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复合·融合·创新——关于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的专题讲座

2014-04-16梁洪杰

剧作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艺术

梁洪杰

综合·复合·融合·创新——关于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的专题讲座

梁洪杰

在美国的一年,没少听到关于中国大陆教育的议论,大都认为中国大陆的中等教育比美国高,高等教育则不然,特别是在综合素质方面,美国即使是学习理工的大学生,也大都懂文学、艺术,会欣赏戏剧、交响乐、芭蕾舞或美术作品。可我国的大学生,大都连国粹京剧都不会欣赏,就更不要说书画类艺术了,除了所学本专业外,其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国家教育部去年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付诸实施。大学也在所学专业的主课外,附加了与主课有密切关系的辅助课。可这并没有引起多数同学的重视,有人认为学不学都可以,更有甚者,认为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对此,今天校领导请我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重要性的问题。

我的发言主要将阐明的是,当今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为什么这样讲?过去怎么不提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了解一下过去与现在有什么不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年版,第1025页)俗话说,人生下来就得学会干活(活动和劳动),不会干活就得饿死。所谓怎样生活,就是干什么。过去当父母为儿女想的就是:能让儿子学一门好手艺,诸如木匠、瓦匠、石匠、银匠、成衣匠;或给人“吃劳金”,当伙计,学做生意;或苦读寒窗,为的是考个一官半职;农村则是学种田养禽畜。但不管学什么,学成了,学精了,就能养家糊口。女儿呢,就是将来嫁个好人家,嫁给一个有手艺的人,就会终身有靠。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当然,女儿家也要学缝衣、烧饭、刺绣、织物,否则也难嫁出。搞艺术的要有“绝活儿”,如戏曲中的“吐火”,川剧的“变脸”;魔术、杂技、马戏中的高难技巧等,凭此便可多挣钱、挣大钱、吃香的、喝辣的,可谓“一招儿鲜,吃遍天”。总之,要有“打人的家巴什儿”。

穿、用讲的是结实、耐用,说什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动不动就当人炫耀:“这物件儿,我家用了几代人不坏,是我们的传家宝啊!”有钱有地位的人穿着打扮不光为美,重要的是讲身价。

现在则与过去不同。在经济发展全球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当今时代,维生似乎已不成问题,只要你劳动,就不会饿死。听说有百万富翁跳楼自杀的,那不是因为他没饭吃,而是在活法上出了问题。诚然,人各不同,活法亦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想活得有质量。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享受生活;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那么,怎样活才算是活得有质量?质,是性质、本质、实质;量,是数量。生活的优劣就是质量的好差。它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

物质,一般特指金钱和生活资料等,物质文化,就是创造和使用物质的知识和观念。过去的观念是提倡艰苦朴素为荣,现在是享受高档名牌为优。但有一点,创造名优品牌的人和使用名优品牌的人都得是复合型人才,否则你创造不出来,也使用不了。当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不光是满足了衣、食、住、行的需要就行了。吃,不再只是为了吃饱吃好,而讲究营养的搭配要科学合理;穿,不再是讲结实、耐用,而追求美丽、时尚和保健。为此,有人发明制作了保暖内衣,既保暖,又薄又美,还有人发明制作了磁疗内裤等新、特产品;用,不再是一物专用,而是多功能。如手机,不仅能打电话,又能发收短信、储存信息,还能拍照、录音、录相、看电视、玩电子游艺等,样式还得袖珍美丽。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精神文化是指一切相对于物质文化而言的、存在于人类记忆中的信息,它包括人类的知识、风俗、法律、宗教、艺术等。我们日常离不开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有学习、欣赏、娱乐、情感和按宗教、风俗所进行的民间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的位置越来越显得重要了。一天24小时,去掉7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还有9小时,加上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是休闲的时光,人们要欣赏文艺、要娱乐、要旅游观光、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等,而且对质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

欣赏文学时,不再满足于阅读文字,而是搬上了屏幕,应运而生成了诗歌小品、散文小品。如诗歌小品《青藏的蓝》、散文小品《永远的九月一日》等,它们出现在屏幕时,不仅有文字(视觉的),又有朗诵和音乐、音响(听觉的),还有人物的表演(视听兼有),使作品的艺术效果更佳。

欣赏舞蹈时,再不是停留在欣赏演员高难动作的技巧和形体美的展示,而是着重看演员对作品主题及人物的准确表达和刻画,即——演员的表演。2007年4月,全国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共10场,场场使电视机前的观众心潮澎湃、兴奋不已,其原因就是编导和表演者懂得了观众欣赏的不仅仅是竞技,还有表演。不但技巧要高,难度要大,更重要的是贴近生活,散发出火辣辣的生活气息,表演得真实动人;创意新,摆脱了传统舞蹈模式的束缚,以鲜活的形式和创新的舞蹈语汇去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士兵兄弟》,两个演员都有一条腿固定在“基石”上,舞姿可以倾倒、失重;“基石”可以旋转,观众能360°看到演员各个角度的表演,在有限的空间里,能迸发出巨大的震撼力,简直就是流动的雕塑!《孤独的狼》表现出了一种苍凉的美,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演员达到了像戏剧演员般真实的表演。就是说,不仅在“形于外”上下苦功,也在“动于中”上下了苦功。过去的舞蹈演员是不大注重内心体验的,常常只是表现舞蹈情境中的一种情绪,而不是角色。《士兵兄弟》所以动人,就是演员在舞蹈中成功地塑造角色,把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一对战友的生死情谊表演得那么细腻而动人,使人久久难忘。在素质考核中,从参赛演员对所出的即兴小品题目的表现中,亦能看到生活的积累,表演的功底以及分析理解和构思能力等,这对于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该是何等的重要。譬如一位选手点到的题目是:“猴子捞月”,仅仅不到一分钟的考虑时间,构思从哪儿进入?当然必须得合乎生活逻辑,且表演要真实、形象,根据题目的特点,构思最好还能有些情趣。首先要明确的是“猴子”捞月,而不是“人”捞月,要说最合理还应该是个“小猴”,而不是个“老猴”;进一步则要想到,夜间,这个“小猴”跑到水边来干什么?我们可以想像他渴了,来找水喝;那么,他到了水边的第一个动作就应该是喝水,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水中的月亮。咦?月亮不是在天上吗?怎么跑到水中来了呢?他抬头望了望夜空的圆月,用手比划着,又低头看了看河水,搔了搔腮,怎么水中还有一个月亮呢……?平时月亮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始终是个谜,可惜不能把它摘下来看看。这回可好了,现在水中有一个,我就可以把它捞上来看个究竟啦!想到这儿,他慢慢地下了水,走近“月”旁,小心翼翼地猛地一捞,没想到却两手空空,等水面平静下来,“月亮”仍在那里。好哇,还藏得很深!小猴试探着换了个角度,猛地往深处一捞,脚一滑,跌入水中。他挣扎着,好不容易爬回了岸上,吐出口中的水,抖了抖身子,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回头又望了望水中的“月亮”,感到疑惑而恐惧,莫非是魔鬼?想引诱我,淹死我?这可太可怕了!刚才多危险哪!他决定离开这儿,边走还边回头看着……可是场上的选手没这样构思和表演,只是设计了一些猴子的动作,上得场来,直奔水中捞月,捞不上来就讪讪地走了。行动缺少逻辑性和合理性,感觉(发现)、判断(分析思考并做出决定的思维过程)、行动(心理的、形体的)不有机,甚至缺少环节。再如,一位选手点的题目是《新帽子》。上得场来,感觉中,他就发现墙上挂着一顶帽子,接着,他疾步跑过去,摘下戴上,对着镜子,高兴地手舞足蹈……我说,他确实表现出了“帽子”,只不过他表现出的是他“喜欢的帽子”,并不是“新帽子”。如果他采取对比的方法,上场时头上就戴着一顶旧帽子,在找完东西要走时意外发现了他期盼很久却在当地买不到的一种新式样的帽子,他飞快地跑过去将帽子摘下端详着,欣赏着,这是谁给我买的呢……一定是我爸爸去上海出差回来给我买的……太漂亮了!随手将头上的旧帽子摘下来扔到一边儿,端端正正地将新帽子戴在头上,跑到大镜子旁,照哇照哇,太棒了!爸爸呢?我真得当面好好谢谢他!接着,他边跳边舞着跑下……。这样表演,才算把《新帽子》这个题目准确、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其他题目,诸如《第一次穿上舞鞋》《等待爸爸回来的孩子》《漏网之鱼》《偷偷摸摸乱贴小广告的人》《一个笑岔气的老奶奶》《上班要迟到了》等等,除了要求选手要把题目的主要涵义——它的普遍性和共性突出地表现出来,还要把题目的特殊性和个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略。能否达到这个要求,那就要看选手理解分析力的深浅、生活底蕴是否雄厚,想像力是否丰富,感受力是否强烈,艺术修养是否高深了,光靠形体美和有基本功还是远远不够的。

欣赏声乐节目时,人们再不喜欢过去那种笔挺直立、双手相扣,或单手扶琴的呆板唱法,而是注重演员的表演,注重演员对歌词的理解和体现。演员不仅唱的要好,还要有律动和肢体语言相伴,要与观众交流,达到心音同律的互动效果。就是音质差些,像有的时尚歌星,论嗓音,实在不好恭维,考音乐学院怕是也考不上,可观众就是喜欢他,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会表演,并把自己的不利条件转换成有利条件,迎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创出自己独有的特色。著名京剧老生周信芳,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表演注重内心体验,虽然嗓音出了问题,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麒派”,艺名麒麟童,成为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的“民歌之父”、“西部歌王”王洛宾,根据青海民歌创作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最后一段歌词是:“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在她身旁,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当你不了解这段歌词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时候,你会把它处理成一般的爱情感受,会唱得很柔情、很缠绵,甚至轻飘飘的;可当你了解到这段歌词创作的历程时,你就再也不会唱得那么轻松、那么浮柔了,至少要多一些深沉和感动!

如今主持人主持节目,只是字正腔圆地把事先准备好的主持词背熟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表演的功力,因为你本身就是在扮演“主持人”这个角色。你要在节目主题内容的制约下,与同台人、台下人以及镜头(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会心的、有机的,带有浓重的情感色彩的。所谓“煽情”,你在开怀之处不能把观众的笑声煽下来,在动人之处不能把观众的眼泪煽下来,那怎么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主持人?董卿、朱军、倪萍等在这方面都很有功力。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要看你的修养和气质。修养,就是指一个人在知识、理论、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光有口才不行,还要懂文学、汉语、政治、历史、地理、艺术、外语等等,总之,知识越多越好,应该是个“杂家”,肚囊要宽绰,因为这都是你表达内容时所需要的。一次,节目正在直播中,突然音响出了故障,一下子没有声音了!怎么办?主持人灵机一动,改用哑语(手势)主持,挽救了这尴尬的局面。这是对主持人的一次实战考验,正因为她具有应变能力并懂哑语,才闯过了这一关!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他的风格、气度,也是形象的内涵体现。主持人的形象是相当的重要,他不像演员能不断上下场或更换镜头,观众是由始至终地盯着你,你得禁看、受看,光有个漂亮脸蛋儿不行,两只大眼睛空空洞洞,是不会有魅力的,必须有气质,有内涵。我认为,除了基因和血型外,修养决定气质。没有修养的人怎么会有好的气质?一个学者、教授穿上普通的劳动服,他还是学者、教授;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人,穿上再高档的服装,就是架上一付眼镜,也看不出他是学者、教授。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修养浅薄,就是把语言技巧如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节奏以及普通话掌握得再好,也不会打动人心的。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朱军、朱迅、毕福剑、李咏、崔永元等等,他们之所以能表现得那么沉稳自若、驾轻就熟、随机应变、游刃有余,而且那么幽默风趣、生动感人,绝不仅仅是有嘴皮子上的功夫,而且得益于他们知识的渊博、修养的厚重、气质的超凡。他们中有的不仅是好节目主持人,也是好演员,如倪萍、王刚、黄薇、朱迅等。

由以上可以看出,从事艺术的人,只单一地认为学好本专业就完事大吉,文学和其他姊妹艺术与我无关的看法已不现实。什么“我是学声乐的,表演、舞蹈与我无关”、“我是学影视剧表演的,舞蹈、声乐、器乐与我无关”、“我是学播音主持的(或学器乐的),表演与我无关”等等,都已与时代不相适应。章子怡是因为学过舞蹈才在《十面埋伏》等影片中表演得那么出色。你不会乐器、不会唱歌,在影视剧中需要时,就得找替身,那是很难达到协调默契、严丝合缝的。要是演舞台剧,那困难就更大了。过去,器乐多是伴奏,大都是在乐池或幕后;可如今,多是演奏,大都在台上,你不投入、不会表演能行吗?我曾在电视节目中看过一个4人女子小提琴演奏:她们披散着飘柔、浪漫且时尚的美发,身着袒露、紧身且性感的服饰,随着奏出的优美琴声,扭摆着窈窕的腰身,浑身都是节奏和韵律,那多变的表情就是情境中的音符,不仅让观众有听觉上的艺术享受,而且还有视觉的美感,演和奏相辅相成,声情并茂,太美了!我还发现,当今的器乐合奏,当中间某些乐件暂停时,乐手也不是静止地呆在那里没事,而是随着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在那表演着。架子鼓手挥舞着鼓棒,不时的还穿插一些似杂技般的动作,看得观众瞠目结舌。所以说,光有纯熟的技法还不行,还要具有个性化的表演才行。使其不单是听觉艺术,而是视听艺术。譬如演讲,演,是表演艺术,主要是表情和动作;讲,是语言艺术,是口才。好的演讲不仅要做到立意高远、视角新颖、有哲理,还要在表达你的观点、主张、分析和评价时,要有激情、有说服力和煽动力,不仅要打动听众、说服听众,最好能使听众响应、动起来。这就需要演讲者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著名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不仅表演精湛,还因为她具有能用双手在表演中正、反题词和绘画的绝活儿,多次摘取“梅花奖”的桂冠。如果当初她认为“我是学戏曲的,书法和绘画和我无关”,就不会获有今天非凡的艺术成就了。

科学、艺术,贵在发明、创新。能发明、创新的人,大都是复合型人才。泰勒博士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我们把面包机拆开,里面就是三样东西:搅拌机、烘炉和闹钟。没有一样是新东西。面包机的发明者就是根据他对这三样东西性能的了解,创造性地把它们跨领域结合在一起使用,就成了新东西。同样,艺术的创新者,往往也都是在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基础上,加上不同品类的嫁接、杂交而成。油画融进国画的技法就是创新;导演大师焦菊隐搞话剧(舶来品)民族化就是创新;还有人将莎士比亚的《马克白斯》改编移植成为中国戏曲(取名《血手印》)也是创新。中国女魔术家赵育莹本来是学舞蹈专业的,后改学魔术。她把中国古典舞蹈元素融入了魔术,竟能在舞蹈动作中变出44把扇子(《扇舞新韵》),不仅荣获了世界魔术大赛金奖,而且还被誉为“东方魔女”。侯宝林本来是学京剧的,后改为相声,如没有原来京剧的底蕴,他也不会成为相声大师。李谷一原本是湖南花鼓戏演员,后来却成了著名歌唱家。如果你只单纯地掌握一门艺术或一种技法,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是不行的,时代不同了,你不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更何谈创新呢?“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也都必须有个创新的过程,而这当然都是那些复合型人才去完成的。你不懂古怎为今?不懂洋,怎为中?时代要求我们“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新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在你得学会一把钥匙开多把锁;要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变则通,通则行天下;要学有变形金刚一样的肌体,能变幻成你无法想像到的模样。想要有这样的本领,就得博学。学工、学军、学医、学管理学等专业的人也应学文学、语言艺术和其他艺术,否则,一肚子学问讲不出来,写不出来,或讲不好、写不好,怎么能适应工作?怎么能当好专家、教授或领导?就是字也要写好,往往你择业填的第一张表,就是主考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字如其人。也许就因为字写的太差而失掉了择业的良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开始字写得并不好,只是文章写得好,科举自信能考第一名,可主考视其字不如董侄,就将董列为第二名,他尊严受损,从此苦练书法成名,后官至尚书。杨振宁、李政道博士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也爱文学、艺术,弹钢琴、赏交响乐、芭蕾舞,善讲演。一位学者说:“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均要以丰富的想像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像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原理?艺术的想像力往往会刺激科学所必须的想像力。音乐、绘画和文学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像力,提高你的审美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这也是爱因斯坦左脚踏在科学上,右脚踏在艺术上的原因之一。”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但他还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在绘画方面,他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绘画的表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能演奏七弦琴,还能制造乐器。如果你在他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上,用笔画上5条线,就能看出,凡是画中手和道具的部位都是音符,原来画中隐藏着一首如《安魂曲》似的乐曲!

为什么我国许多大学的毕业文凭得不到国际上的认可?为什么2006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范》,要求大学要开艺术选修课?为什么学校在你所学的主课外还设有附加课?一句话,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不少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达不到国际上的要求,除了所学专业外,其他所知寥寥,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就更少得可怜!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章诒和在《伶人往事》中所写的那样:“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次模特大赛。小伙子的形体、五官及做派都还可以,惟独考察到‘才艺、素质’的时候,这些或有大学学历、或有白领经历的人,仿佛一齐掉进了幼儿园。”

2008年11月,为了提高大学生们的鉴赏能力,领略一下何谓高雅艺术,由国家教育部发起、文化部出戏、财政部出资,搞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国国家话剧院将一台世界名剧《哥本哈根》送到了我市。此剧本是在欧美国家为普通观众上演的一个剧目,可在我市乃至其他一些地方,竟有许多大学生说看不懂或似懂非懂,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差距。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接触和学习的高雅艺术太少了,甚至有人还不知道什么是高雅艺术。高雅艺术是与通俗艺术相对的。通俗艺术是适合普通群众水平的需要,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艺术。高雅艺术是指那些合乎规范的、高尚的、不粗俗的艺术。如高雅戏剧必然是具有象征性、具有深刻的寓意、诗化、富有哲理的、内涵丰富的那种戏剧,而不是直白的、图解式的、表象化的肤浅戏剧。譬如《哥本哈根》,作者写此剧似乎意图在于揭开“二战”期间,德国核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和丹麦核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这对情如父子的师生在哥本哈根的会见之谜。剧中表现了剧作家假设的四种会见情景,直到剧终,结果却依旧不定。那么,此剧到底要表达什么?戏中的布景、道具、服装、化妆为什么都是白色的基调?表面看,环境很像室内客厅,怎么还有一棵树?怎么观众刚刚进入剧情,却使你又跳出来理智地思考?白色的墙壁怎么又具有多功能,可以当作“白板”在上面写字,又可当作“银幕”在上面放映原子弹爆炸的电影?此戏编、导、表的手法怎么与我们以往所看到的戏剧不同?有人说,提出问题就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可有的同学竟然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首先,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我们再去分析、思考、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只要你集中精力,深入进去,同时在老师的帮助之下,你就会逐渐感到,原来你没有看懂的现在懂了,深藏在剧中的谜底也浮出了表面,那些富有象征性、寓意性、哲理性的东西你也弄明白了。这样,我们就缩短了差距,向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过去只能欣赏通俗艺术的水平而上升到欣赏高雅艺术的水平了。大学不仅是教学机构,还应该是科研机构;大学不只是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学思维方式和方法。我在给表演专业的同学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课时,采取了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对比着讲,有比较才有鉴别。这样,不仅使同学们知道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有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还有德国的布莱希特。《哥本哈根》与我们过去欣赏的戏剧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它是布莱希特式的“史诗剧”,运用的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效果”的手法,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化地看戏,剧情震撼的不是观众的感情,而是观众的理智!

我希望同学们要重视选修课,缺什么补什么,特别是文学,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姊妹艺术的东西也要掌握一些,互相借鉴、融会贯通,这对你所学专业和创新将大有裨益。有人说“隔行如隔山”,我说“隔行不隔理”,一通百通。这样,你就不但有了双手和双脚,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虎添翼了!

我还要提及的一点是,现代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过去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不仅要懂得、要欣赏,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要自娱自乐。不难设想,假如你除了本专业所学的那点儿维生的“手艺”外,既不会唱,也不会跳,又不会写、不会画,拙嘴笨腮,知识浅薄,问啥啥不懂,对啥没兴趣,你想想,别人会喜欢你吗?你会有很多朋友吗?你会活得很滋润、很快活吗?我想,怕是连爱情问题都解决不好。俗话说,谈恋爱,谈恋爱,你都不会谈,还能恋能爱吗?没有友情和爱情,又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那还谈什么活得有质量,谈什么享受人生和精彩人生?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你想在事业上有更新、更大的发展,生活得更加有质量,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自己打造成高而新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正是我们佳木斯大学所提出的奋斗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视野、精专业、多能力、高素质、敢创新的人才!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