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抑郁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分析*

2014-04-15周振祥吕永良张荣生钱志平江苏省苏州市广济医院215008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年17期
关键词:抗抑郁脑组织年龄

程 容,周振祥,吕永良,张荣生,钱志平(江苏省苏州市广济医院 215008)

抑郁症是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临床特征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抑郁症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及动物模型脑和其他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明显降低,提示BDNF可能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2]。本研究比较了抑郁症患者及健康者血清BDNF水平,旨在探讨血清BDNF水平与抑郁症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1例纳入研究组,男36例、女55例,年龄(38.22±10.18)岁,病程1~84月。纳入标准:(1)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为心境障碍抑郁发作,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得分大于或等于20分;(2)年龄18~60岁,住院治疗患者,小学以上文化程度;(3)未接受抗抑郁药治疗或停用抗抑郁药2周以上。(4)无严重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无药物依赖或滥用史,非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从本院职工及于本院实习的苏州大学医学院学生中选择志愿受试者36例纳入对照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40.58±11.73)岁。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体检健康,当前及既往无精神疾病、无重大躯体疾病、无自杀倾向、从未服用精神药物,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年龄分布及性别构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入组对象知晓本研究流程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以不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所有受试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3mL,37℃恒温水浴箱中静置1h,以3 000 r/min离心5min,吸取血清标本用于BDNF检测。血清BDNF检测采用西班牙Triturus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BDNF检测试剂盒。检测步骤参照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比较差异或分析参数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比较 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为(24.38±6.27)μg/L,对照组为(31.44±10.72)μ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研究组BDNF水平与受试者年龄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034、-0.118(P>0.05)。研究组男、女性血清 BDNF水平分别为(24.32±4.53)、(24.41±7.22)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女性血清BDNF水平分别为(33.45±10.34)、(29.84±11.02)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女性不同性别间的BDN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组男性 24.32±4.53μg/L,2μg/L(P>0.05)。

2.2 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与血清BDNF水平无相关性,r分别为-0.025、0.026(P>0.05)。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 HAMD 总分无相关性(r= -0.076,P>0.474),与HAMD因子中的焦虑/躯体化(r=-0.089,P>0.05)、体质量(r=-0.055,P>0.05)、认识障碍(r=-0.016,P>0.05)、日夜变化(r=-0.044,P>0.05)、阻滞(r=0.073,P>0.05)、睡眠障碍(r=0.142,P>0.05)、绝望感(r=-0.084,P>0.05)得分无相关性。

3 讨 论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哺乳动物脑组织中浓度水平最高的神经营养因子。BDNF通过与TrkB受体结合,引起受体二聚体化和自身磷酸化,通过依次激活胞质内、核内其他信号蛋白,从而激活整个信号传递系统发挥功能作用。抑郁障碍的神经营养假说认为,BDNF有促进突触生长、维持神经元生存的作用,脑组织BDNF水平降低可诱发抑郁[3]。抗抑郁药通过增加脑组织BDNF浓度、提高突触的可塑性和促进神经元的生存发挥抗抑郁作用。Karege等[1]测定了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小鼠血清和脑组织BDNF水平,发现脑组织与血清BDNF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清BDNF能够反映脑组织BDNF水平的变化,可能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存在关联。

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健康者。多项荟萃分析也证实抑郁症患者血清和(或)血浆BDNF水平降低,抗抑郁治疗可使抑郁症患者血清和(或)血浆BDNF恢复至正常水平[4-5]。由此可见,BNDF水平与抑郁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抑郁障碍的神经营养假说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未发现性别、年龄对血清BDNF水平有影响,且抑郁症患者年龄以及病程与血清BDNF水平无相关性,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2,5]。Shimizu等[2]研究报道,血清BNDF水 平与HAMD得分呈负相关,国内也有类似报道[6-7]。但本研究未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HAMD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相关,与Jevtovic等[8]的报道一致,说明血清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能无相关性。本研究与Molendijk等[9]的研究均得到相似的结论,即血清BDNF水平降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状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明显降低,但血清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血清BDNF水平降低可能是抑郁症的状态特征之一。因此,血清BDNF水平检测可能有助于判断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变化。

[1]Karege F,Schwald M,Cisse M.Postnatal developmental profile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rat brain and platelets[J].Neurosci Lett,2002,328(3):261-264.

[2]Shimizu E,Hashimoto K,Okamura N,et al.Alterations of serum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in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antidepressants[J].Biol Psychiatry,2003,54(1):70-75.

[3]Duman RS,Monteggia LM.A neurotrophic model for stress-related mood disorders[J].Biol Psychiatry,2006,59(12):1116-1127.

[4]Bocchio-Chiavetto L,Bagnardi V,Zanardini R,et al.Serum and plasma BDNF levels in major depression:a replic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es[J].World J Biol Psychiatry,2010,11(6):763-773.

[5]Sen S,Duman R,Sanacora G.Serum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depression,and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s:meta-analyses and implications[J].Biol Psychiatry,2008,64(6):527-532.

[6]李晓照,陈泽奇,胡随瑜,等.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312-313.

[7]张玉梅,张志珺,沙维伟,等.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9,42(2):210-214.

[8]Jevtovic S,Karlovic D,Mihaljevic-Peles A,et al.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the severity and symptomatic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J].Psychiatr Danub,2011,23(4):363-369.

[9]Molendijk ML,Bus BAA,Spinhoven PH,et al.Serum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state-trait issues,clinical features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J].Mol Psychiatry,2011,16(11):1088-1095.

猜你喜欢

抗抑郁脑组织年龄
变小的年龄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颐脑解郁颗粒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舒肝解郁胶囊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年龄歧视
算年龄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