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课程资源 实施有效教学

2014-04-17

教育观察 2014年18期
关键词:品德笔者教材

张 榕

(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25009)

诸多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据,课程实施的效率取决于能否合理地、科学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首先必须要构建融合、科学、开放、实效、发展的教学课程观念;其次,必须充分发扬课程资源的思想引导功能和人文教育功能,逐步优化各项教学资源组合,为成功地达成课程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快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思想的进步,我们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力度,对品德教材进行重组,以拓展教材外延,深化课程内涵,优化育人效果。

一、呵护学生心灵,深入学生实际生活,提炼鲜明、典型的品德教育资源

思想品德课自开设以来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创设生活情境,提炼并运用鲜活的品德教育资源。《怎样和他联系》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这一课分别设置了以下几个部分:“怎样和姑妈联系”“笔者来试一试”“通信的发展”“小故事:传递快乐”。教学中,笔者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运用“写信”“电话”“视频”等方式与远方的亲友联系交流。这种课程设置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观念,意在让每一个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让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通信方式及其特点有初步的认识,此外在认识的基础上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和联系。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程目标,并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客观、正确观察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启发我们,要教好教材,也要用教材教好。《怎样和他联系》的教学设计,对于呵护学生心灵,深入学生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鲜活、典型的品德教育资源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实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诸多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举措。[1]

二、聚焦社会现实与时事新闻,拓宽品德教材的外延

纵观小学品德教材,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年级的品德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当多的关于地球及其环境的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更以大量的篇幅论述这一内容,如《地球生病了!》《地球在“发低烧”》《天有不测风云》《许多物种消失了》《可怕的物种入侵》《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但是,人类由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诸多需要,对自然毫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和破坏,尤其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统治自然”,最终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存在受到巨大威胁。面对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伦理道德俨然成为21世纪的重大课题,并成为新一代人必须掌握的重要素质,自然也成为人文道德教育和思想熏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由于大灾大难的此起彼伏,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然而面对教材上描述的自然灾害,学生感到不以为然,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学生开始对自然和生活进行思考。这样的鲜明对比,给了笔者传授正确的生态观和自然灾害以启发,迫使笔者以更大的力度关注社会现实,并通过联系社会现实实施品德教育的有效教学。笔者在教授这一单元的时候,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收看电视或者浏览网页等方式收集近年身边发生的自然灾难的相关资料,并让学生对所收集到的材料加以分析、归纳,写成调查报告,体现自己思考的过程。这样一来,课堂上学生可以相互展示并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整理的体会,而前期的充分准备,特别是自主思考过程,让学生对课文所阐述的主题思想有了更加鲜明与直接的体验和认识,不再拘泥于固定的课本内容,而是采用开放、发展的学习方式学习更多的内容。在学生收集的资料中,因为是贴近身边的人受害,他们能够更加深刻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感情和观点。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义愤填膺,对身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了控诉与谴责,有些学生甚至流下了同情与伤心的泪水。这样直指心扉、感动内心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三、继承并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升华品德课程内涵

继承并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向心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五课,主要以父母亲情和家庭生活为思想主题。这五课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家庭是一个整体,并领悟到家庭亲情的可贵;然后逐渐引导学生感受亲情中父母的疼爱是世界上最温暖、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单元的最后,引导学生逐步走上回报亲情、付出奉献亲情的回归路。《父母的疼爱》是第二课,这样的安排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笔者在本课教学中,相机引入《三字经》相关句段作为达成教育目标的助力,用“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和“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来加深学生对父母良苦用心的认识和对孝敬父母思想的体会。古文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语音上有一些隔阂,但是中国人血脉中传承了对古文韵律的感知和共鸣,在生动故事的有机铺垫之下,学生对《三字经》这两段内容的理解也能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传统文化及其精髓也会融入学生的骨髓,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我们正在结合品德教材梳理和精选中华经典古籍中的德育性语言块,不久将推出系统的“传统文化品德课堂资源库”,这对于提升品德学科的文化意蕴、深化品德课程的内涵大有助益。

四、整合校园网络资源,全面拓展品德课程资源,营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

《男生女生不一样》是五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这堂课,笔者是在微机房上的。笔者课前制作了一个以“我是男生,我是女生”为主题的网页。先让学生浏览男性、女性名人各占半的名人传记板块,记载下需要的资料;然后各自进入“我真棒”板块,男女生根据各自的特点用键盘或语音输入介绍自己优点的内容;最后进入异性的“我真棒”板块和“你真棒”板块,进行浏览与留言。最后这个环节,男女生对异性不仅有了新的认识,还帮助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异性,发现异性同学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学会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心,实现共同健康成长。网络具有开放性,可以拓展全方位的课程资源;网络具有虚拟性,可以让男生女生渐渐敞开心扉,彼此交流;网络具有互动性,可以让学生在更多元化、更便捷的平台上交流,因此,创造性、科学地利用网络,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未来将有着更大的利用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领悟到:教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尤其是在品德教育上要有倾情奉献的精神,做学生的引路人,做课程的有心人,充分开发和利用全方位的课程资源,如此则品德课堂上将会更加生机勃勃,绽放有效教学的绚烂之花。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胡玉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道德修养方法借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品德笔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老师,别走……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