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高校诚信缺失现状及心理

2014-04-10苏锐杨克

关键词:诚信现象学术

苏锐 杨克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诚信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从诚信心理的角度看,“诚信是一个多因素组合的动态系统,包括人们诚实守信的道德言行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等”。而高校作为一个知识层次较高、认知能力较强的群体,在面对就业、利益分配、社会物质化的趋势,诚信道德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诚信缺失现状

2013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是国内首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部门规章。对购买、出售、代写、剽窃、伪造等作假行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做出了详细规定,对作假人员和参与作假人员处理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严厉到属于在读学生作假的,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可以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指导教师、相关院系及相关责任人未尽到相应职责的,也可能被追责。该办法只是对学术领域的一部分进行了规定,而实际上高校失信事件,除了我们经常关注的名人群体和学术领域外,在普通人群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出现的失信现象也不容忽视。

1.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的失信。近年来,管理部门在熟人托付、吃喝礼金等面前丧失规则,千方百计为熟人“开绿灯”。高校招生乱收费、招生简章夸大其词、大学生“被就业”、各类评估上的弄虚作假、后勤采购中的“黑心棉”等管理失信现象时有发生,高校管理层的失信,直接动摇了高校在社会中的威望和地位。另外,高校教育规章制度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更新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在教育管理上,很多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但没能及时修订与完善;甚至常常出现执行规章制度上的偏差,领导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不同学生间同样的制度按不同的标准执行,工作随意性较大,这造成在管理运行上的不诚信和不公平。”比如,在素质教育为教学主旨的当下,很多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仍然停留在唯分数论的层面上,这是对学生教育的不诚信。这些非正常行为都严重影响了正常秩序,破坏了人与人之间公平竞争,更是造成了社会对高校的信任危机。

2.从学生主体的表现上看,失信现象主要表现为诚信意识淡薄和诚信行为缺失。通过对高校学生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的学生对社会上出现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高校不诚信问题的态度是坚决抵制的,38.1%的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也有11.5%的学生认为情有可原,由此看出仍有少数学生对高校不诚信现象持侥幸心理。

一是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当前,部分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下降、诚信意识淡薄,除了和学校教育缺失、制度规范失信等影响以外,自身诚信失范才是根本原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集两代六口人的宠爱于一身,成长的环境格外优越,进而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诚信现象的影响,造成这些大学生在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忽略甚至做出有悖于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原则的事情。“在一项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中,有55.1%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不能伤害别人,甚至有13.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可见社会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部分大学生诚信行为缺失。大学生作弊已经成为当下最为关注、让高校最为头疼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前临阵抱佛脚,考试中心里没底,总想弄些小抄来取得好成绩;更有甚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隐形耳机、作弊用的手表、各种抄袭的工具层出不穷,让监考老师防不胜防。为此,各个学校都出台了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当然,考试作弊只是大学生不诚信的一个方面,在考试找枪手、作业抄袭、论文代写代发、伪造证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网络欺骗等方面高校大学生也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3.从高校任课教师的表现来看,主要表现为学术研究弄虚作假和学生培养责任失信。目前高校教师不参与科研随意挂名、论文抄袭代写代改代发、、科研经费使用不诚信(比如虚开发票、开假发票行为)、报课题评职称拿奖励过程中托关系找门路打招呼请消费送礼金等“潜规则”现象比比皆是。科学研究是一项非常严谨的脑力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它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但是,部分教师为了评职称拿奖励不顾道德规范,随意在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这样的科研成果怎么能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怎么能尽到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成果推向市场、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必然会对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教书育人是教师起码的责任,但是当今社会很多教师到处兼职挣钱而不用心教育学生,甚至推诿上课时间出去兼职赚钱,这样的老师如何担当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的重任?有的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培养,甚至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事业、党的领导说三道四,从根本上忽视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本身就是对教师责任的失信。

“认同但不关注,了解但不理解,拥护但不维护,践行但不宣传”的种种失信行为表明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漠视,甚至是轻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和落实的缺失,必将反过来侵蚀高校诚信教育建设的基石。

二、高校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的诚信状况并不乐观,诚信缺失现象已经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至于高校诚信缺失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和制度体制的不完善,也有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由于社会原因和制度机制的不完善导致高校出现了不诚信现象已有很多人论述过,因此,我们着重从失信人的失信心理方面加以探讨。

1.故意不诚信。指当事人为了造成有利局面,明知某行动会产生不诚信的结果,但仍然执意去做的心理。这种失信心理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具体方面:

一是因名誉、利益导致的不诚信。当前,国内部分科研实力一般的高校纷纷走研究性大学之路,为了鼓励学术研究,通过对教师进行物质奖励、破格晋升等办法来提升学校科研实力。但是这样的“鼓励”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很多教师为了获取更多的奖励、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上“提速”,就大量的在指定刊物上发表论文。“发表论文多,就代表学术大,自然得到的奖励多,职称晋升快,提拔重用的机会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教师不惜铤而走险,弄虚作假现象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井冈山大学某些教师学术不端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取这种高额的回报而失信的例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上一些人通过多种手段先富了起来,导致贫富差距逐步拉大。贫富差距的拉大,在市场经济下特别容易滋生拜金主义的思潮,当然作为圣洁土地的高校也没有抵御住“拜金主义”思潮的波及。众所周知,相对一些高薪职位,高校中的年轻教师、行政管理群体中的底层人员收入偏低,他们必然会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做出一些有悖诚信的举动;大部分大学生涉世不深,不知钱财来之不易,校园外到处充盈着物质的浑水,难免会冲击部分学生的道德防线。面对各种诱惑,高校教职工、大学生很可能屈从于这种冲击,放弃自己的底线和诚信,铤而走险。

第二,滥用手中权力、隐蔽关系导致的不诚信。多指管理服务人员等不加节制的使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亲信、友人或对自己施利的个体牟利而滥用权力造成的不诚信现象。在高校内部,管理人员为了个人“面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为相关工作人员或者通过权力交换的方式“互相照应”,这些在高校已经司空见惯。另外,部分公职人员为了自己的亲信、友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底线,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们在学校谋得一个职位、一份名利而“煞费苦心”。据某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不仅在高层管理人员当中,就连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中也相当普遍,可见,高校内部不诚信的现象是多么严重。我国高校存在严重的“官本位“思想,行政权力往往超越甚至远远大于学术权力。并且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行政化。高校过于行政化,使得高校管理层,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与国家行政管理人员拥有同样大的权力,让他们的权力超越了在学校“呼风唤雨”的界限,这样高层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信在高校外谋取利益,进一步污浊了本已不堪重负的诚信环境。

二是被动不诚信。由外力推动而酿成的不诚信行为称为“被动不诚信”。其主要体现为无原则服从不诚信,这类失信现象主要表现在高校管理、后勤服务层面,多是由上级指示下属去完成某项工作,而下属明知按照指示完成会违反诚信的要求而仍然执行命令的行为。实际上,失信主体本心并不愿意如此行事。既使做了,他们也倍感无奈和委屈。当然,在学生当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由于他们生活阅历不足,面对复杂的现象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常常在利益、压力面前不知不觉的放弃了自己的原则。比如教师指示学生从事替考、为老师判卷等,学生因畏惧教师的权威而无原则服从导致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3.被迫不诚信。将受各方面能力的约束而导致不诚信行为发生的心理称为“被迫不诚信”。主要体现为时间被迫不诚信和能力被迫不诚信两个方面。

一是时间被迫不诚信,主要是由于时间不足而导致失信的类型。这类失信主体热爱自己的专业研究,有较高的学术能力,但是由于科研时间所限或者由于担任领导管理职务等原因,如果认真踏实地按照规范工作,很难按时完成科研工作量,因此不得不采取抄袭造假等手段完成科研工作;对于学生来讲,多体现在期末或者大型考试的被迫抄袭上面或者由于家境原因必须挣钱“养家糊口”而被迫抄袭造假上面。前一类学生由于前期在时间上投入不足,但是又想通过本次考试,就不得不采取抄袭同学试卷或者购买答案而造成的失信行为。后一类学生由于挣钱等占用学术研究、复习的时间造成这类学生的失信行为。总之,以上两类学术不端的模式被称为“双肩挑”式失信模式。

二是能力被迫不诚信,就是由于没有学术能力但是又必须进行科学研究而导致的学术造假的行为,这一类型的行为主体主要是缺乏学术能力。他们为了晋升、评职称、毕业而必须拿出科研成果但是又没有科研能力,自然就不得不拼凑造假来应付;对于学生群体来讲,在学术上多表现为“学术混混”,这一类学生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混个毕业证。他们最关心的是完成自己的学业,为了完成学业他们不得不靠学术不端来应付了事。

4.过失不诚信。“过失不诚信”多指因疏忽而犯下错误,但又为了避免错误被发现采取的有违诚信的行为。这种类型的不诚信在高校管理服务和教学当中体现最为明显,学生干部也存在这类现象。管理服务过程当中,公职人员由于工作疏忽或者没有按照规定去执行任务而酿成错误,但是又为了不让错误对自己造成不良的结果而采取的转移过失或者掩盖过失的行为。

任何不诚信行为的根源都是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处世之道。毛泽东同志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他反复告诫:“我们要老老实实的办事”;要“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因此诚信高校建设不惜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就高校而言,在后勤服务、教学科研管理、学术著作创作、德育教育、成果奖励评价项目申请评审、职称评审等整个过程中都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凡事只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说、实事求是地做、实事求是地评,就不可能存在不诚信的现象。

高校诚信教育是一项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又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结合时代要求常抓不懈、讲究常效化和实效化的任务。只有深入分析失信人的心理原因,才有可能在实际中有针对性的开展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戒。如何去发现身边隐藏着的失信行为的需求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单单靠知情人举报,知情不举怎么办?知情人为什么要去举报?知情人如何获得并有效保护证据?如何保护举报人?如何吸引知情人举报?如何及时公开有效地处理相关当事人等都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之,只有高校师生讲诚信,高等教育才会公正,高校校园才会文明、和谐、美丽;只有公民讲诚信,社会才会公正,国家才会文明、和谐、美丽。要以“事事时时讲诚信”为目标,以“实事求是”为要求,在高校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实现“校园诚信人人有责、诚信校园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真正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苏小匀.论当代大学生诚信体系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田建和.高校诚信缺失的成因极其解决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

[4]姜晶花.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J].理论月刊,2002,(11).

[5]大学教师学术造假事件调查:道德缺失?机制缺陷?[EB/OL].http://www.chinajilin.com.cn/content/2010-01/08/content_1809576.htm.

[6]陈邓海.我国高校管理行政化弊端及其改革路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4).

[7]哈达.诚信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理论构建,2008,(4).

猜你喜欢

诚信现象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