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文仪器纸工小制作教学体会

2014-04-15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张国富

天文爱好者 2014年5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天文老先生

□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张国富

天文仪器纸工小制作教学体会

□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张国富

张国富老师(后排右一)和他的天文小组

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儿童好像天生就对日月星空有着强烈的求知兴趣。我觉得孩童时代是一个增强孩子的天文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研究天文现象的最佳时间。

虽然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把地球与宇宙作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但是对于一名喜爱天文、热衷于研究星空奥秘的学生来讲,科学课上的这些知识还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一些专门为这些小天文迷量身定做的天文科普活动。由于面对的是少年儿童,所以简单来说,这些活动要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深浅要适宜,既有趣味性、吸引力又有天文科普的特征。

但是,对于学校来讲,适合小学生直接参与的天文科普活动从形式上来讲还不多。尤其是从儿童喜欢动手做的角度出发的活动就更少了。很幸运,我在2007年有幸参加了海淀区教委魏振英老师组织的,由著名天文科普专家闵乃世老先生主讲的天文仪器小制作系列培训活动。

从一开始,我就被这套天文仪器纸工小制作深深吸引住了。随着日后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它留给我的印象越来越深,感触也越来越多。从这套仪器中我感受到了一位天文科普工作者对天文科普事业的无限热爱,感受到闵老先生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爱之情。特别是在后来我知道了这套仪器的发明者闵乃世老先生的事迹之后,更是发自内心地对闵先生佩服之至。

这套仪器看似简单、造价低廉,仅有几页画有图形的卡纸,辅助工具也是我们都用得起的剪刀、刻刀、粘胶等。但正是它的造价低廉,使用简单和方便,才能使更多的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到这套仪器,感受到闵先生这样的天文科普工作者深邃的智慧,使得天文科普落到实处。

学生在制作、使用这套仪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通过参加小制作活动,学生可以在剪裁、粘贴、弯折、掏空等方面获得纸工制作技能的提高。这套仪器还可以增强学生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这源于学生的精细加工),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克服困难的科学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研究兴趣和对天文知识的渴求欲望,增加学生天文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以这套仪器很适合学校开展天文课外活动或选修课使用,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制作了放在家里做装饰或小摆设。

基于以上对闵先生这套天文仪器小制作材料的认识,并结合我在进行这套仪器的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我谈谈几点体会:

一、调整制作顺序

这套天文小制作材料由10个仪器组成,对应说明书有着相应的排序。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学生来讲,它们的难易度和兴趣度是不同的,所以我按照制作难度由易到难,制作兴趣由高到低的原则对这10个仪器进行了重新排序。实践表明,再次编排的顺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套小制作的实效。

二、辅助学生独立完成

为了使这套仪器的教学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我没有采用教师一个一个地教,学生一个一个地学的呆板方法,而是采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的“教—扶—放”方法。也就是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套仪器的特点,找出这套仪器制作上的规律,理解各种图示所提示的制作信息。这样,学生大多都能自己根据这些规律独立完成,偶有困难教师稍加点拨即可。

三、这套仪器的一点不足

这套仪器虽然构思巧妙,制作简单,使用简便,但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其测量数值的精确性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如:学生制作的工艺、学生使用仪器测量时的操作水平、仪器本身的误差范围等都会造成所测得的数据出现或大或小的偏差。但我想这些不足有些是不可避免的,丝毫无损于我们对这套仪器价值的认可。

四、使用方面的一点建议

制作成功之后,我们要组织学生学会使用这套仪器,进行适当的天文观测活动,才能更大地发挥这套仪器的功能,我想这也是闵老先生的愿望。

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学生学习每个仪器所蕴含的天文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多编写一些使用方面的练习题,建立一套学生熟练操作这套仪器的训练教材。也希望我们将来能够为孩子们多编制一些这样的教材,使我们的孩子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更多天文科普活动。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天文老先生
绿洲里的老先生
天文篇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100万只猫
老先生要关注前列腺问题
算卦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天文与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