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14-04-17穆朝安

教育观察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猴子露珠语文课程

穆朝安

(济南市济阳县实验小学,山东济南,251400)

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是小学阶段一个焦点问题,在低年级这一点尤其重要。他们在这个阶段能否对阅读产生兴趣直接决定着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以情感人

三分文章七分读。阅读,阅读,“读”占鳌头。《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较低,它强调的是在教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朗读水平比较高,能够正确、流畅而富有情感地朗读一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与真情实感,教师的这种示范表率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要用普通话来朗读

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教师对于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是非常重视的。而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说正处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年龄阶段,他们智识未开,物欲为染,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学。因此教师要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二)朗读的要求要有层次、梯度

1.初读时,正确地朗读课文。“正确”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是有相互关联的字词有机整合而成的,只有在初读时把每个字词的读音读正确,才能够正确地朗读整篇文章。

2.再读时,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正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反复读,提出这一要求,也就是让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流利的阅读就是不能倒字、不能加字、不能减字、不能改字、不能改词、不能读破句子等,就如同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引导着其他学生认真听,有错误,有毛病,要及时指出;对读得好的学生要鼓励表扬,指出优点,让其他学生学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可以说是最高的学生朗读要求。抓重点词句、语句体会情感,教师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达到对课文内容地深刻理解与把握。

(三)采用多种方法朗读

任何一节阅读教学课,如果只采用一种朗读方法的话,即使这种方法再好,都会使学生产生生理疲劳和审美疲劳。因此,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艺术性地设计多种朗读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1.试读。教师在示范朗读和教师讲解之前,由学生个人试读。试读以一人为宜,最多由两名学生接替读。试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不足,在讲解或示范朗读时多加注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读。

2.范读。由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范读应力争做到读音正确、停顿恰当、轻重适宜、速度适中、语调生动和感情真挚。一位女教师在教学《纸船与风筝》这一课时,并没有读小熊与松鼠之间建立友谊的欢乐,而是选择了两者友谊破裂时的几段内容,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小熊与松鼠失去友谊之后的伤心与难过的感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在情与情的碰撞中,学生们都感动了,有的学生甚至眼里含满了泪花。这种朗读就能够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波澜,与他们珍视友谊的心理,与他们纯真的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学生能够与课文中的人物共欢乐、共伤心。然后教师就让学生自己体会。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读得特别投入,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3.接替读。一个同学读完一段后,再由其他同学轮流接替读下去,就是常说的“开火车读”。这种方式能够检查不同学生的朗读状况。

4.分角色读。这种形式适合戏剧或对话较多的课文。有对话又有叙述的课文,应由一人专门负责朗读叙述部分。

5.齐读。全班同学齐声读,要求声音整齐响亮,不必过分强调语气、情感。学生在集体带动下,容易读准字音。这种形式中,教师应要求每个学生都看着书本朗读,防止个别学生漫不经心随声而读。

6.表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加上表情动作来朗读课文。比如《黄山奇石》一课让学生扮演导游,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感情得到了升华。

7.比赛读。可以采用男女生比赛、小组比赛、师生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8.合作读。这种形式适合背诵课文,可以采用师生、生生、小组合作等形式。

9.转换角色读。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将第二自然段中的“雄日”换成“我”来读,学生能更好的体会雄日培育花种的辛苦。

10.创造性地读。如《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最后一段可采用这种形式。

二、联系学生实际,重视感悟体验

“体验”“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同时还有“情感体验”“独特体验”“审美体验”“体验情感”等。《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摈弃“理性分析”,全文没有一个“训练”的字眼,目的在于纠正以往过于重视理性分析的阅读模式,让师生树立“体验或感悟”的阅读观。应该说,重体验或感悟的阅读方式是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他们的感知中,客观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人与物是心灵相通的,万物具有人的语言、智慧和情感,小动物、小植物以及玩具、用具等都是他们的朋友。同时,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条宝贵的经验。这种方式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运用得好,能够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感悟

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教学《小露珠》时微笑着问学生:“你们谁见过小露珠?”学生开始说的时候,缺少条理。薛老师提示,可以围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过小露珠,它是什么样子的,对它有什么感受”等方面说得具体些、清楚些。之后,学生都能根据薛老师的提示来说自己看到的荷叶上的小露珠、小草上的小露珠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小露珠。这样,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有话可说,师生相互交流,课堂气氛热烈。

(二)启发学生想象、联想进行感悟

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这种天性和能力。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这一课时,拓展运用环节设计了两个问题:1.拿出自己收集的落叶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把它当做什么?2.秋天还有什么特点?展开想象说一说,动手画一画、贴一贴。通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想秋天、说秋天、画秋天,学生进一步领略了秋天的美。

同时,笔者认为学生对课文形象或意境的想象与联想,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上下八千年,纵横九万里,但不能漫无边际,过于随意,必须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延伸。

(三)感悟时要尊重文本

课文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课文《小猴子下山》讲小猴子下山一趟由于三心二意,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着手回家。有位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后“独辟蹊径”地引导学生:“小猴子真是一无所获吗?它能得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猴子会总结经验,后悔当初不应该三心二意,这正是本文的教育意义。但教师似乎不太满意,又追问道:“没有其他不同的想法了吗?”于是终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猴子没错!桃子比玉米好,西瓜比桃子好,兔子又比西瓜更好,小猴子是在追求更好的东西!”教师听了十分高兴,认为这一观点与众不同,闪烁着创新的火花,给予了热情的表扬。

这个教学案例看起来确实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文本进行了多元的解读,可实际上忽视了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如果学生都把小猴子当作学习的榜样来看待,他们还能认识到“做事三心二意,不认准目标”这一错误吗?文本蕴含的“做事应该脚踏实地,一心一意”这一人文教育功能如何得以实现?人文价值是文本的核心,阅读教学中如果这一核心不能得以体现,就不能称其为成功。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由阅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的是正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当然课文的价值是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教师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给他们以正面的感染与熏陶,平等地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教师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1] 沈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2).

[2] 徐光燕.营造轻松读书氛围,让孩子快乐读书[J].教育观察,2013(11).

猜你喜欢

小猴子露珠语文课程
制造露珠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小露珠去哪儿了
小猴子
露珠
露珠亮闪闪
小猴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