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评价对高校的影响

2014-04-17

决策咨询 2014年6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学生

一、高等教育评价的产生的背景

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特殊系统,但对其的评价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中世纪的大学是远离社会经济的象牙塔,一群社会中毫无生活压力的贵族在充满高尚学术品味和理性精神的古典机构里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那时,大学质量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德高望重的学术精英和教授手中,拒斥浮华的外部诱惑。

经历几个世纪的迅速发展,市场化渐渐席卷整个世界和世界的每个领域,当然,教育概莫能外。高等教育的职能已超出了培养人才和科研,逐渐成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这时,高等教育并不局限于贵族阶层,普通市民也有机会接触到以前高不可攀的高等教育殿堂。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迈进。因此,质量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所关注的,也是社会与个人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随着市场机制介入大学,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模式有了较为明显的市场化取向,大学排名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直至今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高等教育需求主体共存的情形,使得政府放松了对大学的管制,并适当采取经济手段使大学之间展开竞争,促进大学积极回应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1]。高等教育不仅是一项共同的公共服务,被赋予了更多的私人属性,成为了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或“产业”,社会公众作为这一“产业”的消费主体正逐渐成为投资主体,私人选择、购买教育所投入的资源和非政府性社会投资对高等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大[2]。

此种情境下,为了吸引社会投资者、学生、家长、政府等的注意力,取得市场竞争中的上游地位,诸多大学以排名为准绳,掀起了一股评比浪潮。

二、大学排名带来的有利影响

(一)敦促高校努力改善教育质量

全球大学排名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引入了一种竞争机制,把学校的实力告诉社会,接受公众的考量,让学校有危机感,从而主动参与竞争[3]。大学排名是对高校评估的一种方式,大学排行榜从侧面反映出一所高校在教育领域的位置,这样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利益就与大学排名联系起来。一旦一所大学名次靠前,优秀的生源、优秀的师资、经费的投入、社会的捐助、社会声誉等资源就会大大地增加,就有利于自己的不断发展和良性循环。因此,各高校就会在社会市场这个运作空间内反思自身,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二)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参考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社会甚至全球社会都是“学历社会”,名牌大学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自然更会被社会看重。以自己为例,在进行考研学校选择时,首先必须是中国排名前十的学校,然后根据喜欢的自然环境,最终确立了川大。但是看到2013年川大的排名降至13名,心中不免泛起一阵不愉快。这种学历情结,也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攀比心理。从一定程度上讲,现在很多人存在着“名校情结”,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惯习,是一种合乎理性和常识性的行为。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在满足社会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和中国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渴求的同时,也使学生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进行大学排名是引导学生选择的一个重要途径[4]。大学排名让学生和家长对我国各大高校有一个初步的定位。

(三)给招聘单位择人提供市场信号

众所周知,教育有很多功能,筛选人才是其中非常重要而且源远流长的一项功能。这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分工,需要教育将不同能力的人筛选出来,这样社会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可能出现“庸才占据高位”“英才却被埋没”的怪现象,严重损害人类社会的福祉。正是因为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的筛选功能,所以招聘单位就将学历层次以及学校声誉等作为反映毕业生能力的信号。名牌学校的学生不是100%都优质,但相比较普通高校的学生,他们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经常与高水平的老师、同学交流,能力、性格以及思维等的成长会更加迅速和完善。因此,对于招聘单位来说,选择名牌学校的学生是一种成本更低的活动,即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三、大学排名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大学排名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激起人们广泛讨论的同时,因其极强的市场性给学术系统带来了不小冲击也广受诟病。

(一)指标体系过度强调科研,缺乏多样性

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大多以评价传统的科研产出为主,由于国际性可比的排名数据指标有限,大多利用国际通用开发的文献计量和文献引证数据库[5]。如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量(权重2 0 %)、高等教育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国际主要奖获得者数量(权重10%)。QS“世界大学排名”则用教师平均科技论文引用率

(权重20%)来计算这一数据,《泰晤士报》的最新排名还加入了另一个新的指标——发表论文平均影响因子(32.5%),表现其对科研产出的重视。此外,由于受指标选择和数据源的影响,学术测评的知识领域比较狭隘。

目前所有的大学排名机构都在宣称其所用指标的透明性和客观性,可实际上,它们根本就没有研究出科学的方法,只是这些指标更可得更可量化从而进行比较,导致这样的排名只适合世界上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那些极具教学特色的不同性质和类型的高校可能就被边缘化。可问题在此并没有停止,这些大学甘心被排行榜遗弃么?答案一般来说是否定的。这些大学没能坚守自己的特色,在确定战略发展方向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学排名的刺激,将“成为全球最佳大学之一”(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列为学校的使命,或提出“成为世界真正的优秀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21世纪世界顶尖大学”(首尔国立大学)。很多高校为此设置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提高学校的排名,改进学术项目、制订市场规划、改善新闻发布和网站建设、提高拥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和增加全职教师的比例。这种带有目标性的办学理念已距离之道越来越远。

重视科研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导致“学术锦标赛”的产生。学术锦标赛是指,在学术科研评价中,由操作主体发起的使其等级以下的竞争主体展开竞争,根据竞争结果的相对秩序来决定胜负的竞争现象[6]。当前,无论高校还是科研机构都将论文作为评价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评结果直接影响被考评者的实际利益。在这一体制的影响下,无论教师、科研人员还是学生都将其大部分精力放在追逐科研论文发表上,这虽不排除一些高质量论文的产生,但主要还是带动了大量低质量论文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催生了黑杂志和垃圾杂志的出现,并导致学术浮躁。这种只看眼前利益和纯粹工具主义的眼光,让笔者深深思考大学的意义究竟何在。

(二)排名目的偏重于服务考生,缺乏全面性

虽然,许多大学排名的目的是寄希望于“引导学生择校、引导民间的教育投资流向、促进大学竞争、吸引国人关注高等教育的作用”[7]。但在实际排名中却过分强调为高考考生和家长选择学校服务。但就大学排名的意义来看,大学排名的结果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为考生和家长服务方面,不仅仅关注高校的名次和在排行榜中的变动情况,而应深层次挖掘排行榜表面数字所反映的内涵和内部问题,从量化的数字表现探究高校内部、高校之间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推动排名活动对高校及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

四、大学排名应坚持以人为本

虽然大学排名存在明显的的缺陷和不足,但它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下去。因为大学排名可为学生择校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益的信息,从相关指标也可以看出校际之间的科研发展及知识创造水平的差异,政府倾斜支持名牌大学或重点专业可以为其他院校发展和专业提升起到示范作用。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完全客观的,都多少带有一定的偏见,这是普遍性的事物成长中的问题,承认它的有利作用,却不能止步不行。因此,是理性看待大学排名并改进它的时候了。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

作为重要的公共机构,大学已被要求对其公共服务的绩效以及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控制着,现代大学渐渐演变成失控的官僚机构,大学只注重从外部获得资源以及外部对自己大学的评价,而且大学获得的资源被越来越多的用于行政支出,而非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性服务支出。那么,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什么呢?难道不再是以学生为本了吗?从本学期教育评价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看出,我们更关注的一些指标包括: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师的道德品质、寝室的住宿条件、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科研平台、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气息、学生学习阶段的满足感、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国际间的交频率等关系学生切身的指标。

(二)坚持大学发展的多样性

不可否认的是,争取跻身排行榜前列是一种趋势,它关注学术标准化和提高,强调高等教育的作用,毕竟竞争可以促进进步,追求卓越也不是件坏事,但问题在于怎样对其进行综合衡量,使排名分出不同类型的大学、不同大学的使命及不同大学的办学方向。只有这样,高等院校进行分类排名方可达到服务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学生、政策制定、区域发展,为世界及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而不仅仅是为一小部分世界级大学服务[8]。可以按照研究性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进行分类排名,也可以按照专业和学科进行分类排名,总之,标准应多样化、合理化、可行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优秀。

对于被排名的高等院校来说,面对大学排名,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既不能无视排行榜的存在,也不能让排行榜牵着鼻子走。正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程介明教授所言:“排名是工作成果的检阅,不是工作的目标,更不是奋斗的动力。排名的高低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排名榜不会为我们指出方向。最成功的大学,也许可以符合大部分排名指标;符合所有排名指标的大学,却不一定是成功的大学。醉心于排名榜的,把攀升排名榜作为办学目标的一定成不了世界级一流大学。”

[1]朱新涛.大学功能与市场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3.

[2]刘王呈,蒋凯.全球大学排名: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市场[J].大学教育科学,2012,(6):18-21.

[3]张继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大学排行榜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36-40.

[4]张旺.大学排名对高等院校的影响[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1)::75-78.

[5]Ellen Hazelkorn.Impact of Global Rankings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A].UNESCO For um on Higher Education,Research and Kwnoledge[C],United Nat ions Educational,Scient 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2009(15).

[6]赵干.我国科研评价中的“学术锦标赛”体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3).

[7]董秀华.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回顾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90-95.

[8]马陆亭.为什么要进行高等学校分类[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20):30.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术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