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流云在,我记得这千岛的国

2014-04-16简真民

今日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印尼华人汉语

简真民

巴金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赴法留学途经越南时,曾写下了上面那段优美的文字。而今当我重读斯语时,仅仅将“安南”二字替换成“印度尼西亚”,便会有着同样的欢欣之情。

在这千岛的国,我度过了两个春秋。佛家有着“头陀不三宿空桑”的说法,意谓修头陀行的修行者不可于同一树下歇息三日,恐怕于那树下生了留恋之情,乱了修行。我虽是过客,但又怎能无有满腹的情肠述说,浓郁的情怀宣泄?那长青的树、长艳的花,那水流云在的时光,想是无需惧怕光阴的,也是会被长久记住的。

当我从2011年起,以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身份去贴近她每一个日东升、月西沉的日子,踩踏那万紫千红开遍的土地时,迎面而有的是街巷的清晨、院落的黄昏。伴随着课堂中的书声琅琅,亦有最庶民社会、市井生活的体验,收获真切而又动人的故事……

Tanah Karo,苏门答腊的一丝清凉——S M A N E G E R I 1 KABANJAHE学校的日子

认识遥远的地方,多是从机场开始的。苏北棉兰的浮罗岭机场,小巧、低调的样子开启了我第一眼的苏门答腊(Sumatera),这个世界第六大、印尼第二大的海岛。北苏门答腊省的Kabanjahe,华人名之为甲文也海,是Karo区的首府,亦是苏岛原住民“马达—伽罗”人的聚居地,这里的居民多数为基督徒。在印尼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回教国家,这里保留着更多元的宗教氛围。每天穆斯林清真寺宣礼塔的赞歌、周末基督堂传出的唱诗声、佛教寺庙的庄严圣洁都是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在甲甲文文也也海海,,我我任任教教的的学学校校SSMMAA NEGERI 1 KABANJAHE,中文称为“甲文也海国立第一高中”,创立于1956年,是苏北省Karo区最悠久的国立学校,从2009年始,开设汉语课程。我负责教6个班192名学生中文,他们全部是印尼原住民,没有任何中文基础,也缺乏中华文化背景。于是,从认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开始,到北京、香港、上海这些摩登都市,再到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Bruce李、林丹、熊猫、少林功夫、Jack Chen这些广为熟知的中国符号;从基础的“bpmfdtnlgkhjqx……”到“您住在哪里?我住在柏树街。”一般的问答,到“过年的时候有没有礼物?有啊。去年我收到很多礼物,还收到很多压岁钱”类似的长句表达,我和学生们一点点摸索和进步。后来我所教的Kelas XI IPS2班的学生Samudra Ginting(苏慕白),在第七届中学生“汉语桥”北苏门答腊省赛区的比赛中,获得非华裔组别的三等奖,成为唯一一名来自国立学校的获奖学生。这些由点滴进步汇聚而成的成绩带给老师的往往是最开心的慰藉。

短短的日子飞逝,我们无法留住时间的脚步。当我结束在北苏门答腊省的汉语教学工作时,我意识到与那群可爱学生的友谊或只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插曲,以后相见的机会并不多,但那段时光却恰如苏门答腊岛上最清凉的风送来的一段温情、感动的音符,必将在我的梦里时时响起。

你好,老师—— SMKN 18 JAKARTA学校的日子

第二年的印尼时光,我是伴随着爪哇岛的雨露晨昏度过的。每天清晨六点钟的闹钟,照例把我从睡梦中唤醒,雅加达大部分的日子里,这时候窗外的阳光已经十分的明亮耀眼。洗漱完毕,整齐衣冠以后,我便会骑上学校提供的那辆红色脚踏车向我所任教的SMKN 18 JAKARTA学校驶去。

这是一所创立于1969年的印尼国立中专学校,下设有文秘、会计、市场营销等三个专业,有学生651人。每天当我骑着单车进入不大的校园时,大多会遇到学生纯真的笑脸,常有活跃的男生站在教学楼走廊上大声的打着招呼,而“老师,我爱你!”这样美好的语句亦是经常听到。学生们从影视作品或者网络上最先学会了这句中文,便急于与中国老师交流,大声地呼喊着,笑靥如花。进入办公室,老师们之间也都会互相握手致意,问候早安,这些细微之处的举动都能给我带来一日的美好心情。至今犹记,校园中、教室里,学生们用传统的印尼礼节向我打招呼时的情景,微微躬身将我的右手贴近他们的额头或脸颊,有着一份谦卑与敬意,少年学生们带给我满满的暖心暖意。

而教学汉语的过程中更是有着诸多可爱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我曾在雅加达阿拉扎大学孔子学院遇到过一位穆斯林男生,他见我是一位中国人便主动跟我攀谈起来。他中文名叫陈哈山,今年18岁,是茂物(Bogor,Indonesia)一家私立回教高中SMA AL-ASHRIYYAH NURUL IMAN的毕业生,跟随学校的台湾老师学习汉语两年了,这次是到阿拉扎大学中文系咨询报名入学的事。得知我是一名中文老师后,他很兴奋的对我说,“老师我们用汉语说话吧,我要多多练习,我希望将来能到中国去留学,成为一名在印尼教汉语的中文老师。”

他还告诉我,因为自己家人都不懂汉语,回到家的时候只能靠自己,于是就经常一个人对着镜子练习发音,他爸爸曾说他睡觉时说梦话也冒出过一大串汉语。我问他为什么学习汉语呢?他强调自己特别喜欢。我想这或许便是一份缘,他结识了汉语,并立志将其作为终身的事业,便坚持不懈的领悟这方块字的神韵,我亦相信他必将会把“横平竖直”的美传播在这努山打拉群岛的天空下。

后来,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他通过电话或者电邮跟我聊天,询问汉语问题,我亦希望这位叫哈山的与汉语结缘的印尼少年能早日来到中国学习,以后回到印尼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我眼中的印尼华人

印尼有华人1000多万,是全世界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大多数华裔以商业谋生。当我在2012 年Kabanjahe华人清明春祭典礼上,看到“春祀秋尝圣贤礼乐,左昭右穆世代流源”的对联时,瞬间的感动溢满我的脑海。

在海外的日子里,华人给了我亲人般温暖的感觉,一位位华人朋友让我们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有着熟悉的亲近。在Kabanjahe的每个周末我都会到福德庙坐坐,和几位华人长者聊聊天,听他们说说故事,讲讲曾经。庙的四周全为华人的坟茔,密密相聚,“福建南安、广东梅县、福建龙岩、海南文昌……”每块碑石上都会工整篆刻上故地原籍以明逝者身份,漫行其间,仔细去辨识每块碑文,内心平静而无任何阴森恐怖之感。言云“有海水处即有华人”,听起来是一句多么壮志豪情的话,但仔细思量,这又包含了沉重的辛酸悲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泪痕烽火最为常见,江山疮痍地、故国风雨摇。一艘帆船寄系全部希望,南洋海岛便成归骨之所。从此家园在梦里,再无春花冬雪,只剩半截土墙。

后记

在印尼的光阴已然再见,我是以汉教志愿者的一种身份,去领略了诸多相异质的文化,我也尽力打开窥视中国的一扇小窗。正如我告诉印尼邻居Andrew的那样,在学校课堂那小小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会说太多流利的中文是不现实的。让他们能对中国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有积极认识,也就不枉费我漂洋过海来这里了。将来某一天,中国对他们来说是温暖的记忆,那就更值得欣慰!

或许我并没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教导出一位流利的汉语说者,也没能让异乡的人透过我领略多少程度的中国。但放下困惑、惊喜、温暖、感动这诸多的情愫,我终究是无愧对自己,我可以大声地告诉人们,我在异乡留下的是汉字的温暖,这语言的馨香。

猜你喜欢

印尼华人汉语
何为“华人”?
学汉语
印尼出手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印尼举行反恐演习等四则
追剧宅女教汉语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印尼的承诺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