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害能量链式演化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

2014-04-15高路恒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链式介质灾害

高路恒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系,江苏 南通226007)

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类财产安全,对于各类自然灾害诱发本质的认识是实现灾害预警的基础。目前,人类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处理大多仅处于“灾害后处理阶段”,为实现自然灾害的提前预警,探寻灾害产生前更多时间为避开灾害的主要预警措施,必须从各类自然灾害的诱发根源进行分析研究,并从灾害产生前期各类载体介质形态间的变化,使得灾害预警有据可依,减少对灾害的不确定性判断,从而减少灾害预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灾害预警的准确性。

1 自然灾害诱发路径分析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分布复杂,尤其是地震带的分布让我国西南部成为灾害预警的典型实施区域。一般情况下,灾害的诱发不是无缘无故的到来,而是由于某种作用使得一定区域介质载体的原本的平衡状态发生变化,引起介质载体由平衡态向动态形式不断发展。

自然灾害的诱发主要以能量的形式在介质载体中传播,以介质载体动态变形为表观形态。各类自然灾害的产生总表现出特定的破坏形态,比如地震产生前,可以通过一定的检测仪器探测出地壳的变化;发生后,其表观形态则直接可以观测,即引起地壳的开裂、地层间的位移等。

自然灾害引起介质载体形态变化的作用方式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不断传播与演化的产物。能量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性,即能量传播不受介质载体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即使介质载体形态不产生变化,但是灾害能量在介质载体中的传播还是不会停止,这是自然界中灾害诱发的实质原因。

自然灾害的诱发伴随着能量的聚集、耗散、演化及耦合等过程,在灾害源动力作用下,灾害能量开始链式演化的第一个阶段,通过一定时期的孕育阶段,灾害能量所聚集的迫害性将发生本质的超越,在能量不断壮大并可能耗散转移时,该阶段灾害能量在不断传播演化的同时也会将灾害能量的部分转移给介质载体,引起介质的波动与位移。

自然灾害能量链式演化过程是灾害不断孕育发展过程。灾害的产生也出现能量过剩现象,即当地震产生时,灾害能量爆发引起地面运动、房屋倒塌等,同时这些灾害并不会由能量多少单独决定,还与介质载体在灾害能量转移时的波动接受能量有关,从而对自然灾害作用下介质载体形态变化的研究极为重要。

2 多种灾害间能量致灾演化关系

自然灾害的诱发根源是能量链演化过程的反应。能量链式演化规律不仅仅可以分析单一灾害的诱发本质,也可以对多灾种间的能量演化或者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进行定性分析。自然界存在的介质载体类型多种多样,在地环圈层所在区域的介质环境下,多种灾害能量在介质载体中不断的传播与演化,可以由固态介质载体传递到液态、气态介质载体中,在区域介质中能量将以波的形式聚集、耗散、演化及耦合等链式反应。

多种灾害能量演化关系符合质环理论灾害能量的“点-链-面-体”的演化规律,即在整个地环圈层介质载体中,能量的演化过程也总是循环的演绎着该种能量链式演化规律,并每个演化阶段也存在着能量的量变演化关系。

在每个链式演化环节,能量链的演化与区域介质载体能量转移量有直接关系。换句话说,在自然灾害能量链式演化各个阶段,存在多灾种能量循环演化关系。各灾种间能量演化相互促进发展,同时存在能量的畸变演化关系,即当能量演化到其极至时,多灾种能量演化将存在质变演化现象。

3 致灾能量链演化与介质载体形态同步变化关系

自然灾害能量链式演化关系体现了灾变链式演化最基本的致灾特性。能量链的演化是导致介质载体粒子颗粒扰动与位移的基础,而介质载体粒子扰动是能量链式演化的产物。

当灾害能量在不同介质载体中循环演化时,灾害能量的聚集、耦合等环节均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即灾害能量转移于介质载体粒子,让介质载体粒子吸附灾害能量,而该吸附的破坏能量将导致介质载体产生扰动、单粒子位移、局部整体位移直至产生介质错动,引起地壳运动或者气候极度变化,这是灾害诱发终端的表观现象。

另外一方面,自然灾害能量链式演化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是同步进行的。不存在脱离能量链式演化的介质载体形态的变化,即介质载体扰动与位移离不开自然灾害能量的演化关系。能量链式演化质点产生阶段也是介质载体粒子能量转移的过程,能量环链的形成阶段是介质载体粒子由单质点位移转向多质点整体位移,能量破坏面、破坏体的产生是介质载体局部或整体位移错动的表现。

致灾能量链的演化具有持续演化过程,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具有中性稳定状态。当灾害产生后,地震能量仍在介质中不停的传递演化,而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将随着灾害的爆发导致介质载体的巨大位移,但后期介质载体形态将又保持另外一种平衡状态,直至另外灾害的产生时介质载体方可引起介质粒子的再一次扰动或者位移。

4 结束语

通过研究灾害能量链式演化关系,加强对地环圈层各类自然灾害诱发根源的共性,分析灾害能量链式演化与区域介质载体的形态变化关系,对灾害预警预防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时对其地基处理的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提高对基础设施的加固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灾害能量的链式演化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自然灾害能量链式演化遵循能量“点-链-面-体”的演化关系,此演化关系符合地质灾害能量质环理论灾变演化关系;

2)自然灾害的诱发伴随着能量的聚集、耗散、演化及耦合等过程,同时导致介质载体形态的逐步变化;

3)灾害能量链式演化关系体现了灾变链式演化最基本的致灾特性,能量链的演化是导致介质载体粒子颗粒扰动与位移的基础,而介质载体粒子扰动是能量链式演化的产物。

4)致灾能量链的演化具有持续演化过程,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具有中性稳定状态。

5)通过能量链式演化规律与介质载体形态变化关系,强化对灾害诱发的根源认识,对灾害预警与基础设施加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肖盛燮,冯玉涛,王肇慧,等.灾变链式阶段的演化形态特征[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78):2629-2633.

[2]王洪存,高路恒,肖盛燮.基于能量质环理论致灾循环关系演化与隔断体系构建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3,15(4):9-11.

[3]范海军,肖盛燮等.自然灾害链式效应结构关系及其复杂性规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178):2604-2609.

[4]高路恒,肖盛燮.地质灾害能量质环理论结构模式梗概[J].灾害学,2013,28(3):181-184.

[5]肖盛燮.生态环境灾变链式理论原创结构梗概[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78):2593-2602.

[6]肖盛燮.灾变链式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4-148.

[7]高路恒.高层建筑地震能量演化及隔震耗能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4.

[8]文传甲.广义灾害、灾害链及其防治探讨[J].灾害学,2000,15(4):13-18.

猜你喜欢

链式介质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信息交流介质的演化与选择偏好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淬火冷却介质在航空工业的应用
链式STATCOM内部H桥直流侧电压均衡控制策略
链式D-STATCOM直流电压分层协调控制策略
10kV链式STATCOM的研究与设计
链式咨询看浙江
考虑中间介质换热的厂际热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