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考
——评《中国养老年金市场》

2014-04-16齐伟娜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42期
关键词:支柱养老保险养老

齐伟娜

书 评

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的战略思考
——评《中国养老年金市场》

齐伟娜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当今中国,而且是贯穿整个21世纪中国的基本社会背景。在这一背景之下,如何发展中国的养老年金市场,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北京大学孙祁祥教授和郑伟教授等所著的《中国养老年金市场》一书系统研究了中国养老年金市场的发展现状、国际经验与未来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养老保障领域的市场与政府关系

《中国养老年金市场》一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中国养老年金市场:新环境呼唤新思路”从人口、经济、社会、法律、国际等五个方面分析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呼唤改革新思路。第二章“年金市场发展:现实困境与机理分析”系统考察了当前年金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深入剖析了造成困境的深层机理。第三章至第五章分别就年金市场的三大部分——企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商业年金进行了专题探讨,并各有侧重,企业年金针对现状与展望,职业年金针对酝酿与规划,商业年金针对模式与变革,抓住了各个部分的关键问题。第六章讨论年金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并对若干典型国家的年金市场进行案例分析,提取经验启示。第七章对2013-2023年中国年金市场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系统性的政策建议,供政府决策参考。全书框架清晰,逻辑合理,围绕主题,环环相扣,既立意高远,又有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是一部研究力作。

该书有一条贯穿始终的背景主线,即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这与该书出版半年多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精神遥相呼应。《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实,很多情形下,保险与财政的关系,就是一种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比如,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政府主要负责提供基本保障,如基本养老保险,市场则负责提供非基本的、补充性的养老保险(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政府与市场共同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政府不提供基本保障,就“缺位”了;如果政府去提供非基本保障,就“越位”了。此外,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品和公共品中,既可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亦可由政府向市场采购后提供。同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

关于养老年金市场,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释放了国家要发展养老年金市场、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明确政策信号。紧接着,201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即是要鼓励发展养老年金市场。进一步地,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并提出要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促进保险与保障紧密衔接,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

可见,政府已经着手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来统筹规划养老年金市场的发展。政府不是为了发展年金市场而发展年金市场,而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发挥年金市场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个视角看,《中国养老年金市场》一书具有十分重要的选题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二、养老保障领域若干热点问题的讨论

养老第一支柱的可持续性问题、企业年金发展缓慢问题、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问题等,都是当今中国养老保障领域深化改革的热点问题,《中国养老年金市场》一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值得与读者分享。

第一,关于养老第一支柱可持续性的量化研究。该研究从人口、经济、社会、法律、国际环境等视角,论证了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和紧迫性,通过系统量化测算,指出“在中等情形的人口、经济和制度假设下,中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不可持续,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支将在2037年出现赤字,整个基金将在2048年耗尽枯竭”,为第一支柱养老保险敲响了警钟,为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年金)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

第二,关于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机理研究。该研究对阻碍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从企业内生动力缺乏和外部环境激励不足、以及国有企业分配双绩效目标特点等视角,从更深层次解释了目前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格局形成的内部机理。该研究提出,“尽管中国企业年金制度从建立初期就蕴含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将发达国家主流模式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思想,但如何与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更好地融合,克服路径依赖,突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却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该研究强调,“长远来看,若要使企业年金真正成为养老保障的一个支柱,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有意识地进行养老保障体制的结构性调整,给第二、三支柱以实际的政策性支持,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三,关于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的研究。养老保险“双轨制”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该研究提出,“中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弊端,而要克服这些弊端,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结构性改革’”。而且,作为改革配套,应当“努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制改革、公务员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公务员工资福利制度改革等”,为职业年金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使企业年金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可以相互衔接转换。

三、“养老靠谁”的冷静思索

“养老靠谁”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中国养老年金市场》一书关于“养老靠谁”的讨论,引用了2012年7月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布的一份题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东亚地区退休养老前景》的报告的调查数据,从多角度讨论了“养老靠谁”这一问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思考。

该报告基于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和马来西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在“谁最应当负责为退休养老提供收入”的回答中,选择“退休者自己”的比例,中国最低(9%);选择“政府”的比例,中国最高(63%);选择“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比例,中国最低(4%)。《中国养老年金市场》一书作者认为,从这组数据看,如果说“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以前的传统观念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演变成“养老靠政府”了。

接着,《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开始讨论“为什么中国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在开始信奉‘养老靠政府’了呢”,作者从计划经济影响、社保扩面影响和媒体宣传影响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之后,笔锋一转,作者开始讨论“养老真的仅靠政府就够了吗”这一严肃话题。作者从法律规定、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分析发现,从法律规定看,《社会保险法》明确写道,“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意味着,政府提供的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不可能超越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国际经验看,似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长期高水平的养老保障,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其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的替代率目前也只有40%左右;从中国国情看,中国正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即使当前政府能支付较高水平的养老金,以后也不可持续。

作者这部分分析的基本结论是,养老仅靠政府显然是不够的。试想,到了21世纪60年代,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人数比是1:1,这意味着在职职工20%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亦仅可为退休职工提供大约20%的养老替代率。如果按照70%的养老替代率标准来衡量的话,另外的50%无疑需要依靠第二支柱(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年金)来解决。至此,养老年金市场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四、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的战略路线图

《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一书的最后一章对2013-2023年中国年金市场未来发展战略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该章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未来年金市场的发展战略划分为三个实施阶段,勾画了中国年金市场未来十年发展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发展战略的三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2013-2016年),第二阶段(2017-2020年),第三阶段(2021-2023年)。每个阶段都分别从支柱调整、税制改革、监管优化、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讨论,并标示出每个阶段的战略重点,清晰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该书最后提出,“年金市场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工程,它需要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各方以谨慎的态度、科学的思维和探索的精神来共同破译”。其实,《中国养老年金市场发展》一书就是这项“共同破译”工作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经济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支柱养老保险养老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养生不是养老
国电数字物资的三大支柱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