黄月华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对温度的感知是人体对外部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基本体验。近年来,国外内一些学者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进行了温度形容词的多义研究。本文将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概述。

温度形容词;认知多义研究;研究概况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词语的多义性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与名词、动词和介词的多义研究相比,针对形容词的多义研究较为少见,而对形容词的语义研究也少于其语法研究。对于温度形容词的认知研究,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对隐喻、认知语义等问题的探究中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温度形容词的多义性,其中有一些学者还进行了针对性的认知多义研究。本文将对这些文献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

二、国内外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概况

1.国内研究概况

(1)涉及到不同语种

在国内,近些年来在对温度形容词多义探讨中,所涉及的语种主要有汉语和英语,有的还涉及到日、韩、俄语等,不少学者还在不同的语种之间进行了比较。

在单一语种方面,高航(2008)、王新玲(2010)等探讨了汉语温度词隐喻、语义研究等。梅金丽(2007)、朱东华(2010)等探讨了英语温度词的认知多义现象、概念隐喻研究等。张蓓(2010)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了关于日语“温度形容词+名词”类隐喻的考察。

在语言对比方面,郑李卉(2012)、雷丹等(2013)等对“冷/cold”、“热/hot”进行了概念隐喻英汉对比分析。而郎姗姗(2008)、李丽虹(2012)等将 “热/hot”、“冷/cold”、“温/ warm”、“凉/cool”八个英汉温度词分别从语义、概念隐喻等角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另外,马晓菲(2011)、张媛(2012)等将汉语与日、韩、俄语的温度形容词进行了对比分析。任晓艳(2006)则在探究了现代汉语温度词汇后,将汉、英、日、韩语温度词义项进行了对比和简要分析。

通过对比,学者们发现在不同语言表达之间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共同性,而共性又大于异性;不同的民族身体经验、文化背景、认知和思维方式等成为了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

(2)涉及不同的研究角度

国内的温度隐喻研究较为多见。高航,严辰松(2008)对汉语温度图式衍生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讨论,总结出了温度图式所投射的8类目标域:疾病、色彩、兴趣与注意力、人或事物的活跃程度、性格或情感、社会地位与权势、困难或危险的处境、知识水平或理解能力等。郎姗姗(2008)以Lakoff& 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基于语料库的八个英汉基本温度词,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分析其概念隐喻中存在的共性、个性、理据及隐喻投射范围。唐树华等(2011)通过对比英汉温度域形容词谓语构式及其主体分布,探析其差异及成因。他们发现隐喻表达跨语言差异的形成的原因除了认知图式和文化脚本差异之外,还涉及到使用形成的语言规约系统,尤其是广义的构式模式对隐喻生成具有理据性和限制性。雷丹(2013)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热”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热”的隐喻投射,表现出一种同中有异、大同小异的关系。

此外,语义演变等是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中的另一主要研究角度。吴芳(2006)以系统和认知为研究视角,考察从上古至中古“寒”、“冷”、“凉”词义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与规律。吴芳(2008)从感知突出、范畴典型性、认知隐喻性三个认知角度考察“冷”与“寒”词义变迁的认知动力。彭懿(2010)运用原型理论和理想认知模式理论,对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进行共时与历时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英汉肤觉形容词的相关语义和语法规律。她发现体验性与典型性是英汉肤觉形容词的两个主要特征,其语义具有主观化趋势,同时呈现出动词化趋势。李丽虹(2012)以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混沌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义域为单位,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对汉英温觉词语义表现的异同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张立红(2013)运用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相结合,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个温度词“热”、“冷”、“温”、“凉”的语义演变作历史考察,总结出“热”共映射到15个范畴;“冷”共映射到19个范畴;“温”共映射到12个范畴;“凉”共映射到10个范畴;并发现四个温度词语义的历时演变具有两个共同特点:语义演变的复杂性与使用频率成正比;语义演变与句法变化紧密相关。

2.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的温度形容词认知研究较为少见,主要有Kittay(1987)、Balmas(2000)、Deignan(2001)、Rakova(2003)及Kövecses(2010)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Kittay(1987)在探讨语义场时认为,英语中用“hot”一词描写运动员出色表现的习惯用法,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给 “冷、暖、凉”等词创造新的意义。Balmas(2000)考察了英语肤觉隐喻拓展研究,认为触觉、温觉和痛感构成传递肤觉体验的三个要素,以温度词“hot,cold,cool”等为例探讨了肤觉体验对情感域的隐喻投射。Deingnan(2005)考察了英语语料的800多个不同领域隐喻,在分析温度隐喻时探讨了“热、暖、凉、冷”等词的同义、反义以及下义关系,他发现温度域的隐喻投射并非单纯的隐喻投射,而是包含了转喻的成分,这可能导致部分温度词的语义关系在情感目标域中的映射比较明显,而其它部分并不明显,总体上不如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所暗示的那样系统。Kövecses(2010)指出,我们常常用温度域来谈论对人和事的态度。其中作为始源域概念的“热/火”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激情、欲望等概念。

3.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不足之处

总的来看,虽然目前国内外对温度词的研究己取得的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①研究数量较少;研究对象不够全面

从中国知网检索到关于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的文献中,研究对象最受关注的是“热/冷、hot/cold”,约占所有文献的80%,对“暖/凉、warm/cool”的研究只有20%。

②缺乏足够的语料调查

以往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内省的基础上,缺乏详尽的语料调查。虽然近几年来温度词研究借助了语料库,而在具体的操作、分析过程中,则往往只是根据结论的需要选取几个比较典型例子。因而并不能完全反映温度词的语言事实。

三、总结

本文对温度形容词认知多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我们认为,尽管国内温度形容词的多义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研究范围较窄、基于语料调查的定性定量研究不充分等问题,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

[1]Balmas, M. Tactile Interaction as the Source Domain of Metaphorie Extensions[D]. Master’s Thesis. Torun: 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 2000.

[2]Dein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1.

[3]Kittay E. F. Metaphor: Its Cognitive Force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4]Kövecses Z.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2nd ed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5]高航,严辰松.汉语温度图式所衍生的概念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

[6]郎姗姗.英汉温度隐喻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5).

[7]雷丹,覃修桂.体验认知视角下“热”的概念隐喻——一项英汉对比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3(3).

[8]李丽虹.汉英温觉词语义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9]马晓菲.温感形容词的中日认知对比分析——以“あたたかい”和“暖”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1).

[10]梅金丽.从认知角度看“hot”一词多义现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11]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2]任晓艳.现代汉语温度感觉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

[13]唐树华,董元兴,李芳.构式与隐喻拓展——汉英温度域谓语句形容词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J].外国语,2011(1).

[14]吴芳.上古—下古“寒”、“冷”、“凉”词群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5]吴芳.“冷”与“寒”词义变迁的认知探因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9).

[16]王新玲.现代汉语触觉形容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17]张蓓.关于“温度形容词+名词”类隐喻的考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0(5).

[18]张立红.温度词“热、冷、温、凉”语义演变的历史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13

[19]张媛.以温度形容词为例浅谈对隐喻的认知[J].科技视界,2012(12).

[20]郑李卉.基于语料库的“热/hot”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研究[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12(20).

[21]朱东华.基于温度图示的英语概念隐喻[J].肇庆学院学报,2010(1).

Overview of Temperature Adjectives Polysemy Research

Liang Qi-shan, Huang Yue-hua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004, China)

The perception of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me scholars study the polysemy of temperature adjectiv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rticle will take an over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temperature adjectives; cognitive studies of polysemy; research overview

H313

A

1000-9795(2014)010-000136-02

[责任编辑: 刘 乾]

梁祺珊(1989-),女,广西崇左市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黄月华(1969-),女,湖南长沙市人,博士,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湖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义词隐喻义的认知研究”(11YBB013);

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认知语言学百科知识语义观研究”(12A014)。

猜你喜欢

多义英汉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形容词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