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人物”折射出大时代

2014-04-17马爱军

教育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韩麦尔小人物孔乙己

马爱军

(如皋市港城实验中学,江苏如皋,226500)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会发现,课文中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似乎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但作者对他们似乎很在意,刻画他们的时候往往不惜笔墨。读者对这些 “小人物”也常常是过目不忘、津津乐道。如果我们对这些“小人物”进行仔细品读,就能从这些“小人物”的身上读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身上折射出时代深刻的大变迁,同时也让我们真正领悟到课文作者的高超写作技巧和通过 “小人物” 反映大时代的独特视角。

一、鲁迅笔下的几个“小人物”折射出的时代精神风貌

笔者在此从大家最熟悉的鲁迅先生的几篇作品谈起。《社戏》中作者塑造了众多“小人物”形象。一群毫不起眼的农家孩子,是那么天真纯朴,却又是那么纯洁无私。作者着力表现的是双喜和阿发,他们勇敢无私、真诚热情,劳动本领高超。

阿发偷豆这个环节表现出的无私非常令我们感动,这些善良的“小人物”,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他人,“小人物”的言行折射出的大品德。也难怪鲁迅对他们饱含深深的爱,和这群“小人物”相处和生活,他是很幸福的。日后长大踏入社会后,在各种利益面前,他见证了太多太多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和不择手段,怎能不怀念那群那个曾经让他魂牵梦绕的“小人物”?他怎能按捺住自己的激情,用如椽之笔录下整个时代的变迁呢?他们让而今身处商品社会的人们看到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和真诚。作者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刻画和赞美,着力表现的是这些“小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农村民风的淳朴,农民的善良与高尚。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帝国主义的军事经济不断入侵,诸如《社戏》中如此美好的农村和农民离我们越来越远,渐渐消失。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二十多年后再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凋敝破败,闰土的麻木愚昧,杨二嫂的尖刻泼辣,他是何等的失望了。同样写的是农村、农民这样的“小人物”,读者却可以看出作者笔下不同时代的社会。

还是以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孔乙己》谈起,《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中的孔乙己连个名字都没有,在别人的嘲笑和欺辱中过完了悲催的一生。鲁迅先生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惨遭遇,愤怒地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对读书人的戕害,进而揭露那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国民,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孔乙己》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全文故事情节都围绕“我”在咸亨酒店的所见所闻展开,“我”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见证人。小说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写出不管是“长衫主顾”还是“短衣帮”对孔乙己的态度。小说以“笑”贯穿全篇:让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入戏,最终在笑声中死去。

鲁迅先生对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刻画,意在告诉人们,孔乙己只不过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穷尽一辈子所读的四书五经,只是为了能够进学,然而虽辛苦了半生,但“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满是孔孟之道烙印的孔乙己身上,留下了好逸恶劳、自作聪明、看不起劳动者的坏毛病,即使贫困潦倒,但满口之乎者也,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成了他特别的身份标识。“站着喝酒”意味着他没有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们没有任何差别;“穿长衫”又表明他自视清高,看不起劳动人民,不肯和“短衣帮”为伍,封建等级观念在他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的身体条件,本应具有谋生本领,最终他却“爬”向死亡。鲁迅刻画这样一个“小人物”为的是无情揭露这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这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的生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二、法国作家都德笔下 “小人物”的爱国情怀

中国作家笔下有这样生动形象的“小人物”,同样外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在课本中也让我们过目不忘。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是这样的典型。偏僻的小镇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韩麦尔、淘气顽劣不爱学习的男孩子小弗郎士、郝叟老头为代表的小镇居民,这些“小人物”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一下子都醒悟过来,他们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侵占了他们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法语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他们有对自己曾经不好好学习法语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仇恨。特别是小弗郎士,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他心理和感情的变化,写出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对国土沦丧的悲痛和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怒,表现出他们深深的爱国主义真情。小弗郎士在这最后一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被深深感染。小说中还有一个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对韩麦尔先生的刻画是从小弗郎士的眼中来描写的,由于叙述者角度的限制,作者不可能直接细腻地描写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活动,但文中出色的外貌、语言、行动的刻画使韩麦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画廊中最典型的形象之一。小说一开始就写出小弗郎士眼中老师的形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战战兢兢地走进教室后,还特地写出看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韩麦尔先生一开口说话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平时几乎不穿戴的服装,让小弗郎士大感惊讶。原来,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这是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他即将离开自己工作了四十年的学校了,韩麦尔先生在无比难过的情况下克制自己,保持着自己的平静和沉着的形象,以最美好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最优雅的姿态来纪念自己的最后一课。他把对国家强烈的爱,对侵略者无比的仇恨都集中到这最后的一课上来了。尤其是在文章最后,当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和教堂祈祷的钟声响起的那一刻,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的一举一动表现得崇高感人,让人热泪盈眶。小说结尾通过镜头特写充分表现出韩麦尔先生的强烈情感,令人印象深刻。平时是一位不苟言笑、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严神圣、激情和无畏。他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做出了榜样,爱国主义感情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韩麦尔先生如雕像般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他外在的张力和内心的激情,此时可谓“无声胜有声”!

如果没有普鲁士的侵略,无论是韩麦尔先生还是小弗郎士,他们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可以说这场战争“成就”了他们,而作者塑造他们,也正是通过他们反映普法战争中法国普通人民如何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反抗侵略的。这两个小人物完整地反映了普法战争的大时代。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只有做一个有心人,从细微处入手,从这些“小人物”入手,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深刻主题,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所蕴含的感情,才能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林家平,胡崇健.语文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评价鲁迅作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2] 古远清.鲁迅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1).

猜你喜欢

韩麦尔小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