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贺诗歌的色彩意义

2014-04-10关建妮

关键词:李贺意象色彩

关建妮

李贺,字长吉,河南福昌(今宜阳)昌谷人,中唐著名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在我国文学史上,李贺是一位才高命短、极富独创精神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6年,一生只活了短短26岁,但他遗留下来的二百四十多首诗歌,不仅是贞观、元和年间诗坛的一块丰碑,也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的瑰宝之一,他那独具特色的诗篇在人们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李贺诗中色彩意象概述

色彩是世界的本原,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全是色彩:金色的阳光,绿色的树叶,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粉色的笑脸等等。即使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感受无边的黑灰色。毋庸置疑,我们生活在色彩世界。法国印象派艺术大师莫奈曾经对青年画家们说过:“写生的时候,要忘记你眼前是什么东西,你看到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之间的关系。”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的诗人犹如画家,运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大唐世界:王孟清新自然水墨般的山水田园景致,高岑雄奇伟建油彩般的边塞风光,李白豪放飘逸写意般的天上人间,杜甫沉郁顿挫的工笔般人生百态等等。这其中最独特的画家非李贺莫属,他运用手中紧握的马良神笔,或水墨或油彩,或写意或工笔,或白描或泼墨,或鲜艳或灰暗,或高昂或低沉,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五彩世界。

在李贺诗歌中,最常见的是黄、红、白、绿、黑等显性色彩。除了显性色彩,李贺诗歌中还有很多隐性色彩。隐性色彩是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使用特定事物的名称例如某种玉石,某种羽禽,某种自然现象等来暗示一种特定的颜色,使语言表达更细致、贴切生动。例如指示红色的赤、血、朱;指示白色的雪、霜;指示绿色的碧、翠等,都是隐性色彩词。

笔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李长吉歌诗》中241首诗的主要色彩(包括显性色彩和隐性色彩)进行了量的统计,基本情况如下:

首先,李贺诗中不仅有大量的显性色彩,也有丰富的隐性色彩,隐性色彩超过其诗歌中色彩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白色在李贺诗中运用最频繁,他在诗中不仅运用了纯白色,还运用了大量指示白色的隐性色彩词,白色约占其色彩总量的三分之一。第三,白、绿、黄、红四色的使用数量居其色彩词总数的前四位,约占其色彩使用总量的85%,由此可见白、绿、黄、红四色是李贺诗歌色彩的基色,也是它诗歌的主色调。

二、李贺诗歌的色彩意义

色彩是刺激视觉最巧妙、最敏锐的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无声语言。在李贺的笔下,色彩是其传递自己情感和个性的符号,因此,诗人李贺所渲染出来的色彩是心中之色,这些色彩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和深层的意义。

1.李贺诗歌色彩的情感意义。在他的诗中,色彩不仅有其本身的固有的情感,还有浓郁的个人主观情感。李贺恃才自负而仕途不顺,命运坎坷,短短的一生在抑郁和悲愤中度过。由于怀才不遇的痛苦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使得他即使选用浓艳的色彩,也将个人的痛苦加入色彩之中,故意在黄红蓝绿等艳丽的色彩词前面或后面,加上凄惨或幽冷的字词,如“冷”、“寒”、“堕”、“愁”、“颓”、“暗”等,使他的诗歌笼罩在凄凉颓丧的气氛之中。如“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飞光染幽红”(《感讽六首》其一),“愁红独自垂”(《黄头郎》),“班子泣衰红”(《感讽六首》其五)。

2.李贺诗歌色彩的文学意义。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艺术对中国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扩大了中国诗歌的意象,营造了绚丽的诗歌意境,推动了唐代诗歌语言的发展,影响了后代诗人的创作。

第一,扩大了中国诗歌的意象。意象是中国独有的审美范畴,而李贺诗中的色彩意象又可以看做是他自己独有的审美范畴。这种独有的审美范畴,丰富和扩大了中国诗歌的意象。例如在他著名的诗作《雁门太守行》,整首诗就是用奇异的色彩意象组成的,“黑云”、“甲光”、“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变幻莫测的色彩意象,组成了一幅惨烈战争画面,令人目不暇接。

第二,营造了绚丽幽冷的诗歌意境。李贺常常通过浓艳瑰丽的色彩意象创造出凄清幽冷的意境,从而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激愤心绪。例如《将进酒》,诗中的酒杯是“琉璃钟”,美酒是“琥珀浓”、“珍珠红”,菜肴是“玉脂”,唇红齿白的舞女,红雨般的桃花……五彩斑斓,光怪陆离。诗人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角度极力渲染了五光十色的热闹场景,然而结尾一句“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出现了“坟上土”的惨淡形象。诗人用鲜亮的色彩反衬死亡的灰暗,以乐景衬哀情,有力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人生悲剧结局的深刻认识。

第三,扩大了唐代诗歌语言的表现范畴。李贺诗歌语言追求新、奇、险、怪,他诗歌的语言无一不是推陈出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这种不愿与他人一致的语言追求使得他的诗歌语言独树一帜,形成独特的风格特色,五彩斑斓,光怪陆离,扩大了唐代诗歌语言的表现范畴。

他诗中名句俯拾皆是,如“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雄鸡一叫天下白”(《致酒行》),“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王母桃花千遍红”(《浩歌》),“九山静绿泪花红”(《湘妃》)等等,这些诗句蕴含着诗人的心血,是他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的代表。

此外,李贺还以一个动词串接几个色彩意象,没有确定的宾语、主语,相互之间可以任意穿插,不分次序。如《堂堂》中的诗句:“红脱梅灰香。”一个“脱”字就将红梅、红香、梅灰、灰香等多个色彩意象串了起来,诗人就好像一位出色的画家一样,把各种艳丽的颜色摆在画布上,让颜色互相融洽,互相渗透。

除了上面的特点之外,李贺还特别善于造新词,扩充了当时的诗歌词汇。在他诗中,天不叫天,叫“圆仓”、“空绿”、“空白”;鬼火称为“冷翠烛”;月是“碧华”、“寒玉”、“玉轮”;太阳是“红镜”,砚石是“紫云”,繁星是“银沙”,这些新词色彩艳丽,不仅象征性强,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新鲜感。

第四,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艺术影响了后代诗人的创作。李贺首先影响的诗人是庄南杰和常楚老。他们以李贺为师,注重对李贺诗境的移植和诗句的套用和改装。庄南杰的《伤歌行》中“王母夭桃一度开,玉楼红粉千回变。”就套用李贺的名句“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常楚老《祖龙行》中的“黑云障天天欲裂”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类似。

受李贺影响最深的当属晚唐诗坛上的杰出人物李商隐。李商隐与李贺生活经历和个人气质相似,李商隐少年时代倾心于李贺,他受李贺的影响,在诗歌中也注重色彩的运用,诗歌色彩意象非常丰富,如“金舆、玉殿”(《曲江》),“碧海、青天”(《嫦娥》),“紫蝶、黄蜂”(《二月二日》),“青袍、白发”(《春日寄怀》),“碧鹦鹉、红蔷薇”(《日射》)等等,浓艳的色彩与李贺的诗歌一致。

除了前面的几个人外,还有南宋的刘克庄以浓艳之笔传写深婉之情,深得李贺风致。同时,李贺诗的奇思幻语、艳词丽藻与凄苦情怀,影响了宋代很多词人的创作。

3.李贺诗歌色彩的象征意义。色彩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是人们根据色彩的物理属性结合生产生活经验赋予其深层的社会属性,例如,红是火的颜色,象征着热情和光明,但红色同时又是血液的颜色,也象征着暴力和血腥;黄色是太阳的颜色,在中国,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象征着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高贵的地位;绿色是草木的颜色,象征着希望和新生;白色是雪花的颜色,象征着纯洁与神圣,但在中国,白色又与死亡和凄凉紧密相连;蓝色是海洋和天空的颜色,象征着澄明,同时蓝色又是一种冷色调,象征着忧郁;紫色是高贵与庄重的象征;黑色是夜的颜色,象征着罪恶和不祥。

在李贺的诗歌中,红、黄、白、绿、蓝、紫各色都有,李贺遵循前人的经验,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中“黑”的使用就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祥的预感;“桃花满陌千里红”(《送沈亚之歌》)中漫山遍野的红色,让人感受到如火的热情;“千山浓绿生云外“(《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之四月),浓绿色树木让人赏心悦目,显示了勃勃生机。

李贺除了遵循前人的经验来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外,还反前人之道而行之,将色彩常见的象征意义陌生化,从而达到了不同的审美效果。如红色最常见的象征意义是热情和光明,但在李贺在自己诗歌的红色前面加了修饰语,使红色不再是积极的象征意义,而具有了一种消极的凄凉意味,如“愁红”、“衰红”、“老红”、“幽红”、“冷红”、“坠红”、“堕红”等等。在这些词语里,红色的热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凄清。还有,绿色本具有勃勃生机,象征着希望。但在李贺的笔下,绿色多笼罩着一层忧伤的情感,如“寒绿”、“颓绿”、“空绿”、“凝绿“、“幽翠”,使人们固有经验中的绿色变得陌生化,绿色的象征意义被异化,彷佛这些绿色只属于李贺个人而已。

可以这样说,李贺诗中的色彩都浸染着诗人独特的意绪和情感,它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在李贺的诗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英年早逝的李贺像一颗璀璨的流星一样划过中唐的诗苑,他将生命中所有的欢乐与哀伤都化作了一缕缕五颜六色的丝线,为他的诗歌织成了一层绚丽动人的色彩外衣。可以引用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中的一句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李贺短短的生命燃烧着色彩,色彩也燃烧着李贺短短的生命。李贺的诗歌,是有生命的色彩燃成的瑰宝。”

[1]李贺.王琦等评注.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M].上海:中华书局,1959.

[2]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3]戴士和.画布上的创造[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4]伊顿.杜定宇译.色彩艺术:色彩的主观经验与客观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6]顾之京整理.顾随.诗文丛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7]杨其群.李贺研究论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

[8]陶文鹏.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J].文学评论,1997,(6).

[9]程江霞.李贺诗歌隐性色彩词研究[J].语言文学,2005,(5).

[10]周劼.试探李贺诗歌中的色彩变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6).

[11]宋光弟.五色炫耀,光夺耳目:谈李贺诗中的色彩[J].文史知识,1996,(3).

猜你喜欢

李贺意象色彩
抚远意象等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意象、形神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诗鬼李贺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