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结构谋转型全力打造长江现代化一流强港

2014-04-16章俊

交通企业管理 2014年6期
关键词:港口转型物流

□章俊

调结构谋转型全力打造长江现代化一流强港

□章俊

港口:转型发展;功能布局;资本运作;南京港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港口行业进入了低速增长和结构调整阶段,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港口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是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港集团”)难以回避的、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南京港集团发展概况

南京港集团是南京港的主体和最大的公共码头经营企业,是南京市建设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和中国航运(空)与综合枢纽名城的重要力量,目前主要从事港口物流服务,拓展经营航运、港机制造、港口工程等业务,经营规模位居长江港口企业首位。南京港集团跨江布局、跨市经营,现有码头泊位78个,使用岸线13881米,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30个,最大靠泊能力8万吨级,铁路线长20450米,港区主要分布在七坝、浦口、新生圩、西坝、栖霞、龙潭和仪征等地。

2010年引入中外运长航改制重组以来,南京港集团以调整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转型发展新格局。面对国内外经济转型调整、航运市场持续低迷、港口竞争白热化及南京市滨江开发全面加快等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南京港集团积极应对,逆势奋进,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确保了生产经营稳中有升,201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8568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3万TEU,同比增长16.87%,实现了稳增长。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三大挑战

(1)宏观经济换挡期的挑战。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加快的经济换挡期。同时,国家加大了对钢厂、电厂等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治理力度,压缩产能过剩。煤炭、矿石等大宗干散货吞吐量占南京港集团总吞吐量比重的40%左右,港口稳增长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港口人力、燃料物料等刚性运营成本大幅上升,主营装卸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2)港口同质化竞争的挑战。港口下放地方后,各地盲目攀比,加快港口规模化建设,导致部分港口码头能力过剩,区域间、城市间港口的竞争不断加剧。长江下游港口由于功能相近、腹地交叉,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南京港辖区多元投资主体码头企业的竞争更是加剧了区域市场的竞争程度。

(3)老港区搬迁影响的挑战。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南京港集团位于长江二、三桥之间的老港区面临关停和搬迁,关停及搬迁涉及岸线占企业总占用岸线的35%,涉及土地面积占港区总面积的12%,涉及职工占在岗职工人数的49%,影响营业收入占年度总收入的40%,短期内生产经营和人员分流安置压力巨大。

2.三大发展机遇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机遇。李克强总理指出:“通过改革开放和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让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连接起来、要素流动起来、市场统一起来,有效地促进产业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集聚发展”。作为串联长江不同板块的重要节点,长江航运和港口的发展环境将会因此将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长江港航业对繁荣中西部区域经济的作用也将会大大提升。

(2)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带来的机遇。在船舶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下,12.5米深水航道上延至南京,为南京港实现由内河港向海港转变、发挥江海转运优势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届时,第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海轮可全天候直达南京,7万吨级散货船乘潮减载可直达南京,南京港也将成为距离中西部腹地最近的海港。

(3)南京市滨江开发带来的机遇。滨江风光带是南京市打造的与明城墙并齐的两张世界名片之一。抢抓滨江开发不仅可以盘活集团存量资产,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改善集团的负债结构,改善财务现金流水平,同时也为优化港区功能布局、探索新型业态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南京港集团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举措

1.总体思路

根据南京港集团的区位优势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目前确立了“明确一个定位,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个导向,把握四大关系”的转型发展总体思路。

(1)明确一个定位。作为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接点、沿长江和东部沿海“T”型经济发展战略带结合部,南京港具有承启东西、呼应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为此,南京港集团明确作为江海转运主枢纽港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公、铁、水联运优势,辐射中西部广大腹地,为建设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及促进长江流域特别是中西部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突出两个重点。实行以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为重点的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以生产经营为核心带动集团吞吐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根据业务需要延伸装卸主业物流链,积极探索全程物流,实现从传统港口装卸企业向现代综合物流企业的转型。另一方面,以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功能,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推动集团内部及港辖区资源整合,深化与周边港口的战略合作,提升资产营运质量。

(3)强化三个导向。一是强化目标导向,就是将转型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统领南京港集团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细化分解目标,落实责任考核,将转型发展真正贯穿到全港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二是强化市场导向,就是坚持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优化货源、业务结构,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业务开发模式和经营管理策略,将市场作为检验全港生产经营的试金石。三是强化问题导向,就是结合对标管理,切实找准制约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所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4)把握四大关系。一要把握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规模是效益的支撑,效益是规模的保证,在保证一定规模的前提下,更注重经营效益的提升,切实将效益指标贯穿于转型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强化有效投入,先强后大。二要把握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针对港口竞争白热化的态势,“拼价格”的恶性竞争只会削弱整个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竞合、共赢才是港口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三要把握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随着港口高速发展时代的过去,高速发展已让位于提升质量、树立品牌的发展战略,服务质量日益成为评价港口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四要把握好转型与稳定的关系。转型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稳定是转型发展的保障。只有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妥善处理转型与稳定的关系,才能形成转型发展合力。

2.具体举措

(1)优化功能布局,整合港口资源。南京市滨江开发和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为南京港集团科学规划港口功能布局、实现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一是港区功能优化调整。围绕江海转运主枢纽港的发展定位,策应南京市滨江开发对港区搬迁整合的要求,加快西坝、七坝、龙潭港区重点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基本完成浦口、上元门和下关等港区迁建,2020年全面完成功能调整,形成分工明确、集约发展的港区布局。二是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港口码头、设备和人力等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优化现场组织,提升作业的质量、效率、服务水平。加强与周边港口战略性合作,实现错位经营、优势互补、业务协同。三是充分发挥浦口、新生圩港区水铁联运的优势,加快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做大规模,做出品牌。四是发展汽车滚装业务,力争2017年业务达到30万辆。五是加强区港联动。对接南京开发区、化工园、综保区,深化“前港后园、前港后厂、前港后仓”的联动发展模式,联合建设区域性物流基地;大力引进物流量较大的临港产业项目,繁荣港口经济。

(2)做强关联产业,探索新型业态。关联产业是港口转型的重要支撑,港机、工程、航运和理货业务是南京港集团目前关联产业的“四小龙”。在巩固装卸主业的同时,要努力构建多元化的经营体系。一是做强集团关联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经营规模,推动港机制造、工程建设做优做强做大;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推进集团内部航运资源整合,加快发展内贸集装箱干线,拓展经营发展空间;以物流事业部为基础平台,整合物流业务资源,推进物流业务与港口业务的有效融合,逐步开展全程物流业务;积极探索“无水港”建设,延伸、拓展港口物流增值服务链。二是发展总部经济。根据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规划,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和港航服务产业新业态;通过建设港航企业总部大厦,吸引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物流企业及金融保险等机构入驻,实现总部经济的规模效应。

(3)创新资本运作,提升经营质量。一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探索股权多元化。围绕集团港口主业和关联产业发展,逐步探索形成国有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融合发展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二是推进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结构优化,发挥上市公司资源整合作用。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平台作用,逐步实现集团优质资产证券化。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做好集团中票和短融券的发行工作,扩大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四是加强项目运营,确保投资效益。通过建立对投资项目的日常动态运行监测和定期分析机制,强化对外派高管的履职考核,确保投资效益。

(4)深化内部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一是建立港口主业与关联产业差异化管控机制。根据集团“主业适度集中,关联产业适度放权”的总体原则,针对港口主业和关联产业分别建立财务管控型和战略管控型管理模式。二是激活集团管理机制、体制。根据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规范高效的生产运行机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绩效考评机制;深化成本考核,严控生产过程成本;强化风险防范,构建财务、安全、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三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和技术创新。加快推动集团专业化管理平台、商务管理平台电子商务中心等信息化建设,全力倡导、推进以南京港为核心的“智慧港口”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全港及口岸环境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建立南京港集团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围绕生产低成本、环保、高效运行,持续优化现有装卸工艺流程,开展技术创新,积极推广“RTG”油改电、起重机械能量回馈系统、LED、岸电等新型科技成果应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港口。

(作者单位: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

10.3963/j.issn.1006-8864.2014.6.001

猜你喜欢

港口转型物流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港口上的笑脸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转型
惠东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