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大学校园BBS 的研究

2014-04-16

科技视界 2014年13期
关键词:校园思想大学生

王 密

(西华师范大学 计算机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BBS 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中文名“电子公告牌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网络上设立的电子论坛,一般以匿名的方式为互联网上的用户提供电子信息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远程访问来实现下载或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它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

1 对我国大学校园BBS 的认识

我国大学校园BBS 是指在各大学校园网中设立的电子公告版系统。校园BBS 一般是免费的,它的使用者一般为校内学生和教职员工,部分站台也向社会开放,它的管理与维护多由学生与教师义务承担。

在我国,大多数校园BBS 由各校的网络中心、学院或系部建立。借助于国家学术网络的优势,我国大学校园BBS 在站台设备和技术上比较先进,整体学术讨论的风气也较好。近年来,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普及,校园BBS 成为了学生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交流信息的主要场所。

1995年8月8日,建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TE)上的水木清华BBS 正式开通,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互联网上的BBS 诞生。目前绝大多数大学都拥有自己的BBS,比较知名的有北京大学的“北大未名”、中国科技大学的“瀚海星云”、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西安交通大学的“思源兵马俑”、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中国农业大学的“五色土”、天津大学的“求实”、南开大学的“我爱南开”、大连理工大学的“碧海青天”、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兰州大学的“西北望”、厦门大学的“鼓浪听涛”、浙江大学的“飘渺水云间”、东南大学的“虎踞龙蟠”等。[1]

2 大学校园BBS 的主要特点剖析

BBS 由于其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和自由平等等特性而吸引了无数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

2.1 大学校园BBS 内容的现实性

虽然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在校园BBS 上,其用户大多为生活在同一校园内的学生或老师,甚至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大多数人具有大致相当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在人生发展目标、价值观念等方面具备相似性,有共同的需求和话题,很大程度上可以消解虚拟状态下的戒备,增添信任,因此这种虚拟性又体现着现实性。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校园BBS 上围绕共同的现实话题展开的讨论,极易引起共鸣。此外在BBS 上形成的网友群体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走向现实,并通过进一步的活动进行现实的交往,从而使得深度交往的可行性增强。在这个意义上,校园BBS 成为典型的集虚拟与现实于一体的社区。[2]

2.2 大学校园BBS 管理的规范性

为了规范高校网络管理,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规范高校网络,明确要求高校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各高校校园网内的BBS 改变为限制校外用户登录模式,[3]校园用户的网上活动要符合国家及学校相关规定,受到一定程度的管理和引导,学校可以通过监管措施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管,发挥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并开展一系列的网上引导活动。

2.3 大学校园BBS 文化的大众性

传统校园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学生干部、社团积极分子或某些特长的学生,很大部分学生没有融入其中,校园BBS 创造的是一种虚拟环境,在这种交往环境下,打破了垂直型交往关系,使交往变得平面化,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多彩的个性展示提供了一种理想环境,大家在这种民主的环境中各抒己见,大到学校的长远规划,小到生活琐事都可以谈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4]

2.4 大学校园BBS 资源的丰富性

由于高校BBS 依附于高校校园网,其空间和域名大多数由学校提供和管理,拥有较多的教育资源,日常维护需要的资金基本上由学校提供。高校BBS,其用户主要面向高校师生,有学校的支持,用户中有许多教学经验和其它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和生活经验的指导,是学生学习交流的极为重要的场所。

3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的主要道德问题

BBS 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种交流平台,必然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方面对大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运用网络,出现诸多道德问题,影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1 道德人格缺失

BBS 的匿名性使其成为许多大学生宣泄和排解学习生活等方面压力、苦恼的场所,部分大学生用户忘却了现实社会和传统媒体中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导致不负责任的言论增多,一部分人肆意在网上散布流言,大量垃圾信息、甚至是黄色信息、黑色信息涌现乃至泛滥,衍生出各种伦理问题,这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是对信息空间的恶性侵占和信息道德环境的恶意污染,这种对自我、对利益毫无约束的追求,反映出部分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缺失以及心理、人格的扭曲。[5]

3.2 道德情感弱化

校园BBS 表现为“人—机”交往,是学生信息交流的平台,更是彼此心灵交汇的空间。许多现实中不认识的人通过BBS 而认识、交往而结为好朋友他们在BBS 上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讨论、聊天,BBS 是现实交往延伸典型的范例。“人类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Digital Being)。”[6]这种网际交往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缺少真情实感,网络交往的对象变得虚拟化、理想化、机械化,这就容易造成人际关系、人际感情的信任危机,出现道德冷漠和人际情感疏远的现象,使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出现扭曲。而许多以游戏的心态轻率、速成的大学生网恋则是大学生道德情感弱化的典型表现。

3.3 人际交往障碍

网络交往障碍是指由网络所引发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为网络孤独症、人际信任危机、人格障碍和各种交际冲突。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和个性差异,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羞于交往、不善交往甚至害怕交往等现象,而网络的虚拟性满足了他们的交往需求,但是也正是因为其虚拟性导致网络人际交往无法确定人们言论的真实性,许多学生也抱着游戏的心态在网络上有他人交流,有的学生不仅对他人的言论毫无信任感,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的言行不需要承担责任,于是网上言行轻率,甚至公开承认或默许网络交往中的虚假言论,逐渐形成网络信任危机。而在网络中产生的信任危机有可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于是怀疑他人的真诚度,对自己的言行是否真诚也满不在乎,严重影响到与他人正常的人际交往。

3.4 道德行为失范

道德行为失范是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主要表现为:不良信息的浏览行为、制造和传播病毒、不当信息的传播行为、黑客行为等。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网络的虚拟性极易造成人格上还不太成熟的大学生对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的忽视,有可能出现网络行为失范。近几年,大学生因浏览色情网站而导致性犯罪、因网络聊天中互相谩骂而导致打架斗殴甚至致残等现象屡见不鲜。

4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新时期,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就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7]互联网一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又为利用互联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的新机遇。善于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切新兴的科学技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搭上“网络快车”,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更大的贡献。

4.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通过网络,学生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来自各方的信息,并且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西方社会的一些信息,来自各国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冲突的加剧。[8]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主要内容。

网络蕴含着巨大的学习资源。学习本应该是网络最大的用途之一,但是,网络传播知识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网络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眼里仍只是一种娱乐休闲的工具,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的批判意识并培养学生信息的筛选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判断、评价、选择、利用、开发与再生,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4.2 高校要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力度,把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

高校要提高对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进网络并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服务。

4.2.1 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

利用网络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①学校要修订原有的学生管理条例,增加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的相关内容;②要明确制定校园网络使用细则来规范学生网络的使用,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③制订相应的网络管理细则,使BBS 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例如,由高校网络中心专门管理人员对BBS 进行实时监控,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对BBS 上信息进行即时跟踪、综合分析和处理的工作体系,实行信息版块版主负责和分级管理制等。

4.2.2 培养和建设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

高校应当制定出具体规划,要求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学生干部,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及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的上网技能培训,有步骤地、有计划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信息素质,组建了解并熟悉网络特点和规律、熟悉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专业队伍。只有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和交往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道德化、规范化。

4.2.3 加强网络礼仪和道德观念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这种人-机交往的方式,使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电脑荧屏时常常忘了自己实际是在通过网络跟“人”打交道,因此,显得肆无忌惮,表现为网络行为比在现实中更粗劣和无礼。为更好的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礼仪和道德观念教育,增强网络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

4.2.4 加强网络内容监管,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因为网络上的信息多而杂,这就要求高校网络专职人员加强网络内容管理,适度监控,加强网络伦理规范建设。对网络中出现的热点、焦点以及导向存在偏差的言论,要予以引导;对于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学校规定的信息,要及时屏蔽或删除,并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情节严重者还应提出处理意见;整合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传统媒体资源,丰富网上宣传内容,形成正面舆论强势,提高网络言论质量;善于开展网络评论,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积极倡导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主导文化;同时,还应开展网络评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等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社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思辨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

4.3 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互动”的立体德育网络教育

集结高校、社会舆论、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观。高校是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而家庭和社会则是大学生德育实践的前沿。高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全面合作,构建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立体新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它不仅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秩序的基础,更是人们道德生活的价值源泉。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稳定和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家长应注意观察大学生上网的兴趣点,寻找适当的切入点加以引导,利用网络工具与大学生敞开思想进行沟通,及时将大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和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困惑反馈给学校并共同探讨,形成长效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三位一体德育新模式。

社会特别是社会传媒所具有的舆论导向成为引领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媒体的宣传和社会的存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最现实的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体在宣传中要突出主旋律,诠释民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善于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切新兴的科学技术,在尊重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使广大大学生在享受因特网各种优势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能力。

[1]沈菲飞.高校BBS 的网络健康传播研究:基于社会生态的视角[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2]文德义.校园BBS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3]高校BBS“关闭外网”调查[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1017/18/1712_232896.shtml.

[4]黄钧辉,余红丽.大学校园BBS 对校园文化的影响[J].高教与经济,2004(4):16-18.

[5]张生勇.校园BBS: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59-62.

[6]张军.论网络道德失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7.

[7]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的讲话[J].人民日报,2000-6-29.

[8]程华玉.“三维互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OL].http://www.cnhubei.com/200503/ca765725.html.

猜你喜欢

校园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