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策略

2014-04-17涵,罗

教育观察 2014年2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媒介受众

陈 涵,罗 梦

(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人类信息传播已进入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新闻报道在新旧媒体融合这一现实的冲击下已发生了显著改变。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新闻写作课程应与时俱进,如何让新闻报道适应时代需要是高校新闻写作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的特点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从传统媒介主导的单向传播变为专业媒介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更加紧密地结合与汇流”[2],从内容、介质、技术、传者等方面深刻影响新闻报道。“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模式是:由记者完成素材采集,再由精通各类媒介业务的编辑进行差异化加工,制作成多种媒介形态的产品,提供给不同的媒介平台。”[3]在此过程中,新闻报道也逐渐发生了显著改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选题的大众化与分众化

媒介融合时代,一方面,随着传受互动性的增强,传者“信息霸权”的消解,新闻报道的选题趋向于受众关注的内容;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结构的日趋成熟使得公众对信息有了个性化追求。因此,新闻报道的选题呈现出大众化与分众化的双重特点。

(二)表达方式的跨媒介性

随着媒体数量的增多,信息源变得异常紧缺,信息共享的比例将会日益增大,不仅同类媒体之间将会经常进行信息互换,不同类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也将越来越多。新闻报道出现一稿多用的情形,即一个事件由特定媒体报道后被引用转载到其他媒体甚至不同类别的媒体中。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内容基本不变,变的是基于媒体的表达方式。

(三)呈现方式的连续性与链接化

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产品生产呈现出柔性化特点。“内容产品的柔性化生产是指媒体在提供基本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增值产品和服务。”[4]也就是说,独立的报道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对于一个单一事件,“断层式”的报道已不合时宜,受众希望获取“链式”信息,即追溯来源,关注发展,纵式深入;寻找同类,横向比较。这一形式以往往只在深度报道中出现,但纵横交错的信息群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消息中。比如重庆摔婴事件,除事件本身外,受众更希望进行纵向与横向的信息探求。因此,各类媒体追溯背景、更新进展使信息纵向深入;与国内外相似案例横向比较,找出根源,使信息呈横向对比态势。“链接化、连续性报道”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主要呈现方式。

(四)报道结构的简单化与戏剧化

媒介融合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和媒介选择面的增多使得“信息快餐”成为一道的风景线。人们追求视觉效应的欲望日益强烈,进行完整的文本阅听越来越少。这对新闻报道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报纸,标题和图片显得日益重要,“倒金字塔”结构因阅读便捷依旧大行其道,但这一结构也在与时俱进,具有冲击力的开头方式逐渐替代了平淡的概述性导语,这在社会新闻板块特别明显。总体而言,戏剧化与简单化的结构更能适应数字时代的便捷与视觉需要。

二、与时俱进的新闻写作教学策略

为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内容生产的变化,新闻写作课程在教学上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具体而言,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变化:

(一)新闻敏感:培养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的能力

新闻敏感是指记者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是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大众化、分众化特点对新闻敏感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生活、新鲜、启示”是当前新闻报道的三个关键词。这就要求教师在新闻敏感方面把“新闻角度”作为教学重点。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构成事物的各个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价值中接近性与趣味性的地位不断上升,百度搜索风云排行中每日排行靠前的新闻大多数都不是用传统的“重要性、显著性”可以衡量的。普通人做的普通事越来越成为受众青睐的题材,而要使这类题材成为新闻则需要记者妙笔生花、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这种能力的落脚点就是角度选择,根本在于创造性思维。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有的记者不屑一顾直接忽略,有的记者却能从中寻找闪光点写出精彩的稿件,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应通过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同一事件中寻找不同角度,使他们能在平凡中挖掘不平凡,拥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慧眼。

(二)语言表达:培养跨媒介表达能力

“跨媒介表达由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及其他新媒介文本表达系统构成。”[3]媒介融合时代,媒介文本经常被共享与互换。以网络媒体和报纸媒体为例,这两类媒体的信息经常互换,报纸媒体写作的断裂性,网络媒体写作的超文本性勾勒出两者不同的样貌。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介从业者不仅要通晓不同的媒介技术,也需具备新闻报道的跨媒介表达能力。语言表达也是新闻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新闻写作教学中应对各类媒体的写作异同进行详细讲解,特别在“异”上下工夫,着力训练学生用不同的媒介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写作同一条新闻;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了解一种媒体表达方式,而应熟练掌握所有媒体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媒介文本表达方式之间灵活转换,融会贯通。

(三)新闻思维:培养基于“数字技术”的报道思维

数字技术使得信息以单一事件为信息点,纵横发散,纵向深入、横向比较,最明显的就是超链接方式和超文本结构的出现。这种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已广泛运用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而所谓“超文本结构,是指不仅有文字文本,而且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甚至影视文本”[5]。具体在报道方面,连续报道、同类报道、图片、视频已成为媒介融合时代的报道思维。

传统的新闻写作课程基于一种“断裂式”思维,重点讲解单一文体的写作,并且以文字为全部内容,连续报道和同类报道仅占课程的一小部分,图片、视频等方面的运用几乎没有涉及。在媒介融合时代,需要超链接和超文本的报道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训练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地报道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并使之得到全方位的、历史的、客观的再现;在报道单一事件时,将深度报道、连续报道、评论、相关新闻搜索等都作为链接的内容,对事件作更深入、详尽的报道。怎么写连续报道,如何写好连续报道,怎么提炼主题,将事件与事件联系起来报道,如何运用视频与图片,这些以往新闻写作课不甚重要的内容应成为当前新闻写作课程讲解的重点。

(四)写作方法:培养“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前文已提及,媒介融合时代报道手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戏剧化的报道更适应当前崇尚视觉感受、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新闻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即如何吸引受众眼球,如何让受众更方便阅、听信息。标题、导语和结构则成为训练重点:如何根据事实设计一个具有冲击力的开头,达到既能将事实概括清楚,又能引人入胜的目的;如何根据搜集到的素材构思结构,使之既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又具有戏剧性;如何拟定标题,在不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读图时代”的视觉效应;等等。这些成为新闻写作课程的教学要点。

(五)课外实践:延伸实践平台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除了理论课之外,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对应的实践课。在真正的媒体实习能最好地培养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然而,与传统媒体对接,建立实习基地的实践形式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形式大于内容。在媒介融合时代,自办媒体成为现实,自办网站、自办微博、自办微信群一方面除却了繁琐的机构设置,高昂的成本预算,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因此,除了去传统媒体实习学习外,新闻写作实践课应延伸实践平台,鼓励学生自办媒体,自主采写稿件,在获得“自主创业”的成就感的同时锻炼新闻写作能力。

媒介融合给新闻报道带来了巨大冲击力,新闻报道从语言、结构、报道思维等方面应时而变,而市面上的新闻写作教程却未能及时跟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摆脱教材的束缚,与现实接轨,讲授中融入前沿理论,寻找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策略。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2006(5).

[3] 张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的跨媒介表达[J].青年记者,2012(10).

[4] 曾祥敏、孙羽.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电视内容产品生产与集成[J].电视研究,2012(4).

[5] 曾妍.浅谈网络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写作[EB/OL].(2007-08-21).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28/6142865.html.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