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王维《辋川集》的园林美

2014-04-10牛晓梅

关键词:王维山水园林

牛晓梅

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是文学、绘画、宗教与园林相互交融的产物,《辋川集》是诗人在辋川别业居住是写的,因此研究《辋川集》中的园林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诗歌意象,从而更好地把握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一、王维及辋川别业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太原祁人。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前后,因仕途坎坷、汲引无路,在辋川别业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开元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间与裴迪俱居辋川别业,《旧唐书·王维传》中有:“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谈琴赋诗,啸咏终日,一唱一和”,王维与裴迪分别对辋川20景著诗咏叹,写成40首五言绝句诗,集结为《辋川集》。

辋川,水名,又名辋谷水,源于秦岭北麓,自西北延伸向东南,北流注入灞水。因其山岭环抱,溪谷辐辏,河水周流山下如车辋,故名辋水,而水流经过的山川称之为辋川。王维的别业就错错落落分布在辋川中及附近的山坡上。《辋川志》中称“辋川形胜之妙,天造地设四顾山峦掩映,似若无路,环转而南,凡十三区,其美愈奇”。唐初宋之问曾在此修建了蓝田山庄,王维出资收购时这座庄园别墅已是一片荒芜衰败的景象,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修建,并融入作者的诗、画及园林的审美情趣,将绵延二十多里的辋川山谷修建成一个可耕、可牧、可樵、可渔的综合园林。别业一词在唐代是私家园林的代称。王维的辋川别业共有20处园林景点。王维《辋川集序》曰:“余别业在惘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英片、宫槐陌、临湖亭、南坨、歌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坨、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由此可知辋川别业是一座凝结着王维心血和智慧的文人山水园林。

二、禅宗的造园思想

禅宗是一种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强调“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认为万物种种无非是我心幻化。晋代的谢灵运首次将诗、禅、山水联系在一起,至唐代的王维手中,诗、禅、园林才高度融合。王维晚年归隐辋川所做的山水诗集《辋川集》可以说是字字入禅,其中的二十首诗均是对辋川别业的客观描述,可见这座园子是在禅宗的造园思想下完成的。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唯一获得“诗佛”称号的诗人,他自以摩诘为字,可见他对佛教兴趣颇深。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境界空灵、写景自然天成,苏东坡喻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他的诗犹如进入到一个心灵的“世外桃源”,他晚年所做绝大多数诗是属于“以禅趣入诗”。唐代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宋末遗民词人刘辰翁在《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中首次以禅意解读《辋川集》,评《辛夷坞》“其意不着一字,渐可语禅”,总评《辋川集》“首首素净”。明代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有此妙诠”。再清人沈潜德曾说:“诗贵有禅理禅趣,不贵有禅语……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

禅宗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通过对园林设计者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照中。造园者用一种“纯粹客观化”的观物方式,将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辋川别业就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指导下完成的。试以王维的《鹿柴》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人语,深林返照,同样是描写一个空明寂静的意境。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景中融情,情中见理。诗人通过一刹那间大自然所表现出恬静深邃的境界来衬托禅宗的空灵静谧。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诗歌显耀出禅光佛影。

三、立意和布局

1.立意。唐代,山水文学兴旺发达。文人经常写山水诗文,对山水风景的鉴赏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他们凭藉对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于是,文人官僚的园林批上了一层文人的色彩,由此出现了“文人园林”。辋川别业是一座依附于庄园的郊野文人园林,它不像皇家园林那般富丽堂皇、整齐规则,也不像寺观园林那般宗教气息浓厚,而是由诗人王维直接参与,融进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其主旨崇尚自然,重在写意,强调意境。

2.布局。辋川别业在蓝田县西南约二十公里,根据王维、裴迪唱和的四十首诗《辋川集》中诗句的描写和《辋川图》中的场景,可以大致推断出此园的景观布局。

从山口进,迎面是“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的“孟城坳”,是园林的主要入口,这里是谷地上的一座古城堡遗址。山冈的坳背为“华子冈”,这里是以松树为主的丛林植被校覆的山岗。山势高峻,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因此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和“落日松风起”的景色。越过山冈便是园内的主体建筑——“文杏馆”,以文杏木为梁.香茅草作屋顶的厅堂,它的南面是环抱的山岭,北面临大湖。馆后崇山峻岭,为“斤竹岭”,山岭上遍种竹林,一弯溪水绕过,“一径通山路”景致幽深。缘溪通往“木兰柴”,是栅栏围起来的一片木兰树林,溪水穿流其间,环境十分幽邃。溪流之源是块生长着繁茂的山茱萸花的一片沼泽地。翻过“茱萸片”,是一片谷地,题名“宫槐陌”是一条两边种植槐树的林荫道。一直通往名叫“欹湖”的大湖。裴迪诗:“门前官槐陌,是向歇湖道。”登上山冈,至人迹稀少的山中深处,便是“鹿柴”,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大片森林地段,其中放养糜鹿。

鹿柴山冈下面是欹湖,园内的大湖,可泛舟在水上游览。欹湖岸边建有一座亭子——“临湖亭”,凭拦可观赏开阔的湖面水景。王维诗:”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洒,四面芙蓉开。据此可知临湖亭就就是设置在湖边的舫,具有赏景、点景的作用。欹湖南岸的游船停泊码头叫“南坨”,北岸的叫“北坨”。欹湖岸边栽植成行的柳树,倒映入水最是婉约多姿,题名“柳浪”。湖边白石遍布成滩,可赤足趟水,称之为“白石滩”。柳浪往下,有段因水流湍急而形成平涸水只的河道——“栾家濑”。另外,还有以花木景观题名的“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

四、景点赏析

著名园林家陈从周先生曾说:“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辋川别业的二十个景点分别涉及了建筑、植物、山石、理水、动物等园林构成要素,它们依山傍水、相互支撑,共同组成一个极具自然风景美的山水园林下面分别从山石、理水、植物、建筑等角度来赏析辋川别业的园林美。

1.山石。山体是园林的骨架,它决定着园林的整体布局和风格。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因地制宜,只有掌握了自然山水美得客观规律,才能循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辋川别业的设计者兼施工者王维深谙奇妙,他曾在《山水决》中写道“山有气脉,水有源流,路有出入……”和“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可见别业中的景观体现出园林专业素养是意料中的事。

辋川别业地势曲折、高低不平,有山、岭、岗、坞、坳、陌等丰富多变的地形地貌。孟城坳位于山口,地势较低,是一段残存的古城遗址,王维顺应自然在原来较平坦的地形上修建房屋,于是有了“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的诗句。华子岗地势陡峭、逶迤起伏,屹立在坳背,成为的登高望远的胜地,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为证。斤竹岭山道渺远、蜿蜒通幽,生长着成片的竹子,一弯溪水环绕其间,竹影摇曳,相得益彰。陌为山间小道,王维在两侧栽植槐树为行道树,浓阴蔽日,曲径通幽,是夏季散步的绝妙取出。南坨、北坨是矗立在欹湖两岸的两个高大土丘,两坨对称而隔湖相望,王维巧妙的利用这两个土丘,在山下修建了两个游船停泊码头,将自然地形与建筑联系在一起。

2.理水。水在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与山石树木及建筑配合一起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水景风光,还可以丰富园林的游赏内容,诸如采莲、垂钓、泛舟、流觞等。《旧唐书王维传》中有:“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可见辋川别业是以水景取胜。

园林理水讲究千变万化,宜动赏又宜景观,要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辋川别业中有“欹湖”、“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等水景。欹湖是别业的主要风景区,因湖底东西倾斜而得名,欹湖为活水湖,由辋水及附近的山溪供,经过整治的欹湖,湖面“湖面空旷湖水广”,湖水“青荧天色同”,非常美丽。湖中种植了大量的荷花、菱荇,既可以浣纱、垂钓,又可以泛舟、采菱。“栾家濑”水流湍急,富有动势,凫鸟和海鸥在上面嬉戏,一幅山野田园风光。“金屑泉”据称“日饮金屑泉,少当千岁余”,可见水质甘甜、清澈见底。“白石滩”为欹湖边白石遍布的石滩,这里既可以游览又可以欣赏水景。

3.建筑。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之一,它一方面可以满足园林中诸如居住、游憩、读书、抚琴、对弈及会客等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他也作为景物对象本身,与山水花木相结合,创造出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

王维晚年基本上在辋川别业度过,甚至埋骨于此,别业的建筑既是园林的造景要素又是诗人居住的环境。“文杏馆”是园中的主体建筑,以文杏为梁,香茅为宇,裴迪诗:“迢迢文杏馆,脐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由裴诗可知文杏馆居高临下,位于控制全园的中心地位,且具有借景、点景、造景等功能。“竹里馆”建在幽深的竹林深处,诗人既可以独自静坐,又可以抚琴长啸,怡然自得。“临湖亭”依水而建,诗人可以在亭子里观景赏月、品茗弹琴、饮酒赋诗,也可以远眺湖水,欣赏水中的“芙蓉四面开”。

4.植物。所谓“无花不成景,无绿不成园”,植物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辋川别业中有14个景点与植物有关,分别为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英片、宫槐陌、欹湖、柳浪、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依据植物在园林景观上的不同作用来赏析辋川别业中的花木景观美:

第一,利用植物本身的色、香、形态和季相变化作为园林造景的主题。华子岗上有成片的松树和秋色叶树种,诗人尊重生物的原生态环境,保持了植物的复层群落系统,这样既可以节省经济开支又可以在秋季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北方的冬天万物萧条,但是诗人可以坐在窗前欣赏对面山岗上雪松的雄姿。斤竹片植于整个山岭,溪流环绕,独自构成一景,畅游其间,可以沿溪而作流觞曲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大片红色的芙蓉花开在寂寥无人的山坞里,蓬勃的生命力与周围寂静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人无限的思考。

第二,植物作为陪衬与其他造园题材结合构成景观。“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诗人沿着湖堤列植了一行柳树,垂柳拂水,风姿绰约,通过柳树将静的湖和动的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把酒而坐,欣赏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植物使周围的景观不再单调。

第三,利用植物配合地形分隔空间,增加层次和深度。“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位于竹林深处,与主体建筑文杏馆远远的隔离开来,“曲径通幽”,对于初游者来说别有一番情趣。

第四,利用植物的经济价值。漆园和椒园为特色园,既可以观赏又有经济价值。

第五,植物作为托物言志的载体,寄托造园者的理想。别业中的植物多为高雅之物:松树,由于耐寒、长青,人们赋予它傲岸本直、坚强不屈的品格。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竹子,清姿瘦节,风韵潇洒,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是文人极喜爱之物。另外,古人有重九佩戴茱萸以避邪的习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柳树表依恋……诗人钟情于松柏、翠竹、文杏、香茅、辛夷、芙蓉等植物,寄托了他孤高傲世、恬静淡薄的人格精神。

王维的山水诗蕴涵了返璞归真、山林野趣的自然之美,他有意识的将诗、画、园林结合起来,赋予了古典园林诗情画意的品行,对以后的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1]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2]李志红.王维辋川别业的园林意境[J].郑州大学学报,2006,(11).

[3]赵殿成.王友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罗晓.质疑禅意[J].今日南国:2008(6).

[6]沈德潜.唐诗别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7]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王维山水园林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一处山水一首诗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