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图时代:请守望文学的天空

2014-04-10

关键词:读图大众文学

郭 敏

文化的传播和媒介有密切的关系,读图时代的产生是媒介变革的结果。第五次科技革命把电子和信息技术带到人们的生活中,电子时代来临,电视、电影、漫画、商业广告、艺术照片等海量的图片、影像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多媒体传播、跨时空性以及视觉和图像双向交互性的优势无孔不入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愿意也乐于消费图像,电子媒介挤开实体媒介登上消费的餐桌。这时,读图时代全面到来。

一、读图时代的来临及原因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大胆宣称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图景时代。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波说这是一个“景象的社会”。八十年代末美国丹尼尔·贝尔教授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说“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个时代“视觉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一变化的根源与其说是电影电视这类大众传播媒介本身,莫如说人类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地域性和社会性流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这种新文化的传播形式”。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而是人类思维的一次转型。机械变化带来形式的变化,形式的变化带来内容的改变,内容的改变引起意义的改变,意义的改变会导致思维的变化。这像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次小的变更牵引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图像依附技术以它无穷的威力悄然改变着大众的价值意象和思维方式,并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了重新调整。读文时代隐退了,读图时代到来了。

图像天生有优势,如直接、生动、给人以极强的现场感,有时甚至可以呈现表达者“言不尽意”时那截“空白的文本”,这种优势是语言无法企及的。图像用线条、色彩诉说着历史和文化,几乎成为不同时不同文化不同种族通用的“语言”。

究其溯源,读图文化上位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大众文化是后工业时代通过大众传媒为载体所传递的一种特殊文化。人们在后工业时代的压力过后,希望享受一些娱乐的无需费脑的大众元素,如电影、动漫、电视剧等。图像天生的优势正好与之契合,所以人们需要视觉,需要艺术来弥补对现实世界的缺憾,这种补偿比真实生活的补偿更有力量更有效率。与市场结合后,读图文化更是如日中天。

第二,有强有力的科技做其后盾。当今是电子时代,照相机、摄像机、电脑以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这使得视觉符码传播的更便捷更快速。电影业利用3D技术把图像处理得如真又幻,给消费大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盛宴过后,较之文字,大众更愿意接受这种神奇的“文本”(如高科技大片等),有技术为其护道,图像的威力得到极大发挥。

第三,纸质文学的缺陷。纸质文学通过文字符号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接受者需通过解码,想象等环节来抵达文本。这一间接性、理智性将很多自觉“资钝”的读者阻挡在门外。传统纸质媒体在电子媒体的挤压下退居边缘,图像以其平、短、快、丰、易的优势夺人眼球,跻身而上。最新的电影或电视剧成了谈资,著作名篇少有问津,一些经典的古代论著更是成了文化古董,唯有发黄的纸页守护着历代大家的智慧火种。

文学的载体发生变化,“阅”让位“看”,文学趋于式微。

二、文学的“假死”

在后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语言文字与视像图片对峙着,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被直面的视像所替代,大众对形象化的追求使之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这种审美情趣感性化的趋势,促恶更猖,使得文化向技术投降,周宪称之为“工具理性对表现理性的凌越”。读者吞咽着大量的影像图片,对文字开始冷落甚至厌倦,图像霸权已成事实并开始决定性地主宰人类的传媒空间,文字便显得多余而苍白。在“看”的时代,文字败下阵来,文学日趋走向边缘化,呈“假死”的尴尬。“读图”无疑是个沉重的命题。

图像带来的快感和欲望使得图的影响大大超过了文字的影响。无孔不入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图像遮蔽了文字,娱乐置换了阅读。当消费主体拒绝文字,拒绝感受文字美感时,文学陷入无力。再者,大众媒介和市场结盟构成当代的文化景观。电影电视广告等视觉文化与金钱挂钩,内容携带金钱暴力色情玄幻灵异内容来到大众眼前。虚拟的世界使人难辨真伪,高科技的媒体无法救赎渐渐冷去疏漠的心灵。受众的审美趣味转向,直接导致创作主体的激情日渐消殒。甚至一些艺术家自愿放弃价值原则,俯首在利面前,在无信仰的黑暗下创作,其文化产品质量可想而知。在失序的文化方式下,读者“死了”、作者“死了”,文学也正在经历慢性死亡。

王岳川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一文中说“消费文化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使整个现代文化向享乐主义文化偏转。”读图时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浅白直观的图像消蚀着人的想象力。那么,在这个娱乐的语境下,人被动地接受信息,这种精神奴役我们会不会“娱乐至死”呢?消费文化使得文学出现低潮,当文学处于边缘地位,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的文化将何以传承,尤其是在这文化多元而宽容的时代。依此而知,读图时代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课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显题。

三、读图时代的反思

读图时代消解了文化专制主义,批判了文化一元主义,但是单纯的赞同又会忽视其负面作用。消费时代下,市场化不可怕,文化沙漠化才可怕。笔者认为讨论冷却读图时代之“热”应该着重从读者和作者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做一个安静的读者。在图像充斥的时代首先接受者要转移阅读动机,以健康的审美动机、积极的求知动机和受教动机与古往今来的哲人对话,陶冶自身性情、调节失衡情感、体味人生价值,使心灵得以净化,使人格得以丰富和提升。力图在文本中撷取崇高的精神价值,在文化大潮中坚守安静阅读的阵地,排斥不良信息,抵制孤独,持着一份静笃的心境走向纯文学神圣的领地。

第二,做一个高贵的作者。文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内在的、本质的需要。写作是情感的投射是心灵的宣泄。在消费时代这个大语境下,一些作者却情愿卷入逐利的浊水中,神圣美好不再被推崇,当代艺术家从传统的严肃写作中退出来,用赤裸的方式标榜贫瘠的灵魂和欲望的肉身,为了一夜成名或发财之梦,鼓吹享乐观念、强调浑浑噩噩的现世意识。媚俗之心代替了虔诚之心,浪妄之性取代了美好情怀。功利的写作、低俗的写作大行其道,无病呻吟的人生喟叹和低鄙的个人心志泛滥在文学干净的书架上。所以肩负文学历史使命的艺术家们不应该再生产无营养的文化快餐了,知识启蒙和精神重建的责任落在他们肩上。而且他们也应该意识到真正的精神写作和智慧灵光是无法用影像和图片凌越的,图像无法完整的表达深层次意蕴,哲学的理性的思维是视图影像无法抵达的灵地。从长远来看,高贵的写作不仅是对大众负责,而且也是写作者自身理应回归的方式。

读图时代,文学窘境的出现既是对文学的挑战也是机遇。真正的文学是不会在这股洪水下失掉本质的韧性,同时在冲击下剥去腐朽的元素便会迎来文学的重生,因此这是文学最痛苦的时代也是最幸运的时代。对于读者和作者要重寻敬畏,敬畏文字,相信文学。我们守护的不仅是文学的天空,而且也守护了人类美丽的精神后花园,在这座花园里始终有种力量在鼓励人们抵抗孤独、对抗苦难、软化躁动。当人们无处可去、无所适从的时侯,文学是一处永不荒芜的栖园和憩园。

[1]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岳川.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3).

猜你喜欢

读图大众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