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创新力的对策研究——基于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基本情况的思考

2014-04-17吕立志吴永祥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22期
关键词:创新力科研成果产学研

吕立志,吴永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

1 问题的提出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力资本及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不断扩大,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基本模式,以其整合创新资源的强大优势已成为高校创新力提升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调查表明,江苏高校创新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动力和实力不强,突出表现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因此高校应当通过产学研合作,更好更快地把人才优势、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创新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力,增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我国学界对高校创新力的评价体系研究还比较少,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一是2006 年,浙江大学教授徐小洲任课题组组长的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对部分国家的261 所大学做出的统计,以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3 项大的指标对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二是2010 年,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邱均平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对我国国内“211 工程”高校、教育部直属的119 所重点大学以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一般大学排行榜前100 强进行实证分析,从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成果3 个角度构架了高校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2]。但我们认为上述研究对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领域的评价反映不足,对高校创新力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特别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重视不够。

2 江苏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状况

2.1 产学研合作基础优势明显

江苏从总体来看有着众多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优良的学术文化氛围,是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最多、种类最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截至2013 年6 月,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30 所(独立学院除外),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是名副其实的高教大省;江苏高校中工业、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矿业、医药、军工、师范、财经、科技等院校门类俱全,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教学形式、课程设置、专业结构丰富多样,具有多学科综合的优势。

江苏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与层次显著提高。近5 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5 万个,目前江苏企业与国内980 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2000多个,建有“校企联盟”9500 多个。另据2011 年12 月底的统计显示,江苏高校(本科)技术市场交易合同数已达13725 个,成交额达47.84 万元。

2.2 江苏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

一是对高校科研成果应用价值评价不明确,产学合作的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对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评估考核,高校形成了重基础研究轻技术应用、重学术理论轻经济效益的科研导向和大学文化,产学研合作的动力不足。科研项目更多的是面向国家、省部计划,最终目标不强调应用价值,不重视引导为行业(企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是看重论文和获奖等级,对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及其应用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未给予充分重视。在其科研评价导向下,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和从政府财政争取科研经费上,较少通过科技研发获得来自市场的技术投入回报,过分追求技术含量和高标准的理论数值,追求学术价值,忽视社会应用价值,科研成果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多数属于上游实验性研究,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错位,缺乏社会应用性和服务性。调查发现,我省高校院所科研经费中应用开发经费只占总数的20%左右,低于广东和浙江,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几年,江苏高校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资金的比例还不到30%。

二是产学研合作碎片和孤岛化,特色不明,规模品牌效应未突显。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存量与江苏经济社会现实需求不相称,常出现高校提供的科技成果目录多、信息交流发布会多、愿意与大学合作的企业也很多,而企业对高校满意的项目却比较少、能够达成合作共识的项目少、最终实施成功的有规模特色的项目更少;一些产学研合作平台仅为解决企业的单元技术问题,针对产品及成套技术开发甚至技术路线创新所需的多元和复杂技术创新合作相对较少,虽有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但技术、项目单一,分散割裂,不能形成合力,亟待整合聚合,导致很多本省企业舍近求远,选择省外重点大学与名牌高校合作。

三是高校和企业合作关系松散,缺乏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基础和条件。在产学合作过程中,高校自身并不具备实现自我转化的资金实力和开拓市场的实际能力,而企业面对技术、市场、投资等风险,对合作风险存在规避心理,对高校的科研成果选择非常谨慎;面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双方难以形成合理的投入和权益分配机制,高校与企业在项目研发、平台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难以结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加之一些企业忽视自身研发人才的培养,自身研发水平低、消化吸收能力差,无法同高校形成有效对接,对相关技术领域缺乏长期的跟踪和研究,不易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合作双方资金支持不足,江苏虽设有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但存在“量少面广”问题,我省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比例的1%左右,不到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

3 深化江苏产学研合作提升高校创新力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促进产学研合作集成创新与协同创新,增强内在驱动力

在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上,不仅要体现在制度创新方面,而且要贯穿到技术支撑、资金支持、信息平台、中介体系在内的各个环节中,形成集成与协同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如政府出面引导和促进风险投资,加大种子基金的投入,承担起比一般投资者更大的风险,为风险投资商培育出更多的可选项目,这是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关键点,是实现技术转移的重中之重;应尽快出台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平衡各方利益的立法或政策,包括规范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科技人员奖励、促进技术转移等产学研过程中必然涉及的一系列具体问题。

3.2 切实把好产学研合作方向和方式

围绕全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业方向上的引导,促进产学研合作向以实现技术链、产业链创新为目标的长期、稳定合作转变,促进基于科技成果的合作向注重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合作转变。在方式上加快以大学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围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整合资源,组建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产业科学研究院,在源头上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可由政府面向高校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高校根据政府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开展相关产业科学研究。

3.3 着力打造高水平产学研科技园区和特色平台,创造品牌效应

在沪宁高速公路段打造国际品牌的产学研科技园区,既能够充分利用上海、江苏等其他地区的科技、经济和教育资源,又能整合优化我省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把分散割裂的技术、项目形成合力,利用其时空上的独特优势提升合作层次,打造经济实体,使其向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共建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发展,改变产学研合作碎片和孤岛化状态,创造规模集聚和品牌溢出效应,美国波土顿128 号公路高技术园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与江苏省产业布局的主框架相适应,针对江苏省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沿江、沿海4 个区域,建立4 个区域产业特色发展平台,依托产学研产业特色平台优势,做大龙头企业,组建聚集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链联盟,拉长产业链,形成具有江苏地域特征的产业发展极。

3.4 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力面向产学研的评价机制

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开发价值,形成较为完善的科研评估体系。如我省的科技评估机制除了保留原有基础研究,继续鼓励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从事原创性研究外,还应有一套评价应用高科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的标准,明确规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以成果转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和衡量标准;改变科技创新力的单项评估占据主要地位的大学创新力评价指标,尽量减少论文和著作的发表和获奖情况、获得科研经费的数目等指标,用能够考察高校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环境改善做出贡献的指标来衡量高校创新力。

3.5 突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实绩,强化高校服务社会职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上,大幅度增加专业硕士和博士招生比例,注重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培养内容的领域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与经济社会结合紧密的专业,把教学、科研人员服务社会以及取得的成果作为职务晋升和业绩考评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到使用其科研成果的企业兼职,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并作为从教任职的重要条件。同时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中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研究基础的企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教授、研究员工作,形成人员双向流动的顺畅机制,更好地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大学评价国际委员会.2007 年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2]邱均平,丁敬达,杨思洛,等.中国高校“创新指数”的评价与分析[J].评价与管理,2010(3).

猜你喜欢

创新力科研成果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科研成果转化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国家创新力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