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王国维的境界说

2014-04-10韩武杰

关键词:造境创作方法王国维

韩武杰

王国维,我国近代学识渊博、著述繁富的一代大家。境界说是他思想的精华所在,王国维认为,“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所谓境界,原本是指疆界,我认为,境界是一种思维的广度与高度。文学作品如此,人生亦如此。

在一个皆为利往的浮躁社会,我们所缺乏的正是源自内心的一种境界,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更需要一种恒定的精神境界来缝补支离破碎、躁动不安的灵魂。下面就从王国维境界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隔”与“不隔”以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所必经的三种境界来展开论述以求寻得一种人生的精神归宿。

一、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概述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离不开作者对情景关系的把握,离不开作者对创作方法的运用,更离不开作者巧妙的语言表达。王国维就情与景的结合关系,区分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创作方法上提出了“造境”与“写境”;在艺术表达方面用“不隔”来作为标准。下面就王国维境界说的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王国维境界说的基本形态。王国维认为创作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是从审美观照来着眼分析的。王国维认为,作为审美意象,“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都是纯粹的无意志的认知活动。它们的区别表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即那种纯粹的无意志的认知是自然而然的出现还是经过物著我之色彩而出现的。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主客体的统一。在“无我之境”中,诗人的主观情感是隐藏于景物之中的,是通过对景物的客观描写来传达的,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淡泊的,这种物与我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的,这就是所谓“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有我之境”则不同,它强调“物皆著我之色彩”,这种境界是强烈鲜明的、是显豁外露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馀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相当于“有我之境”,“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相当于“无我之境”,二者可以以意胜,也可以以境胜,但二者绝对不能偏废,可见,这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了解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之后,在创作过程中有要具备怎样的创作方法呢?

2.王国维境界说的创作方法。在文学创作方法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这实际上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下面以清代诗人蒋春霖的《踏莎行——癸丑三月》来展开论述:“叠砌苔深,遮窗松密。无人小院纤尘隔。斜阳双燕欲归来,卷帘错放杨花入。蝶怨香迟,莺嫌语涩。老红吹尽春无力。东风一夜转平芜,可怜愁满江南北。”

这首词一开端构画了一幅由青苔、苍松、阶砌、窗牖与杳无人迹、纤尘不染的庭院组合而成幽居图,接着由斜阳、双燕、帘帷、杨花组合成一个静中见动的境界。下片“蝶怨香迟,莺嫌语涩”两句与上片末句的“杨花入”暗相承接,再加上“老红吹尽春无力”一句,写足了春光的即将逝去,表达了作者对春去的憾恨。这八句都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描写真实的客观现实,可以说是“写境”。其最后两句“东风一夜转平芜,可怜愁满江南北”,这是词人想象大地春去的情景。作者在此放开了词笔,驰骋想象,推出了一个风转平芜、愁满南北的阔大境界,可以说是“造境”。

王国维的“造境”与“写境”说已经认识到了两种不同创作方法的辩证关系,王国维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如《人间词话》的另一条:“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那么,什么是“造境”,什么是“写境”呢?所谓“造境”指主观虚构创造之境,是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所造之境。所谓“写境”指真实描写客观现实之境,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写之境。王国维还认为写实家与理想家是有机统一的,写实家在描写客观现实时,肯定不是毫无选择地照搬,他会受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来取舍来自生活的素材;而理想家在主观虚构创造之境时,他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束缚以及自身情感体验的限制,而与现实生活的规律相符合。因此,这两种创作方法虽有所侧重,但又有结合;即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提及现实生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第六十则论述了诗词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主张诗人作家既要接触、观察现实,又不能泥于现实,而要在更高的视点上来评价现实,这就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才能获得真情实感,占有客观材料;只有高于现实,才能超出“常人之境界”,对现实作审美的观照。好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不仅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

文学作品,有了基本形态,有了创作方法,那么,怎样才能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呢?

3.王国维境界说的艺术表达。在艺术表达方面,王国维提出了词的“隔”与“不隔”的问题,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莫气。”则隔矣。

再如《人间词话》的另外一条:“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认为,作品如果能够情景交融、物我为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是不隔,否则就是隔。不隔好,隔不好。

所谓“不隔”,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文学要富有韵味,余意无穷,王国维指出不懂得意境,就不能说文学,就不懂文学。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文学作品应当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应当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综上所述,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创作者能够用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把读者带入一个造境与写境和谐统一的无我之境,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二、文学即人学

文学是为人的一门学问,一部能够称之为好的文学作品,必定是一部与当时社会环境相适应、相吻合,可以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的作品。

1.作者。如果说作品是沟通读者与作者的桥梁,那么,作者就是其中的主体,一部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会有作者的影子出现,或是主人公,或是旁观者,或是对自己理想的寄托,抑或是对现实的不满,总之,作品是作者传达其情感的工具。

文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文学是万万不能的。文学是人们一种精神的支撑,从古至今,靠文学的力量支撑其人生的学者不计其数,同时,文学也可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状,比如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可见,文学源自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我们往往能够走出迷茫,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因此,文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其责任更是不可推卸,在这个为名忙、为利忙的浮躁社会,如何才能发挥好文学作品的导向作用?

王国维的境界说给了创作者一个明确的答案,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精神个体的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人的心灵密不可分。自然是心灵的认识客体,心灵的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客体内省的观照,创作者就是从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这两个方面把世界外物通过感性的媒介来展示给读者。那么,怎么展示?王国维也给了明确的答案,即不但要掌握创作的基本形态,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两忘,而且要掌握创作方法,争取达到造境与写境的和谐统一,另外,还必须通过“不隔”的语言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中间,最重要的还是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如何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对人们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创作者也应当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2.读者。创作者的创作需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读者的阅读同样也要懂得取舍,因为阅读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世界中需要我们去选择,选择正面积极的作品,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我们读不完所有的书,要想进步,必须学会选择。这同样也需要读者具有一种精神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的培养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中说:

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怕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所说的第一种境界,实际上是指一个人如果想在学术研究中有所突破,需要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一个人博览群书,汲收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从而找到自己突破的方向。第二种境界,是指要下工夫,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要坚持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第三种境界,是指在苦思冥想之后,灵感之光就会突然闪现,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顿悟,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转变,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

综上所述,创作者也好,读者也罢,离不开的是一种精神的境界,人,唯有以境界为最上,找到自己精神的归宿,才能生命无悔!

三、寻求精神归宿的哲理沉思

1.思维的转换。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二十六则提到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转换,王国维巧妙借用晏殊《蝶恋花》、柳永《蝶恋花》以及辛弃疾《青玉案》中的诗句,通过思维的转化,把这三种境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再如一个生活常识,如果要想知道一个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怎么办?用仪器测量,耗时又费力,如果可以取杯水倒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便可以马上得出数据。后者是把测量尺寸计算的问题,转化成一个用水来直接量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测量中的思维,即能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

思维因转换而别开生面,我们在想问题时,往往爱就事论事,就事论事,可解决一般性问题,但是一旦遇到难题,往往无从下手,而如果我们能把问题放在问题之外来观察,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好多时候我们就不会因为思维的单一而钻牛角尖了。

2.人以境界为最上。《人间词话》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大概说来,王国维说的“境界”,指的是真实而生动地传情写景、情景交融的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学作品要达到物我两忘、造境与写境的不隔之境才算最佳,因此,王国维的“境界”说,与其说是一种文学理论,倒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哲学;与其说是对文学原则的论述,倒不如说是对审美人生态度的提倡。在如今这样一个皆为利往的光怪陆离的社会,学会思维转换才能赢得美好的未来。树舍灿烂夏花,得华实秋果;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溪流舍弃自我,得以汇入江海。人以境界为最上,人生亦是如此,只有舍才能得,人生之境界,在于舍得。

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个贪财的人背一麻袋金子过河。遇恶浪船翻,船夫劝他丢弃金子,可他舍不得,却最终舍掉生命。身陷绝境,除自身外,一样也留不得。

陶渊明舍弃为“五斗米折腰”,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颜的英烈们舍弃生命,得到了与青山同在……“舍”与“得”可以说是一种交易,一种很公平的交易。怎样“舍”,又怎样“得”?值与不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价。墨子说,贫穷的时候显示出廉洁,富有的时候表示出仁义。再有钱的人,也是一日三餐,夜眠一床。不要奢望得到占有一切。特别是在物质方面,舍得意味着富有。不是一个人拥有很多才算富有,而是给与他人很多才算富有。人生需要舍得,舍得丰富人生。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有舍弃未必就有得到,然而,没有舍弃则必定难以得到。当内心已满之时,必须放下一些东西,抛却一些思绪,否则,只有让自己无奈,实质是崩溃。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人,以境界为最上。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学里,著名作家毕淑敏正在演讲。从她演讲一开始就不断有字条递上来。字条上提的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务必说实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的言不由衷的假话了。”她当众把字条念了出来,念完字条内容以后台下响起了掌声。她说:“你们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的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我想了无数个白天和晚上,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任的对你们说,我思索的答案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她接着又说:“我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这不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是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充斥在我们周围。很多说法,由于熟悉和重复,以让我们从熟视无睹滑到了厌烦,可是这不是问题的真谛。真谛是,别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他多么正确,如果他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他就永远是身外之物。例如,我们从小就被家长灌输过人生意义的答案。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谆谆告诫的老师和各种类型的教育,也都不断向我们批发人生意义的补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这种外在的框架当成自己内在的标杆,并为之下定了奋斗终生的决心?”

人生需要我们为之确立一个意义。生活若缺少了意义,就缺少乐趣,我们就会变得浑浑噩噩,就会感到空虚和麻木。给人生一个鲜明的意义。这个意义,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不会为之感到后悔;这个意义,能赶走生命的颓废和空虚,带来愉快和欣喜;这个意义,能永远璀璨、不会变质,能为之舍弃很多其他东西。

一般来说,这个意义若要无悔,必定与感情无关、与金钱无关,重视增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学识,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水平,充分欣赏生活之美,获得美的享受。而要想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获得生活之美,我们必须给自己的生活一个鲜明的意义,同时这个人生的意义,必须包含一些精神上的寄托,达到一种精神的境界,如此,才能感到生命无悔!

[1]王国维撰.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胡卫红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吴熊和等.十大词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向峰.文艺美学词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1987.

[6]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浩.唐诗的美学阐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8]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造境创作方法王国维
观物造境——李昂界画世界的生态隐喻
造境、起伏、强化——妙用技巧增强故事感染力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论沈从文小说的造境艺术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关于标志设计创作方法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