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逻辑历程与当代指向

2014-04-16李鹏飞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李鹏飞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 100091)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且相对于其他文明古国而言,它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绵延至今,从未中断。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涵都令人自豪,同时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种种困惑和反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伴随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而兴起的,它以认同、回归、捍卫本民族文化传统为根本特征,认为一个民族和国家自我认同的首要条件在于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国家的命脉所在。文化保守主义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间几经起落,在当今仍然是极具影响力的一大社会思潮。如何看待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关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对此做一番历史的考察。

一、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背景

很显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深刻危机的时候产生的,没有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就没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的本能反应。其实,在明代中后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活动,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但这时西方文化还未对传统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因此也并没有形成文化保守主义的社会思潮。

清朝后期,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我们持守多年的“天朝大国”的信念在一次次近乎耻辱的失败中动摇了、瓦解了,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亡国灭种的强烈危机,救亡图存的根本目的,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和接受西方文明,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转型。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很多中国人痛苦思考的一大难题。西化派或激进派视西方文化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而传统文化是落后文化,必须加以抛弃。还有一些人仍然主张传统文化还有可取之处,应当保留延续,这部分人构成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主体,但这部分人仍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尽相同而构成很多派别。有顽固守旧派,如清末的倭仁等人,视西方文化为洪水猛兽,持极力抵制态度,但这是和历史发展大势相背离的,这部分人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也很少被人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有主张“中体西用”的洋务派,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主体上仍以传统文化为本,在其基础上补充西方文化的内容。整体衡量,“中体西用”说在早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最为盛行,至今仍有相当的影响。还有人主张以西方文化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补充,这部分人经常被视为“温和的西化派”。

总之,早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在清末民国初出现的,主要是应对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是在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绝大多数文化保守主义者并不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以弱者的心态强调本土文化的价值,主张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不应抛弃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根基。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都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很多重大的思想文化事件都与之有关。洋务派、国粹派、本位主义派、东方文化派、学衡派以及现代新儒家都可列入文化保守主义的阵营,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可以说是那个时期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尽管他们在思想、立场上有很大的歧异。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历程与评价

近代以来的主流思潮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被很多人视为封建主义的文化,是落后和保守的代称,而马克思主义是与革命紧密相连的。两种思潮的关系随着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传统文化被视为反动文化而受到严厉批判。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时的共识。但随着“左”倾思潮的不断高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日益严厉,在“破四旧”“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给予全面的否定性评价。文化保守主义者也被视为落后分子甚至反动分子受到严厉批判,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大陆不复存在,而是转入港台地区艰难发展。1958年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张君劢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又名《中国文化宣言》),可以视为文化保守主义在新时期的一份重要宣言。他们以“中华文化花果飘零”来表达他们的悲凉心绪。

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思想界重新活跃起来,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给予传统文化越来越积极的评价。毕竟作为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如此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放弃或背离自己的传统文化,必定会使人们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和文化焦虑,甚或造成精神的紊乱和道德选择的无所适从。在社会急剧转型的阶段,难免会有重回传统寻求思想资源的精神动力。从80年代后期开始,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并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于80年代后期,学术界通常称为“新文化保守主义”或“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以此来区别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文化保守主义。它的兴起,与近代文化保守主义“图存”的弱者心态不同,而是有着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这和国际国内的大背景有关。七八十年代同处东亚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更深一层的反思,有不少人认为儒家文化传统并不必然与现代化进程相冲突,相反倒是可以克服西方文明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危机和缺陷,活跃在海外与港台的现代新儒家提出了“返本开新”的思路,得到不少人的认同。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在八十年代传入大陆,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可以视为“新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基础。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激起了普通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也不断高涨。

新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性在于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纠正,强化了当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性的问题,肯定了在全球化和信息时代保护、发展、利用传统文化的行为和努力。新文化保守主义中的两种错误倾向在于:一是褊狭的文化心态。某些新文化保守主义者抱残守缺,在没有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之前,盲目鼓吹“新儒学”,提倡“新国学”,片面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刻意拔高儒学和国学在当代道德建设、社会发展乃至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顽固地抵制和排斥西方思想文化,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复古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二是不认同社会主义文化。[1]一些人在高喊“复兴儒学”“振兴国学”的同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进行了非难和指责,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了近代以来的启蒙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甚至企图将儒学意识形态化,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二元对立,以儒教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这种倾向在部分人当中确实存在,应该引起警惕和反思。

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也不能片面夸大文化保守主义的存在价值和当代指向。笔者认为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深入整合文化保守主义与新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建立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当代价值

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实践当中,反思与批判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文化自信,克服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坚持反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认为中国文化有存在的特殊意义与合理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古及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存和发展,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变革与创新,只有植根于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才能获得发展。尽管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比较中西文化时隆中贬西,用“华夏中心主义”文化观来批判“西方中心主义”之文化观,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或价值理念完美无缺,仅在器物和制度方面需要向西方学习[2],而且中国的精神文明总体上优于西方物质文明,这种“儒化西方文化”以民族性的比较取代时代性分析存在片面错误。但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文化民族性的发掘与阐释,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否定,反对西化派把传统文化看成“旧文化”,把西方文化看成“新文化”,认为新旧文化不能并存的错误观点,对于今天我们高昂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正确审视现代化建设的土壤和基础,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有助于正确认识中西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批判和审视资本主义文明的思潮中,文化保守主义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比如,把中国文化区分为“国学”和“君学”[3],认为“国学”中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自由积极因子;而“君学”则是统治者用来宣传封建迷信、纲常名教,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对“君学”应该激烈批评,并且要破除人们对儒学的尊崇和对孔子的迷信。同时,文化保守主义对西方文化也进行反思。他们认为,西方文化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强调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虽然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它的功利主义取向却导致了社会进化、工业化与文化价值和道德理性的背反,导致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分离。这种双重反省中西文化的思想进路有助于我们以西方的现代性克服中国民族性的糟粕,以中国民族性精华去剔除西方现代性的异化,从而从正反两个方面搞好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当代回应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历史的认同和切身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是自我身份肯定的重要标识。因此,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弘扬、所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共识,决不能像过去“左”的思潮影响下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仍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当前,在各种社会思想相互交流交锋的形势下,我们必须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各种社会思潮,解释各种社会现象,指导各种社会实践,解决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存在的各种疑惑,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时代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正面临着信仰危机、道德失衡、精神失落等严重现象,亟需把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积极回应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赋予马克思主义时代内涵,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信念。

三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主义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把当代社会实践的最新成果反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

[1]史华慈.论保守主义[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

[2]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3.

猜你喜欢

新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新文化等级化·传承与创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与挑战以及韩国在未来国际合作中的角色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