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为例

2014-04-11朱光辉胡雪娜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竞赛基地创新能力

朱光辉,胡雪娜

(北京理工大学 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产生了从传统意义上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创新能力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转化。为适应这一转化,创新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全方位系统化展开。传统观点认为本科一、二年级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知识储备有限,不适合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因而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新实践培养长期被忽视。同时,以认知为主要目的基础课程教学,造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参与的状态,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受到严重的制约。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对本科低年级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低年级阶段学生的启发式教育。以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为例,学院坚持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大学本科培养全过程理念,着力强化本科低年级基础阶段创新能力培养环节。自2008年起,学院依托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等教改项目的支撑,将创新实践教学诸要素与本科教学融为一体,构建并实现了由完整系统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开放式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体系、成规模专业化的创新实践师资体系、项目化管理与团队化培育相结合的创新实践组织管理体系,将创新实践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层次。该基地在学校5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着力构建以“本科低年级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创新实践培养体系,搭建“零起点、广覆盖”的开放式综合型创新培养平台。自2008年基础教育学院开始大力推进本科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培养体系建设,学生参与人数逐年递增,从2008级240人,增加至2011级2 500人,学生整体创新实践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广泛的提升,基础学科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培养作为学院重要工作理念推进以来,学院为学校各级创新基地、科研团队、学习型组织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培养出越来越多学习与能力双高的综合型人才。

2 基于北京理工大学实践的本科低年级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以跨学科创新基地为阵地构建自主化育人平台

北京理工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整体布局、大力投资,按信息、机械、理学和文科4个大类学科建设学科覆盖面广、设备场地集中、跨学科开放式创新实践育人平台,培养低年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意识。低年级基础培养与高年级专业创新培养对接,使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化。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型创新实践基地实现了“图书馆式”开放型管理,使更多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实践培养体系中。

为实现“零起点,广覆盖”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学院充分论证、整体规划,在良乡校区投入专项资金400万元,建设学科专业覆盖面广、设备场地集中、资源共享的跨学科创新基地。基地面积达1 600多m2,按学科大类分设机械加工坊、电子制作坊、生活艺术坊、科研育才坊、3D创作坊、学生共享工作坊、生态坊、机电控制系统通识教育坊和汽车坊等9个工作坊,可容纳300多名学习型社团创新小组学生开展活动。基地采取开放式管理,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跨专业协作等综合创新能力。同时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创新项目指导,开展跨学科研究、科普讲座、展览及论坛交流等活动,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储备情况的学生提供自助式学习的机会,使更多低年级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促使学生团队完成高水平创新实践成果。

2.2 以原创项目为载体培养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培养平台逐步转变了本科创新能力培养以高年级为主体的现状,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树立创新能力培养从本科一年级开始的理念,坚持“零基础、广覆盖”的原则,侧重创新实践培养与基础课程学习相结合,甄选适合一、二年级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和科创项目,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意识,实现现有本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完整化、系统化,促进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基地区别于传统实验中心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低年级学生培养方式,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通过提出问题、文献检索、确定选题、建立假设、确立方案,完成原创项目申报,经过审批后,在基地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自主实践。学生创新项目管理方式包括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与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相同。学生通过创新平台培养,即可完成一次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实质性地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质,为将来的毕业设计环节和进一步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各主题工作坊特点突出、效果显著,实现了与高年级学生专业化创新培养对接,保证创新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为学校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机械加工坊提供小型车床、铣床、曲线锯、角磨机等加工器械和工具箱,为热爱机械设计的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创意的机会,先后培育了一批动手能力强、创造力丰富的优秀学生,“机械式仿生健身衣”、“千足虫机械宠物”、“室内高处空间物品存放及管理系统”等一批项目在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屡获殊荣。

生态坊是以生化分析测试为主的综合实验室,有效解决了新校区材料、化工、化学、生物等专业学生实验场地和设备不足的困扰。2011年,本科生罗贤基于生态坊项目研究撰写的论文《金属卟啉与keggin型硅钨酸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测定》发表于《无机化学学报》。

汽车坊为方程式赛车队提供了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展示平台和大本营,为喜欢赛车、热心设计制造改装赛车的学生提供了实地拆解、研究赛车的场地,为方程式赛车队培育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3D创作坊提供了基于3D引擎的虚拟创作交互环境,学生可在全三维的情境中操作和设计场景。3D创作坊的设立,吸引了大量以往痴迷于电脑游戏的学生,通过平台“三维动画”、“三维建模”等课程的训练,使他们将对于游戏的热情投入到3D场景设计、人机交互、仿真设计的项目研究中,“基于人眼凝视方向检测的眼控鼠标系统”、“基于kinect的虚拟鼠标”等创新项目不断涌现。

生活艺术坊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体验与家政、社交、礼仪相关的技能,提升学生面对生活的能力,在生活艺术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和目的进行操作,并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陶冶艺术情操。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茶艺、插花、编制等生活艺术,感受到美的内涵。

2.3 以学习型社团为组织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学院重点培育6个学生学习型社团,作为创新培养平台的主要组织形式。通过竞赛组织、系统培训、专题讲座、特色活动等多层次立体化运作模式,在学生中形成“学习—交流—竞赛—再学习”的良性自主学习循环。将学生兴趣转变为学习动力和目的,将被动式教育变为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成长,实现以学生为本,极大地提高了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覆盖面,促进跨专业、跨年级学生的协同创新。

在创新培养体系中,学院创造性地培育了学生学习型社团作为平台运行的主要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体系。学生通过6个学习型社团为组织单位,参与创新培养平台活动。学生将兴趣转变为学习动力和目的,将被动式教育变为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成长,实现以学生为本,极大地提高了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覆盖面。2008年平台成立至今,先后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数学建模协会、物理实验协会、数学爱好者协会、物理爱好者协会、化学爱好者协会,分别以实践创新活动、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实验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化学竞赛为依托,开展活动。

学习型社团由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优秀学生负责,以学生需求为主导,通过系统培训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教学的灵活化和多样化,形成了寓教于乐、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小组讨论会,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数学建模协会创立的“学生小导师”形式,即指定有建模经验的学生担任一个建模小组的学生导师,不定期组织大组讨论会,并邀请以前参赛中成绩优异的学长进行经验交流等,起到了促进广泛参与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社团邀约指导教师讲授特定内容的方式,保障了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使得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2.4 以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保障组织体系的高效运行

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围绕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常态化项目式管理。教务处、基础教育学院与各指导团队建立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及时向学生公布指导教师在双校区辅导信息,保证每天都有教师在各个实践创新基地对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创新培养平台整合资源,规范低年级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形成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与学科竞赛为牵引的程序化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规范培育、选拔、支持、表彰工作方案,每年9月举办本科生实践创新宣传周活动,开设系列专题讲座,组织优秀创新作品展,次年6月评选“年度十佳项目”,已成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常规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团队管理办法”、“学生实践团队管理制度”、“创新基地实验室管理条例”等,实行奖罚并举,确保创新实践培养活动有序开展,保障教师指导团队、学生实践团队在创新培养基地的高质量、有序运行。

3 实践成果与展望

经过4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本科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有效的开展,逐渐形成了以跨学科创新基地为依托,以专门的创新指导教师团队为指导,以学习型社团为组织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模式。目前,一、二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每年仅校级创新项目一项活动,申报题目400多个,参与学生2 000多人,占2个年级学生总数的1/3。这些项目中的优秀者,分别出现在“十佳优秀大学生创新项目”、首都大学生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我最喜爱的10件作品”和全国挑战杯的领奖台上。

4年来我院本科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北京市级的各类学科知识和科技竞赛近4 000人次,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近600项,创造了我校多项低年级参赛获奖记录。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2011年4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4个队获二等奖,获奖层次与数量居北京高校首位,全国排名第四。2012年我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人数达42人,36人获奖,再次刷新了我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数学爱好者协会组织参加大学生数学竞赛,学生参加人数由2010年的312人迅速增长到2011年801人;物理实验协会组织参加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连续2年共获市级奖30项。数学建模协会、数学爱好者协会、物理爱好者协会凭借优异的成绩,先后5次获得竞赛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平台建立以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稳步推进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资源和教师指导,也逐步得到上级领导部门及兄弟院校的关注和高度评价。创新培养平台多次接待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将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和分享。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更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全面提高低年级学生创新能力,对高校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提高创新能力的广阔平台,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1] 吕念玲,陈纪鑫,瑞祥.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79-280.

[2] 汤志宏,王祥红.对半开放式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1(7):101-102.

[3] 徐福荫,黄慕雄,张学波,等.创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39-43.

[4] 韩顺杰,姜长泓.大学生创新基地开放式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119-121.

[5] 孙晋萍.浅谈机械基础实践创新基地建设[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3):94-95.

[6] 包秋燕,陈孝慧.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133-135.

[7] 廖晓莲,胡泽友,邬克彬.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142-143.

[8] 胡涛,金叶玲,陈静,等.大学生自主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和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26-27.

[9] 曾荣华,罗一帆.探索综合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开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4-25.

[10] 杜勇,任晓萍.加强中心课外开放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130-131.

[11] 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166-167.

猜你喜欢

竞赛基地创新能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我的基地我的连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