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化

2014-04-10赵雪灵卢清刘尧

关键词:生活化科学幼儿园

赵雪灵 卢清 刘尧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这一教育要求。在原来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许多科学现象、科学问题却被教师忽略了,教师常是以一种“任务”的意识去传受知识与技能,而对于幼儿的需求、兴趣却很少顾及。但是幼儿的科学教育无所不在,不仅在课堂上,更是在生活中。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一、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大量的事实证明:幼儿的探究行为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探索和发现。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从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究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教育内容,不仅避免了单纯的灌输知识,成人讲科学、幼儿听科学的弊处,还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的兴趣,逐渐培养起幼儿真正的内在探究动机,使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真正体验到科学活动的探索乐趣。

对教师而言,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教师由活动的“观察者”和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一个间接或直接的幼儿科学活动的资源提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这是教师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它使教师要善于观察周围生活当中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问题,提供支架性的帮助,并为幼儿创设科学启蒙教育的环境,从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科学现象和科学事物;它还使教师的授课模式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教师随时都在发现,随时都在调整自己的课程模式,将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方式方法变得灵活化、多元化,从而使幼儿更加简单容易的了解科学现象、科学问题。

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应该是同一过程,教育只有联系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他主张的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生活,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发展而教育。”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做指导,幼儿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学习探索的对象,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以达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最优化,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1.丰富、有观察、探索价值的物质环境。科学教育生活化要充分利用环境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增进幼儿对于科学现象的兴趣和认识。物质环境是幼儿认识世界,尝试探索的中介。物质环境的熏陶是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注重幼儿园园内的物质环境的建设,努力让物质环境凸现各类科学内容,发挥其熏陶功能。通过设置室内外墙饰、活动室内的区角、园内自然环境等,让幼儿园的一景一物都在无声地传达科学的讯息,让孩子受到科学的熏陶,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发现科学、感受科学的园地,为幼儿创设一个丰富、有观察、探索价值的环境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科学教育内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还指出:3~4岁的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4~5岁的幼儿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5~6岁的幼儿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因此,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时,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选择反应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生活的内容。而且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决定了幼儿在学习科学时要以实际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问题为主,让幼儿在看得到、想得到、体会得到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教育。幼儿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

三、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生活化的教育途径

生活是幼儿的教育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幼儿是自由的,不受到各种常规的约束,他们随心所欲地想、随心所欲地说、随心所欲地做,因此,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也不应该局限于教师组织的正规活动,穿应贯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让幼儿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把生活变成最好的科学课堂。

1.为幼儿创设大胆、自由猜想和表达的心理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宽松、支持的交流氛围是幼儿大胆、自由表达的基础。在科学问题的探索和学习中,由于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个体对于事物认知的不同,因此每个幼儿对于科学问题和科学现象的想法和认识也不同,教师应允许幼儿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让他们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对于错误的观点应予以淡化。在幼儿自由的表达信息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幼儿有一些适当的身体接触,如摸摸孩子的头、背等,运用轻柔、赞赏语调,鼓励欣赏的眼神,这些无一不让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也能感受到教师的支持与包容,从而使幼儿大胆的猜想、大胆的尝试、自由充分地表达。

2.为幼儿创设区角活动平台,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整理和筛选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有价值的、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从中选择以开展不同主题的科学探索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园内创设区角活动的平台,幼儿在活动区中,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海阔天空地想、无所顾忌地试,在不同的主题活动中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精神与创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创设区角活动平台的时候要注意贴近幼儿生活,要有目的性,在丰富有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够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同伴探究与分享交流是教学中常见的讨论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想象,极大的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弥补了幼儿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而且同伴之间的探究交流能让幼儿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接受。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还能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要合理、科学的组织、安排好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以最大的发挥其功效。

4.充分利用媒体等科技成果,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幼儿的科学教育应遵循科学继承、大胆超越的指导思想,在以“走向大自然”为突破口的基础上,将“生态”和“科技”教育引进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如向幼儿介绍科技新产品、新成果,引导幼儿认识家用电器,如玩电动、声控、遥控玩具,体会科技带来的奇迹和便利;如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成果帮助幼儿了解事物火车的发展、伞的演变、太空站的建立等,让幼儿感受科技的变化。在利用这些科技媒体成果时,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拓宽幼儿的认知范围,使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更好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也使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活动内容更加鲜活、更加富有时代的特征。

5.加强家园互动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是人生的始发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科学的认识程度,对科学启蒙教育的把握程度,以及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可以说是整合这两种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结果,家园互动合作,可以使来自两方面的学习经验更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因此,应加强家园互动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各种有关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资讯,并指导家长积极利用各种有效的科学教育资源在家庭中、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幼儿一起完成科学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幼儿的亲密度,而且使家长更加全面的了解了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为幼儿的家庭科学启蒙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现今这样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生活是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更是为幼儿认识周围的世界,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应更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和经验,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科学教育即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让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向着更为蓬勃的方向发展。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高敬.幼儿园课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8).

[3]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4]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1).

[5]王力.古代汉语《荀子·劝学》(第二册)[M].中华书局,1981,(4).

猜你喜欢

生活化科学幼儿园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我爱幼儿园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欢乐的幼儿园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爱“上”幼儿园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