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近文本,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
——由《月光启蒙》的教学谈如何引领学生对话文本

2014-04-17孔幼芳

教育观察 2014年6期
关键词:母爱月光母亲

孔幼芳

(桂林市叠彩区拱极小学,广西桂林,541001)

《月光启蒙》是当代作家孙友田的一篇写人散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谜语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对母亲养育、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文章有两条线索,明线是母亲对“我”的启蒙,启蒙之中浸透了母亲对“我”的爱;暗线是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母亲的启蒙,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则为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受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

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中谈到:“教,所要求的是:让学。”这里所说的“让”就是谦让、给予,有一种位置的变化、重点转移之意。他认为“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让学于生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

一、于寻常处品滋味

师:“柔和的月光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洒满是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把你的理解说出来。

生:院子里很亮,像白天一样。(生哄笑)

师:这位同学体会出了月光的亮,但从大家的表情看出似有不妥。

生:院子里的一草一木,还有妈妈、我、大黄狗都笼罩在月色中,我感到很安静。

师:从笼罩这个词的运用我知道你理解了满字,除了安静之外还有什么?

生:恬静。

生:柔和。

生:在洒满月光的小院听妈妈唱歌谣、讲故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呀。

师:所以作者说,童年的夏夜__________,当星星__________,月亮__________,柔和的月色__________。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

月色、月光贯穿全文的环境描写,此时月光的恬静与柔和同妈妈的形象是相互交融的,所以文章的题目叫做《月光启蒙》,关于题目之妙,我们在下面的学习中还会带领孩子们进一步体会。

可以说,月光随着童年一同封存在作者孙友田的心灵深处,它是作者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的不可或缺的背景。如原文所说,“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因此,对月光的体悟应是学习本文的重点,于寻常处品滋味,以“洒满”为抓手,与学生亲近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让学与生的效果。

二、补充背景,挖掘情感

(一)补充背景

师:因为这月光启蒙,加上自己后来的不懈努力,作者从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成长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可是,你们知道吗,此时,他的老母亲怎样了呢?(出示课件:《月光启蒙》原文,师深情诵读)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二)深情回忆,重温文本

这就是作者至亲至爱的母亲呀,她曾经:(出示课件,课文片段,教师引读)

师:忙完了一天的活计,

生:(读至本段结束)

师:她用甜甜的嗓音,

生:(读至本段结束)

师:可是现在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她曾经:

师: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

生:(读至本段结束)

师:可是现在,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此刻,孙友田的内心一定无法平静。那么,他的心底到底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诉说呢?拿出你的笔,展开你的想象,把它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

(课件出示:

母亲,虽然您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__________。)

(三)利用生成,挖掘情感

交流练笔,学生深情诵读。

有人说把精品撕碎了给大家看是残酷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有意将记忆中的母亲与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后的母亲相比较。对课文相关文段的诵读,再现月光启蒙的场景,加深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体会作者此刻心情,通过前后对比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于文本看似矛盾之处着眼

(出示课题:月光启蒙)

师:如何理解“启蒙”?

生:启蒙就是老师教育刚入学的学生。

生:启蒙的意思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我查字典了。

生:启蒙一定要有老师教。

师:大家对于词语的理解采取了多种方式:有的查字典,有的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理解,还有的把一定的场景进行浓缩、概括。不错,以上的方法都可以运用。总结大家的发言,有一个核心:启蒙,需要老师。

师:昨天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文中的启蒙老师是谁?

生:我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他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自读课文,把理由画出来,注意把生字词读准确。

(生自读,教师巡视)

生:母亲吟唱歌谣,激发我对故乡的爱。

生:母亲激发了我的想象。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最好的答案。

(师出示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最后一段是高度概括,你能找到相应的具体文段吗?如哪些段落具体写母亲吟唱歌谣,激发我对故乡的爱?

(生读书,并找出相应文段)

师:可以概括一下吗。

生回答。

师:我们把各部分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作者回忆了__________等对自己进行启蒙教育的事,表达了__________美好追忆。

启蒙往往是和老师、学校联系在一起,而作者却说“母亲不识字”。笔者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从这一矛盾处着眼,以此统领全文,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结构以及主意内容了然于胸,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爱,为本文的进一步学习及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以读引读,有效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强化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以教材为“引子”,通过适当、适时、适量的拓展,开展“大阅读”“大背诵”“大思考”“大表达”,拓展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习的领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推进的内容是对文本的拓展与延伸,在即将结束本课时,笔者向学生推荐阅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学生进一步感受母爱的朴实与温馨,从而实现“用教材教”这样一个根本的目的。

引领学生对话文本,一定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引领学生对话文本打造让学与生的课堂,我们不妨谨记“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的教诲。只有挖掘文本,开展深度阅读,与文本和作者对话,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境界。

[1] 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性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

[2] 金新.语文文本解读的无度与有度[N].中国教育报,2010-10-22.

[3] 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猜你喜欢

母爱月光母亲
美兔月光灯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母爱大于天
月光改变了我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给母亲的信
特殊的母爱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