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2014-04-17蓝洁方绪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蓝洁 方绪军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步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部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将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推入崭新的转型升级与发展阶段。高职类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过程,需要以实践获得的理论来推动课程发展,以研究的成果丰富课程内涵。因此,从高职院校的视角来分析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升级是十分必要的。

一、明晰转型升级的背景

(一)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回顾

根据评审指标的改革与发展,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3~2006年。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普通本科精品课程共用一套评审指标体系,虽另附“精品课程评审指标说明(高职高专课程适用)”,但高职类精品课程评审的针对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不强,忽略了高职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分类定位。在这一阶段,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占全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比例仅为16%左右。

第二阶段是2007~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类型”后,充分考虑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制定并实施。与第一阶段相比,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强调“必需够用为度”、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二是在教学效果上增设“学生实践活动评价”的相关指标;三是强调实践条件和环节,2007年的评审指标体系中,实践教学由二级指标上升为一级指标,2008年修改为对实践条件的评价,体现高职教育侧重专业领域课程和含有实践环节课程的建设,提倡职业性的改革方向,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工学结合的特色。在这一阶段,高职课程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共有1042门高职类课程被列为建设对象。高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独立评审标准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分类指导的亮点。

(二)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政策简述

2011年至今,教育部没有再组织大规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而是实施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意见》和《办法》的颁布,拉开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大幕,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也在新的评审和指导标准下向着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属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升级改造的课程”也就无法进入评审遴选;从2013年起,采取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两种方式建设一批新的课程。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课程有1011门,其中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336门,占总数的33.23%。在《关于开展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3号)的推荐课程限额中,2012年未完成转型升级的原高职国家精品课程中的530门将进入推荐限额范围。因此,原有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发和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点。

二、把握转型升级的着力点

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着力点可从评审指标体系的两个维度来分析和把握。

一是比较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与原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把握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原精品课程建设之间的继承关系,充分利用原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挖掘转型升级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建设。对比原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保留了对课程设置与定位、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内涵整合更新到教学资源、建设环境的基本内容中,但最突出的特征是充分强调了课程资源“持续更新与共享”的指标内涵,着力于推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因此,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首要着力点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做到课程资源的共享。应结合课程资源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标准性要求,提升技术支持的条件,使精品资源共享课能够满足在校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并促进全民学习意识的养成。

二是比较高职类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评审指标与普通本科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审指标的异同,从中明确高职类课程建设的特殊基础和发展导向,挖掘高职类课程的特色。《办法》在课程团队、内容、资源、技术四个方面明确提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高职类和普通本科类课程进行完全的分类评审和建设。高职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审指标充分强调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负责人的行业影响力等主要评分观测点,将行业企业对课程建设的贡献、课程负责人工学结合的执教能力、行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建设力度、课程拓展资源中的典型新技术应用和生产案例等纳入评分标准。由此,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另一着力点应是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征,在课程建设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

三、落实转型升级的必要环节

(一)检视与扬弃

“检视”意为回顾检查,“扬弃”则是哲学术语,包含抛弃、保留、发扬和提高的意思,既有克服,也有继承的性质。结合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着力点,检视与扬弃应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性战略,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克服、抛弃原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消极影响。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经过近十年的评审与建设,从建设成果和各方面的反馈来看,主要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遴选出来的精品课程适合于教师参阅,不太适宜学生自学。由于评审指标在内容、功能、标准方面的模糊描述,致使多数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交互性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高职类精品课程建设重模仿,轻特色,形式主义较为严重。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将精品课程当作学校的面子工程,为通过评审,严格模仿已建成的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内容框架,模糊高职类课程本身的特色,忽视师生的实际参与使用效率,缺乏课程持续建设的长效机制等。已经暴露出来的两个主要问题应是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予以抛弃的思路和做法。

2.保留和继承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并发扬到新的阶段。原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都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实现有效衔接和进一步持续深化建设。按照“五个一流”的建设标准,国家级精品课程已组建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课程建设经验的教师团队,这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仍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主力军;在“一流教学内容”框架下形成的涵盖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案例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等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的技术调整,整合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在“一流教学方法”的引领下推进的探究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游戏竞赛、第二课堂、小组学习等学习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同样应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得到进一步强调。

(二)转型与升级

1.转型。“转型”意为转变类型,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转型主要包括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和课程面向对象的转型两个方面:

首先,课程资源开放理念的转型指从课程资源的有限开放转向充分开放共享。原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目标是评选一批高水平的示范性课程,虽同时提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大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鼓励开放网络课件、授课录像,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但不作为评审的指标和观测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监控信息显示,只有65.07%的课程访问率为优良,另有23.77%的课程因存在“找不到服务器”“该页无法显示”等问题而只能偶尔访问或根本就不能访问。相比较而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普及,因此强调课程资源必须“持续更新与共享”,并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表现形式和工具开发并汇集教学资源,便于用户浏览、下载、链接和使用,课程网站无访问限制或‘无法访问’监控记录”列入高职类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评分标准,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共享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必要条件。高职要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在课程资源开放的理念下充分推进资源共享的转型。其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服务对象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向服务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为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秀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习型社会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从而增加课程的受益面,扩大课程的共享范围,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2.升级。第一,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课程核心内容的升级主要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应充分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将终身学习的方法、技能列入课程学习目标中;在教学内容体系中,应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补充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从而构建适应职业能力培养需求的实践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采用参与式、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通过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资源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整理课程内容,形成高职特色性、交互式的丰富的课程教学辅助资源。

第二,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的升级。课程资源规范与技术升级的目的主要是克服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性不强、规范性不高、兼容性不够等问题。《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分别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拓展资源提出具体的规范和技术要求。

基本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本资源的结构必须按照课程概要、课程模块、教学单元和教学资源来组织,形成框架规范的基本资源结构;二是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演示文稿、教学录像等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应形成相对统一的存储格式,如文本文件采用DOC或DOCX格式,教学录像采用MP4格式,图形图像素材采用GIF、PNG、JPG格式等;三是统一基本资源的元数据,以支持惯例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拓展资源的规范与技术升级主要指课程案例库、素材库等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应遵循应用程序接口、数据导入导出接口统一的要求,技术构架须采用分层设计理念,设计尽可能便于用户操作的界面。拓展资源中网络课程的提交方式必须符合“CELTS—9.1内容包装:信息模型规范”或“SCORM 1.3”标准。

(三)创新与辐射

1.创新。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突破和超越原有课程建设模式,应从课程文化和课程资源两方面进行创新。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文化创新应在深化“职业性”课程文化的基础上推进。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活动、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都有一定的规定作用。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应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设计理念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贯彻和形成职业性的课程文化。具体而言,应以劳动者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结合技术实践知识和工作实践过程展开课程结构、梳理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组织、实施、评价方式等。

提高“原创性”课程资源的比例,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的另一路径。由于高职课程教学中包括很大比例的隐性经验授受,而隐性经验在承载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与显性经验存在明显的区别。这就决定了高职课程知识不能仅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递,结合教师个人实践经验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在高职课程开发和建设工作中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传授隐性实践经验的原创性课程资源应是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必要工作,也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2.辐射。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辐射功能的发挥,应充分考虑当前信息化新技术的学习功能,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增加精品课程资源的普适性、有效性、易用性和共享性。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交互式、移动式终端的普及,博客、WiKi、SNS等网络交流软件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当前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使学习形式从时空的固定化过渡到移动性、学习过程从单向输入过渡到交互影响、学习内容从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过渡到碎片化的微型信息组合。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应把握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契机,开发适应移动媒体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工具的灵活性、个性化特征,最大化地实现学习者内在的学习目标,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精品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心经精品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