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里克·博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思想及其启示

2014-04-17李玲玲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大学目标课程

范 琳 李玲玲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德里克·博克(Derek Curtis Bok),哈佛大学第二十五任校长,任期长达二十多年,以领导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修订和学术机构改革著称于世,并以其巨大影响力享誉高等教育界。同时,博克是一位卓越的高等教育思想家及实践者,其研究成果颇为丰硕[1](P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博克先后出版高等教育方面的著作有:《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1984)、《美国高等教育》(1988)、《大学与美国的未来》(1990)、《河之源:大学录取中关心种族问题的长远发展》(1998)、《大学何价:高等教育商业化》(2003)、《回归大学之道》(2005)、《幸福政治学》(2010),以传达其关于大学教育的理念[2]。其中《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于2007年由侯定凯等翻译,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德里克·博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思想

(一)《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概况

《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副标题直接翻译过来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这就表达出关于本文所要阐释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反思。在博克眼中,美国高校本科教育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问题?二是展望。博克始终保持着一份乐观的心态,认为只要大学认同本科教育本身的重要性,那么自然会去积极寻找合适而具体的目标,并孜孜以求,教育改革前景仍充满希望。

在《导言》部分,博克明确说明本书写作的真正原因是:对于真正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多数问题,在大学内还未得到本该有的重视,这意味着“负责教学质量的主管人员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别提清楚地理解这些问题了”[1](P6)。博克希望在这本书中呈现“一幅学生在大学里如何成长的清晰画面”[1](P6)。《回归大学之道》一书除《导言》外共分为十二章,各章间衔接自然,内容紧扣写作主题。

此书各章内容在编排中具有如下逻辑特点:第一章首先对美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作简要阐述,然后列举出大学和学术界以外对高校教育的常见批评,而博克指出这些说法显得底气不足,进而引出教育质量的评判可以借助考察大学教师行为的方法。接着在第二章中,博克描述了教授们对高校本科教育所持有的态度问题。原因是,他认为学生所受到教育质量的好坏,从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自身的判断力、价值观及态度决定的[1](P21)。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至少暴露出六大教育问题,如教师间缺乏合作、过于强调通识教育、教育评估常忽视课外活动等。在本章的最后,博克指出常见的批评实际上大多偏离了教育的真正主题[1](P33),同时提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更好地评价大学在进步还是退步——在评价前首先明确大学的目标是什么”[1](P34),这就切入了本书的主题:回归大学之道,即引出对高校教育目标的探讨。本书第三章,博克明确界定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意识、适合多元文化的素养、全球化素养、广泛的兴趣、为就业做准备。他指出,之所以列出这些目标清单,并不是说人类智慧只能构想出这些重要目标,而是由于他个人对这些目标有深入了解,且坚信这些目标的重要价值[1](P48)。接着在后面的四章到十一章对各个目标分别展开具体阐述,这是本书的重心所在。最后,第十二章,展望美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光明前程。博克指出美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需要调动政府、社会团体、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力量,并建立较为完备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3],对此,他一一给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博克坚信,只要不断地努力完善,就能更好地解决本科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教育改革就充满希望。

(二)本科教育目标的界定

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是一个“黑箱”问题,而教育目标的清晰定位则是撬开这一“黑箱”的关键所在。W·B·卡诺奇(W.B.Carnochan)曾说:“如果对大学的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我们就无法知道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知道所谓‘高等教育的质量’的 内 涵是什么。”[4](P26)博克也同 样 指出:要对“大学在进步还是退步”这一问题有个合理的评判,首先必须明确高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1](P34)。可见,对本科教育目标的明确是大学教育质量评判的前提,也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在《回归大学之道》中德里克·博克将美国高校本科的教育目标界定为八项内容,并指出这些教育目标之间是相互作用、彼此交叉的。

第一,表达能力。博克借用课程改革委员会的强调来说明,所有的本科生都应该拥有用母语进行各种形式表达的能力,包括能用精确而优美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和采用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形式进行口头表达,并做到用尽可能优雅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能力,作为公民所应拥有的基本素质,在读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被广泛地需要,故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应成为高校不容推卸的使命。博克认为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尽量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并由专职教师负责,同时提供及时、充分的反馈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取得进步。

第二,批判思维能力。博克指出,尽管围绕高校课程问题存在颇多争议,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却得到几乎是所有教师的认可[1](P65)。然而教师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却并不意味着会为此付诸行动,他们大多是说说而已。多数教育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并不是课程本身,而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付出多少努力[1](P85)。博克认为,课堂内外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以及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固然,教师可以挑剔教育研究结论,但博克强调,挑剔的同时,教师们还是应当“针对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积极组织校本研究”[1](P86),其意义深远。

第三,道德推理能力。在眼下这种社会环境中,大学很难推卸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责任。尽管美国人有着“道德自由”的道德观,即关于“好与善”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遵循已有的道德准则。博克认为大学应提供最有帮助的信息和最能触发道德思考的机会给学生,教师应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虽然教授们所做的一切并不能保证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意识有所提升的学生就一定会在实际行动中更讲道德,但至少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高校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意志起着或多或少的强化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其积极的实际行动。“道德教育任务在通识课程中的地位如何”,这一观念的澄清,是大学对学生道德培养给予重视的关键所在[1](P101)。

第四,公民意识。公民责任感不能自发形成,而是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来帮助实现。尽管大学有责任培养开明的公民,这对整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但面对公民责任感缺失所带来的挑战时,大学的表现却常常不尽人意。源于此,关于高校应该如何开展公民教育的问题,博克表述:大学必须首先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进而明确其核心知识并确定具体课程[1](P111),同时,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扩大和改进社区服务项目,对学生组织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公民责任感,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辩论赛等,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的政治活动[1](P114)。博克强调,无论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还是源于公民责任的要求,教育者都应当尽其全力,为改善现有公共生活的质量而有所作为。

第五,适合多元文化的素养。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学生群体在种族、宗教、性别和国籍方面愈加趋向于多元化,如何使多元化的学生在校园里和谐发展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和谐平静的校园,潜在的紧张关系和误解实际上是存在的。大学在增进多元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宽容方面,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是,增进多元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并不是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唯一方式[1](P133)。博克认为,大学通过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开设口头表达课程、提供性别研究项目、进行小组学习实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事[1](P135)。

第六,全球化素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有责任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实际上,多数美国大学为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创造了条件,如开设大量的跨文化课程、开设外语学习课程、提供海外学习或是工作的机会,以及大量国际学生的加入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1](P139)。在国际化愈演愈烈的环境下,大学面临着一项特殊的挑战:“如何建构一套知识基础,以便让学生有效地适应任何可能出现的国际问题,把握任何可能出现的机遇。”[1](P45)但博克坚信,只要在校方和学生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推动全球教育的展开,帮助学生为全球化生活做好准备。

第七,广泛的兴趣。对高校的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科或专业的狭隘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定位自己的价值。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基本包含四种类型:指定选修课程,经典名著课程,概论课程,探究课程。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各学系最常见的做法是采取混合课程的模式[1](P162)。博克认为,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最好的课程模式,评价大学所采用的课程模式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够唤起教师的责任感,是否能够加强院系之间的衔接,是否能够提高师生对教育的认识[1](P163)。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高质量的师资是其成功实行的关键所在。

第八,为就业做准备。尽管在大学里的教授们大多抵制职业课程,然而学生却对职业指导有着很大的需求。事实上,现在的学生如果不仔细思考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就很难真正了解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1](P170)。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最终消费者,学校理应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旅程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博克认为,只有职业学科的教师和文理学科的教师携手并进,相互合作,积极配合,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达成和谐,以满足学生的需求[1](P186)。

(三)对《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评析

《回归大学之道》的最大特色主要体现在:第一,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框架的清晰界定,并作为负责任的学者,博克诚恳地提出一些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第二,用具体数据佐证,借助高等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博克以较为平和的方式阐述了美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存在的典型问题,其中,对呈现的问题表现得更为重视和关心,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而是一种虔诚的忧虑,一种敢于面对问题并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回归大学之道》的原英文题目直接翻译过来是:“我们不达标的本科教育”。译者取“大学之道”作为书题,不仅兼顾中文美之需,更传达着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的过程,是灵魂对灵魂的塑造,好的学校教育,应该能够促进灵魂的美善和德行的增长。这意味着,要回归“大学之道”,追求卓越,大学首先应坚守教育的“灵魂”。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德里克·博克明确重塑了美国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我们虽然可以对其所阐释的内容本身持一种怀疑态度,但博克务实的批判精神、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以及直视问题不断追求卓越的胸怀却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5]。

二、德里克·博克的大学本科教育目标思想的启示

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提供一种可能,努力帮助学生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当学生离开大学校园时,他应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能在实现自我升华的同时成就别人美善的人,一个敢于为自己选择负责又懂得服务社会的人。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大学在进行自己教育目标的界定时,应坚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信念,同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定位务实的大学教育目标,是撬开高校教育质量“黑箱”问题的支点,亦是合理进行教育评价的关键所在。博克重树高校教育目标的理念,对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一)定位务实的“目标清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笼统而空洞的目标界定,会给教育过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惑。教育者和学习者对目标理解的不透彻,以及对目标实行具体途径的不确定都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当前,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如道德品质令社会担忧、无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大学对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实施方式的不明确。实际上,教育目标是导航,具有导向性,只有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才能较好地引导教育过程的实施,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

(二)市场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成为教育目标设定中博弈的两方

教育目标的来源一般是按照各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意图而制定的教育追求目标。如何合理权衡各方利益,又不失“教育”的真正内涵,是教育目标制定问题的关键所在。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较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既能合理维护各群体利益,又能坚守教育的真谛。换句话说,大学所寻求的应该是一条“中间道路”。其意义在于:中间道路既能够使大学对社会的需求做出反应,又能真正促进大学自身的发展[6]。作为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大学应该权衡各利益团体的需求,努力坚守大学精神,同时回应时代要求,制定出符合本土文化和国家所真正需要的大学教育目标。

(三)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实施中教授们更应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

要真正完成教育目标,单纯靠一系列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并不能实现,否则,越是全面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越是一盘缺乏核心的散沙。实际上,教授们“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7]。如果教师能在教学方法上多费时间,努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始终坚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信念,就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哲学解释:“教学”不等于“教授”,“教学”也不仅仅是“教授”,它还包括启发及友爱的内容[8]。教师的“友爱教学”对学生来说倾注了更多的精神上的沐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启迪。所以,教授们对教学方法的在意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效果。

(四)好的教育目标是合理度量教育质量的尺度

“教育质量”本身的内容较为抽象,不易被衡量。但是,把教育目标作为标杆,却为合理评价教育成败提供了尺度。如合理度量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前后的自身变化,就是表现教育成败的一种合理方式。即根据设定好的教育目标,大学可以了解教育方面的实际“产出”,这种“变量”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公众清晰地了解大学的运作,有助于大学积极完善自身。这就意味着,大学时刻存在一种发展的压力,其自身需要积极反思,努力探求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佳方法。

总而言之,德里克·博克作为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第二十五任校长,其治校的理念与目标必然有其卓越之处,在此基于《回归大学之道》一书来探讨其关于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思想,并叙述了对其目标思想所引发的启示,以期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并帮助指导高等教育实践。博克高等教育思想所蕴含的精神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挖掘。

[1]【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曲铭峰,龚 放.哈佛大学与当代高等教育——德里克·博克访谈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3]李先富.美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2,(5).

[4]W.B.Carnochan.The Battleground of the Curriculum:Liberal Education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1993.

[5]张楚廷.大学的忧虑,忧虑的大学——有感于重温博克讲话之时[J].大学教育科学,2011,(2).

[6]赵卫平,陈贵青.博克对美国现代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反思[J].江苏高教,2003,(4):125-127.

[7]侯定凯.作为一种信仰的本科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8,(5).

[8]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大学目标课程
“留白”是个大学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