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城市化的文化作用: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客家文化影响分析

2014-04-17俞万源冯亚芬雷汝林

嘉应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梅州市特质城市化

俞万源,冯亚芬,雷汝林

(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空前活跃,人口城市化发展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热点.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发展模式[1~7].研究认为: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受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和制度要素制约,呈滞后发展,表现出非完全、不彻底的人口城市化进程特征;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发展、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我国人口城市化动力机制经历了由计划机制向市场机制、外向机制的转变,表现出时间上的动态演进性;我国人口城市化发展模式有导向模式、动力模式、目标模式、空间模式、实践模式等,呈多样化特征[1~9].学术研究对于人口城市化的探讨,大多数都是基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鲜有从文化视角探讨人口城市化发展.

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压缩型城市化过程中剧烈社会变动所产生的“城市化问题”日趋严重,“经济导向型”城市化进程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冷漠和忽视,导致“城市文化病”日渐暴露,文化问题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可持续发展的深层矛盾,文化成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梅州市是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山区市,是广东城市化弱化地区,是广东人口城市化的“流源地”,表现出城市化弱化地区人口城市化的显著特征.同时,梅州市又是典型的客家地区,因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教育最发达、文化特征最典型和文化留存最完整而成为近代客家人文中心,被誉为“世界客都”.从人口城市化的文化视角,探讨客家文化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与影响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1 城市化的文化作用理论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社会经济空间变迁的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作用要素上看,工业化、比较利益、资本驱动、人口迁移、市场化、信息化、制度变迁等共同推动城市化发展.从演变阶段上看,不同作用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演进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机理:农业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三产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信息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新兴动力、文化制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0~15].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来临,文化与城市化关系愈来愈密切,文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愈来愈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文化成为文化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城市化的文化动力作用机理是[16]:

(1)文化是城市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点.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要素、智力因素、精神动力,文化以“文化力”和“文化资本”的形态体现和发挥作用,形成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的教化功能、激励功能、增效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并通过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实现文化力的经济力转化,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2)文化促进城市外延扩张、加速城市化进程.一方面,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要素转化、文化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本的形成,带动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促进城市要素集聚、城市文化设施完善和城市人口容量增加,从而促进城市规模扩张.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教育提高人口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口与劳动力转移能力和转移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

(3)文化促进城市化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一方面,通过文化提高产业创新与发展能力、提升产业与经济发展素质、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并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社会文化发展及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城市文明发展与进步,从而促进城市化内涵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群体的综合素质、提高城市化人口实现身份转变的自身能力、提高城市化人口的“市民化”程度,促进城市化质量水平提高.

2 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文化因子分析

2.1 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特征

梅州市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落后,城市化起步晚、发展缓慢,是广东城市化弱化地区.1978年以来,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起步前期阶段、起步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外延扩张阶段四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城市化弱化地区人口城市化的二元化特征[17,18].

(1)人口城市化的二元导向.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导向型人口城市化.梅州市人口城市化是劳动力转移导向型人口城市化[18].以劳动力转移为核心,剩余劳动力转移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共同推动人口城市化发展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欠发达经济条件下以就业为目的的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呈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两大模式,劳动力跨区域异地转移使梅州市成为人口与劳动力“净迁出区”,降低了梅州市人口总量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在劳动力转移贡献下,梅州市常住人口口径下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远高于户籍口径下的人口城市化水平.

(2)人口城市化的二元模式.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在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的集聚作用下,一部分转移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在本地转移完成人口本地城市化.受梅州市城市化滞后发展制约,人口本地城市化受阻,另一部分转移劳动力以“离土又离乡”的方式通过跨区域异地转移实现人口异地城市化,梅州市也由此成为广东人口城市化的“源流地”.人口本地城市化弱化、人口异地城市化活跃、人口本地城市化与人口异地城市化并存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18].梅州市人口异地城市化保持较高水平,在规模上超过人口本地城市化数量.

(3)人口城市化的二元进程.两栖化非完全式与非两栖化非完全式人口城市化显著.人口城市化进程是人口的职业转移、地域迁移和身份转变“三位一体”的完全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导向下人口城市化的二元模式也使梅州市人口城市化进程表现出二元性:一方面,欠发达经济条件下人口本地城市化呈“亦工亦农”的兼业式两栖化特征,人口本地城市化没有脱离农业和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在城市与农村、非农业与农业之间钟摆式、候鸟式运动,是一种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城市化.另一方面,人口异地城市化尽管已实现职业转移、地域迁移、身份转变,但人口异地城市化仍具有“离家不带口、离乡不背井”的人户分离式、非家庭式转移特征,仍然保留有农村户口而保持着与家乡和土地的联系,是一种非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城市化.两栖化非完全式与非两栖化非完全式人口城市化显著、人口城市化进程不完全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又一个显著特征[18].在“广东双转移”战略背景下,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也由此表现出低质性、可逆性和脆弱性.

2.2 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文化因子

梅州市二元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因子、文化因子以及其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客家大本营经济欠发达的山区背景和客家历史文化环境,造成了梅州市典型的“离土又离乡”的跨区域异地人口城市化,梅州市也由此成为广东人口城市化的“源流地”.与此同时,我国的户籍制度的制约和客家人的传统家族观念又决定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进程非完全化的现状.文化因子对梅州人口城市化二元化发展有着深刻影响,文化特质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原古汉民为避战乱和荒灾,自西晋至明清千余年间,经历多次大规模辗转南迁,最终在闽粤赣边山区繁衍发展,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形成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民系,并以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为基地“一枝散五叶”向外播衍.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与土著文化在客家民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以汉文化为主、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9].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的最表层,是客家民系物质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保留着大量土著文化成分,处于最不稳定状态.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的中间层,是中原汉文化思想的反映,包括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和宗法制度.精神文化则处于文化的最深层,是中原汉文化精神的继承,是客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质、意志力量等客家精神,处于最稳定状态,在客家文化层次结构中起关键和核心作用.客家文化特质是客家文化内涵的核心要素,也是体现客家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客家文化特质的外化表现就是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多元文化等文化特质[20~24]:

(1)儒家文化特质.儒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客家文化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保留和继承了中原儒家文化,具有中原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儒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崇祖先、重教育以及保守与变革的两重性方面.客家文化也由此表现出崇拜祖先、崇文重教、保守与变革交织的客家人文精神.

(2)移民文化特质.移民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民系的历史是一部迁徙的历史,客家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经迁徙形成并不断传承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移民文化特征,包括崇祖思想下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不断迁移、不断发展”、“敢为天下先”的迁徙精神.因而,客家文化表现出爱国爱乡、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客家人文精神.

(3)山区文化特质.山区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鲜明特质.赣闽粤边区客家大本营是典型的丘陵山地.“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山”,客家人在闽粤赣边区山地丘陵地带诞生、成长、繁衍,山区的地理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客家文化的传播基地,客家文化处处体现出山地环境感应下的文化生态特性,具有浓郁的山区文化特质,从而塑造出客家人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思想和勤劳刻俭、艰苦创业的客家人文精神.

(4)多元文化特质.多元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显著特质.客家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中原汉文化与南方的土著文化、山地文化等相互交融发展而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客家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湘赣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等多个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随着客家地区华侨之乡的兴起,在华侨文化的参与及其作用下,客家文化更多地吸纳海外文化的精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吸纳性和兼容性,从而形成多元文化特质,并表现出包容智慧的客家人文精神.

3 客家文化特质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与影响

考察人口城市化的文化作用和影响,客家文化特质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

3.1 儒家文化特质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核心文化动力

儒家文化特质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为崇文重教思想下教育发展对人口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儒家文化崇尚“出官求仕”、“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在崇文思想影响下,梅州市向来崇文重教、大兴教育.因此,梅州市历来文化教育发达、人才辈出,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被誉为“人文秀区”、“文化之乡”.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口劳动力素质和人口劳动力转移能力,为人口城市化发展打好人口劳动力素质基础,从而促进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在人口城市化过程的劳动力转移单向选择性背景下,劳动力素质成为人口城市化的关键因素.在经济欠发达条件下,梅州市文化教育的发展是梅州市人口劳动力素质较高、人口劳动力转移能力较强、人口劳动力大量转移的重要原因,从而推动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并表现活跃[17,18].

3.2 移民文化特质是梅州市异地城市化和非完全城市化的本质原因

移民文化特质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为迁徙精神及乡土观念和怀乡情结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走在路上”的迁移特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特征.客家文化具有“人唔辞路,虎唔辞山”、“命长晤怕路远”、“树挪就死,人挪就活”、“一条扁担走天下”的迁移文化性格,并表现出“不断迁移、不断发展”、“敢为天下先”的迁徙精神.客家民系迁徙流动的历史传统和客家文化奔走流转的文化基因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梅州市人口城市化是剩余劳动力与非剩余劳动力转移导向型人口城市化.从环境容量看,梅州市人多地少、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在环境动力[17].从文化作用看,移民文化特质表现出的迁徙精神是非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文化动力.在外在环境压力和内在移民文化特质的影响下,梅州市人口劳动力迁移活跃,最终表现出劳动力转移导向型人口城市化特征[18].

在儒家文化的崇祖思想下,客家文化在辗转迁徙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因此,客家文化具有“外乡创业、根在家乡、叶落归根”的移民文化传统,表现出“重土重本、爱国爱乡、难于割舍故乡”的乡土观念和怀乡情结.“路在脚下、家在心里”移民文化的乡土观念和怀乡情结是梅州市人口城市化进程不完全的重要文化原因.受乡土观念和怀乡情结影响,本地转移劳动力不愿割断与农业和土地的联系,因而“亦工亦农”的兼业式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城市化表现突出;异地转移劳动力也保持着与家乡和土地的密切联系,因而“离家不带口、离乡不背井”的人户分离式、非家庭式的非两栖化非完全式的人口城市化也表现突出[17,18].

3.3 山区文化特质是梅州市人口本地城市化弱化的根本原因

山区文化特质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为山区环境背景下的农耕文化思想和山居民系“外出闯天下”的开创精神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山地环境是客家文化形成的环境背景.在山区地缘劣势的环境背景下,客家民系农耕定居,表现出对土地十分依赖,塑造出客家文化重农重土、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思想,形成固守农业、轻视工商业的小农经济意识.重农抑商、小农经济、经济落后成为客家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工商业不发达、经济发展弱化.而工业化程度低、本地经济弱化正是梅州市人口本地城市化弱化的根本原因[17,18].

为改变客家民系山区农耕定居面临山多地少的发展境遇,客家人“穷则思变”,从“耕读传家”到“外出闯天下”,演绎出山居民系的开创精神.勤俭耕读是客家人的立身之本,客家文化有“女耕男读”的文化传统,在人多地少的环境压力下,逐渐发展成“女的在家耕田、男的外出创业”,形成山居民系“外出闯天下”的开创与冒险精神.在开创精神的鼓舞下,客家人敢于“外出闯天下”,最终表现为人口劳动力异地转移趋势明显、人口异地城市化显著,梅州市也因此成为广东省人口劳动力“净迁出区”和人口城市化“源流地”[17].

3.4 多元文化特质决定了梅州市人口城市化二元化分化现象

多元文化特质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为多元文化特质的双重性对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土著文化、山地文化不断融合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并且与多个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和渗透,具有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双重文化特征:守旧与变革交织、自负与自卑融合、保守与进取矛盾、传统与现代冲突[22~24].多元文化特质的双重性直接影响梅州市人口城市化的发展条件、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最终表现出城市化弱化地区人口城市化的二元化特征:人口城市化动力导向二元化、人口城市化道路模式二元化、人口城市化进程二元化.

4 结语

(1)从动力角度看,文化是人口城市化的新动力,文化促进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从文化作用看,文化特质对人口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是人口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根源.

(2)考察文化对人口城市化的作用和影响,客家文化的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山区文化、多元文化等文化特质,对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客家文化特质及其外化的人文精神是梅州市二元化人口城市化的内在文化根源.

[1]李新伟.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发展方向探析[J].人口学刊,2002(4):36-40.

[2]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人口学刊,2003(6):51-58.

[3]王德,叶晖.1990年代以后的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4(1):40 -46.

[4]张文新,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J].人文地理,2004,19(2):88 -92.

[5]ZHOU Y,MA L J C.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s:Reconstructing a baseline from the fifth population census[J].The China Quarterly,2003(173):176 -196.

[6]朱传耿,孙姗姗,李志江.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2008,27(1):13-22.

[7]黄敏.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23):248 -250.

[8]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8):20 -25.

[9]黄顺江.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模式的演变[M]//牛凤瑞,等.中国城市发展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5-95.

[10]王新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6):85-86.

[11]马仁锋,沈玉芳,刘曙华.1949年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10-117.

[12]贺有利,王生林,赵晗彬.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J].甘肃理论学刊,2009(2):106-111.

[13]吴建峰,周伟林.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政策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21 -26.

[14]黎仕明.政治·经济·文化—中国城市发展动力的三重变奏[J].现代城市研究,2006(6):23-29.

[15]林国蛟.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6]俞万源.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1):1335 -1339.

[17]俞万源.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模式-以梅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3):458 -462.

[18]俞万源.基于劳动力转移的梅州市人口城市化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7):1113 -1118.

[19]邹春生.物质·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层次结构——一种基于文化学视野下的学术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68 -71.

[20]江金波.客地风物—粤东北客家文化生态系统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85-148.

[21]钟声宏,黄德权.粤闽赣客家文化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9,24(2):60 -62.

[22]邹春生,陈文红.“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62-63.

[23]林晓平.客家文化特质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2):72 -75.

[24]黄杰明.论客家精神与客家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45-48.

猜你喜欢

梅州市特质城市化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梅州市山地果园运输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广东省梅州市龙上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