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郎在对门唱山歌》:从小说到电影

2014-04-17

教育观察 2014年31期
关键词:唱山歌民歌理想

邸 玲

(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1)

《郎在对门唱山歌》是安康作家李春平发表于2006年的一部小说,2011年由导演章明将其搬上大荧幕,在第14届上海电影节上获得3项大奖,引起巨大反响。一部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能够取得成功,并且获得作家本人的肯定是因为电影改编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小说作者李春平曾说过,他是把《郎在对门唱山歌》当作成长小说来写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电影改编抓住了小说中的三个关键要素:理想、爱情、紫阳地域民歌与爱情故事的结合。《郎在对门唱山歌》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陕西安康紫阳县城的故事,电影改编秉承了小说原有的主题,没有改变小说的基本场景,故事也基本上沿用了小说的故事框架,讲述了少女刘小漾与家庭教师冯刚相爱,为了爱情刘小漾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成为一名教师,并不顾父亲的反对及县委书记之子张学锋的热烈追求,毅然坚守着爱情。然而她无意中撞见了恋人冯刚和表姐之间的私情,一瞬间,所有人的命运都发生了改变。

一、理想——成长的向度

无论是成长小说,还是以成长为主题的电影,都离不开表现青少年成长的两个核心问题:理想与爱情。《郎在对门唱山歌》表现了以刘小漾为主的三个青年男女的成长。女主人公刘小漾从陕西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回到紫阳,她的理想是“振兴紫阳民歌事业”,这也是冯刚的理想。电影改编中刘小漾由原著当中的教师成为紫阳县歌舞剧团的歌唱演员,这样的安排将紫阳民歌与刘小漾的生活和工作紧紧联系在一起。刘小漾最初为了爱情确立自己的理想,那时的理想很模糊,后来才逐渐清晰。电影艺术不同于文学作品,我们能在影片中直观地感受到刘小漾与紫阳民歌间的密切联系,无论是她排练演出时,还是与冯刚独处时,一首首悠扬的民歌都在诉说着这个理想的真实性。

在这个普遍缺失理想甚至嘲笑理想的时代,刘小漾对于理想的执着坚持对现实具有批判和反思意义。刘父曾经教训刘小漾说,没有理想的爱情,只有世俗的生活,“成熟的标志不是理想而是世俗”。对于刘父来说,生活根本不需要理想和爱情。这是中国社会当下人们普遍的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与此相比,刘小漾因爱情而萌生的理想或许盲目,却也高贵。小说和影片的结尾都没有交代刘小漾的结局,我们猜想受到伤害的刘小漾也许在婚姻的抉择上会屈从于世俗,但对于理想的追求不会止步,因为紫阳民歌已经成为她生活中重要的部分。

如果说刘小漾回乡振兴民歌的理想是自觉的,那么冯刚回乡则更多的是不自觉的选择,是无奈中被规定的生存现实,其中包含了无数酸楚与尴尬。与刘小漾相比,冯刚家境贫寒,父亲早年离家,母亲瘫痪在床,作为家中独子,他不得不早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冯刚,本来可以有更加辉煌的前程,但因为家庭的原因,他选择回乡。在他与刘小漾相爱之后,两个人的理想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紫阳民歌,然而偷情事件使冯刚的梦想最终破灭。电影中,冯刚最后坐上了南下的火车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实现精神与情感的统一、生存困境与人生理想的突围。父亲代表着男性精神,也被看作男性成长的精神导师,而冯刚父亲的缺席,也被认为是冯刚男性精神的缺席。火车上冯刚有这样的一段独白:“小漾,你的歌声一直在我心里,因为你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冯刚寻找早年就失去了的父亲,实际上是期望在父亲精神的观照下,重新塑造自我,确立理想的坐标。

相比起刘小漾和冯刚,张学锋的理想要简单得多,他说他的理想就是刘小漾。从小养尊处优的张学锋,对爱情的执着使他为自己的生活竖起目标。小说中张学锋形象是比较模糊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他对爱情执着的态度,但电影改编中安排了张学锋大学毕业参军的情节,当他再次出现在刘小漾和观众面前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挺拔俊朗的战士形象。因爱情而期待自己成长得更美好的理想,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理想更能打动观众。

二、爱情——成长的底色

小说通过对刘小漾父亲及其关系网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小城的官场生活。电影改编则冲淡了官场主题,以爱情故事为唯一的主线索,这更适合电影的叙事方式。三个青年男女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彼此之间形成对照。刘小漾、张学锋对爱情抱着最纯真的态度。刘小漾面临着两种爱情选择:一个是文艺青年冯刚,家境贫寒却有音乐才能;一个是官宦子弟张学锋,有权有势而且一片深情。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刘小漾应该选择张学锋,为此刘父一再劝说,并努力促成女儿和张学锋的关系。但刘小漾出于爱的本能,选择了冯刚。刘小漾对爱情的理解是纯粹的,她执着地坚守爱情理想,不被权势、地位、财富、亲情所动摇。然而现实是残酷可笑的,刘小漾执着的爱情追求在现实面前崩塌。刘小漾不得不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全部后果,她找不到心爱的人,也回不去曾经的爱中。张学锋对待爱情也是专一和纯真的,他虽为县委书记之子却不以势压人,他和刘小漾一样都执着于自己的爱情追求。与刘小漾和张学锋相比,冯刚的爱情选择则是在灵与肉的挣扎中。冯刚家境贫寒,父亲离开,母亲瘫痪,表姐丧偶寄居冯家,多年照顾冯母,使冯刚得以完成学业。冯刚与其表姐之间的关系或许出于报恩,或许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但都与爱情无关。对于冯刚而言,同样面临两个抉择:一个是阳光下的爱情,一个是见不得光的私情。不管哪种选择都必定会伤害他人。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影片中,冯刚给人一种阴郁之美,呈现出一个在现实生活重负下不断挣扎的分裂人格。

电影和小说的叙事轨迹是一致的,前半段呈现爱情的美好,后半段表现美好的爱情在现实的撞击下支离破碎。在这种叙事结构下,读者和观众都必须正视现实的残酷,那就是爱情抉择在现实处境中的无奈与尴尬。

三、紫阳民歌与爱情故事的结合——成长的独特色彩

小说和电影的名称——《郎在对门唱山歌》取自紫阳民歌。这首民歌产生于明朝以前,歌词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自由追求。小说以此命名并在叙述故事中多次出现民歌歌词,而电影则直接以紫阳民歌为背景音乐,以《郎在对门唱山歌》为主体音乐贯穿影片始终,将紫阳地域民歌与爱情故事有机结合,赋予了爱情特有的内涵。在这里爱情不是疾风暴雨,而是山涧中的涓涓清泉,曲折委婉、迤逦多姿、荡气回肠、沁人心脾。

紫阳地处秦巴山区,自然风光秀美,交通闭塞,正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刘小漾、张学锋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影片中碧水青山下的石板路小城同样孕育了朴实的人性,比如刘父对女儿的关爱与包容等。总之,小城的好山好水、悠扬婉转的紫阳民歌赋予了爱情唯美、自由的浪漫,然而世俗价值对于纯美爱情的挤压则带给我们对于现实的反思。

《郎在对门唱山歌》从小说到电影的巨大成功在于导演对于小说主题的深刻解读,在紫阳民歌映衬下,以理想、爱情为线索来展现小城青年的成长轨迹,带领观众在缅怀青春的同时深刻反思现实,具有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1] 李东然.《郎在对门唱山歌》,留白于小城山水间[J].三联生活周刊,2011(31).

[2] 庞昊.《郎在对门唱山歌》被叛逃的理想与爱情[J].电影评介,2012(51).

猜你喜欢

唱山歌民歌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我唱山歌给党听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小河弯弯唱山歌
阿妹唱山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