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威廉·福克纳的写作风格

2014-04-10胡晓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艾米丽福克纳玫瑰

胡晓琳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

瑞典科学院院士葛斯达夫·赫尔斯多莱姆在授予福克纳诺贝尔奖的颁奖辞中说:“他的小说,很少有两部是相互类似的”,由于福克纳的不断创新,他的小说具有“永不雷同的形式”[1];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发表于1930年4月的《论坛》杂志,讲述的是美国南方末代贵族小姐艾米丽悲惨爱情故事。同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在其演说中提到了福克纳,称他“把南方从多愁善感的女人的眼泪中解放了出来”[2],由此可见该小说在当时的轰动效应。笔者从福克纳在该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模式、象征隐喻、长短句以及他在文中体现的与众不同的“南方情结”来探讨福克纳的写作风格。

一、打破常规的叙事模式

肖明翰说,在阅读福克纳时,最引人注意的可能是他的小说几乎没有传统的直线型情节发展,他很少按照时间顺序和通常意义的逻辑关系来组织和安排他的故事情节。

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艾米丽小姐的去世(目前)讲起,大家怀着不同的动机去参加她的葬礼,总结艾米丽生前是镇上的传统,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从而引出了最近的过去发生的纳税事件——新一代的镇上官员不认可1894年老镇长赦免艾米丽的税收,他们一再催她纳税,甚至上门讨税,结果却被艾米丽“连人带马”地赶走了。接下来,故事讲到另两个事件——30年前艾米丽同样取得胜利的“气味”事件(时间是她的父亲去世两年后,及她被情人抛弃之后)和32年前她父亲的去世。到此处为止,作者采用的是好几个倒叙的手法,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往过去叙述。

小说的后半部分,则从艾米丽父亲去世后开始讲述,艾米丽病倒,病好后的恋情,买毒药事件,买毒药的同时艾米丽的两位堂姐妹来访,旨在阻止艾米丽继续“堕落”。结果堂姐妹失败,艾米丽准备结婚用品,堂姐妹离开,一位邻居看到艾米丽的情人赫默回来到艾米丽的家中。随后赫默消失,艾米丽也不怎么出门了,直到她40岁左右有七八年的时间开设瓷器彩绘课。之后,她的前门就永远关上了,直到七十四岁去世。办完艾米丽的葬礼,人们最后发现了她谋杀的赫默的骨骸,整个故事嘎然而止。

很多读者在初读该篇小说时,会有时序混乱、片段与片段交错的感触。但通过笔者以上简单的复述,我们可以看出该小说的叙事顺序并非无章可循,而是大体上从眼前回到过去,再从过去讲到眼前,即呈现出中文的“回”字结构[3]。并且交错的片段之间都是有密切联系的,如篇头的葬礼与随后的纳税事件,就是叙述者总结艾米丽是镇上义务的象征而联系起来的。这种意识流的运用手法在文中随处可见:税收事件中艾米丽把新一代的镇上官员打败,从此联想到30年前艾米丽同样战胜他们的父辈的“气味”事件等等。文中的各个情景和片段都通过作者巧妙的安排,精心铺设,使得读者看到最后结局时,在惊讶悚然之余,却又感到顺理成章,自然可信。

二、耐人寻味的象征意义

福克纳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不但使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而且其中有些象征体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

福克纳在小说标题中用了玫瑰这个象征体,而文章通篇却没有提到玫瑰,只在篇尾描述那件尘封40年的艾米丽的婚房时提到褪色了的“玫瑰色”窗帘和“玫瑰色”灯罩。故事中的艾米丽小姐,由于她父亲的高傲和家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赶走了所有对她有爱慕之情的男子,导致她到了30岁仍然独守闺房。父亲去世后,她爱上了来镇上修路的北方佬赫默。然而由于世俗的压力,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对艾米丽的影响,以及赫默本身喜欢和男人打交道无意结婚等各方面的原因,她的爱情之花早早凋谢,直至她的死亡。文章讲述了艾米丽的一生,却从头到尾没有提到玫瑰,这就蕴含了两层寓意:女人如花,艾米丽就是一朵还未绽放却早早凋零的玫瑰花;艾米丽的一生是缺乏爱情的一生,讲述故事的人对她的悲剧人生感到同情和惋惜,从而献给她一朵代表爱情的玫瑰之花。

福克纳在小说中塑造的艾米丽的形象是病态、畸形和怪诞的,她深受父亲的影响,对南方旧传统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表现为固执、不接受现实并拼命扼守旧秩序和旧传统。艾米丽不能接受她父亲的死,她脸上没有一丝哀愁,衣着也和平日一样,坚称父亲并未死去。当新一代的镇上官员到她家里要求她交税时,她固执地恪守上一代镇长所允的特权拒不交税。当情人赫默要离她而去时,她用极端的手段将其毒死,和赫默的尸体共度一生。艾米丽的这种病态、畸形和怪诞的形象,实际上就象征了已经渐渐逝去的旧南方——南方的传统,南方的衰败和腐朽。文中对艾米丽的态度是既带有敬重又包含批评和讽刺 (前两章的叙述和描述中主要是敬重、批评和讽刺),但到了后三章,作者用到“可怜的艾米丽”等词汇,并一改前面的滑稽可笑的口吻,采用了很多无感情色彩的中性词汇,流露出作者以及“镇上的人们”对艾米丽的同情和怜悯。作者或“镇上的人们”对艾米的态度实际上也象征着他(们)对已逝去的旧南方的态度。

三、巧妙运用的长短句

据统计,该小说总字数3725,总句数为180,可见文中平均句长约为21字;其中9字以下的句子有43句,10-19字的有59句,20-29句的有40句,30词以上的有38句[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这篇短篇小说平均句子较长,另一方面,文中的长句和短句的数量比较平均,另外该数据也体现了句子结构的多样性。

赫尔斯多莱姆在对福克纳的颁奖辞中曾说道:“在英美文学中,几乎没有一个能像福克纳一样,把句子写得好像大西洋的巨浪那样无垠无涯。”[1]福克纳十分擅长使用长句,他解释说他“奢望在一个句子中放进一切——不仅现在,而且它所依赖的、那在不断地、一秒一秒地赶上现在的整个过去”[5]112。这种富含信息量并表达大量复杂思想内容的长句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开篇第一段就是一个长达56个词的句子,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它交代了该小说中会出现的大多数人物——艾米丽小姐(主角),全镇的人们(该故事的讲述者或者说是故事线索的提供者),和那个黑人仆人(贯穿全文的人物);它交代了现在的状态——当艾米丽小姐去世了,全镇的人都参加了她的葬礼;它也引起了读者往下读的兴趣:为什么全镇的人都去参加艾米丽小姐的葬礼?为什么她是一座倒掉的纪念碑?为什么她的房子至少十年无人进入——除了她的黑人仆人之外?

除了长句的运用,该小说中的短句也非常有特色,尤其是在描绘艾米丽小姐的语言时。文章中描写艾米丽小姐的语言仅有两处:一处为艾米丽小姐在接待上门要求她缴税的镇上新一代官员们的时候,另一处是艾米丽到药店买砒霜的时候。

从两段引文可见,福克纳在描写艾米丽的语言时,句子简短,句数有限,并且在有限的句子中内容重复,肯定句占主宰地位。从这些语言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艾米丽的傲慢专横和独断跋扈。在上下文当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艾米丽频繁地打断对方的话,在第一个事件的末尾,艾米丽不理会镇上官员的抗议,直接让她的仆人把他们请走;而第二个事件中,艾米丽直接用沉默就把药剂师“打败”了。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艾米丽的不可侵犯的高傲姿态。同时,这种重复,这种沉默,实际上也体现了艾米丽精神的空虚和内心的无助。

四、矛盾复杂的南方情节

福克纳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坚信自己熟悉的家乡和人民是他进行文学创作发挥想象力的最可靠的源泉。他描写了南方传统社会的解体,但在字里行间,他又时时流露出对家乡南方的无限同情和深深的无奈。[6]这种对南方社会和人民的矛盾情节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从小说的思想主题来看,小说不仅涵括了通常的南方小说中所包含的父权主义、女性主义和种族歧视,而且还具有一般南方小说所不具有的恋父情节、逃避现实等矛盾思想。前者在文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艾米丽的父亲对她的影响体现在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父亲生前是如此,死后仍然是这样——她沿袭了父亲的孤傲、独断。作为一名女性,艾米丽承受了来自男权社会的种种压迫,最终在离群索居中度过了孤独凄惨的一生。文中的黑奴托比是南方黑人奴隶制下的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他的始终沉默,他的一味顺从体现了黑人奴隶地位的卑微。这是作者对南方社会的批判。

艾米丽存在着深刻的恋父情节,在父亲去世后,她不允许别人处理父亲的遗体。她对父亲尸首的固执依恋暴露了她对父亲热烈的爱。在父亲去世后,艾米丽立刻找到了一个父亲的替代品即北方佬赫默。而赫默却无意与她结婚,这让她想到一种独占“爱人”的方法:拥有爱人的尸体——她这种残忍怪诞的做法正是她继承父亲的专断独裁而来。同时,艾米丽久居深闺,避免与外界接触,她的房子除了老黑奴之外至少有十年没有人进去看过。老黑奴也同样,除了默默地做事,与外界也没有任何的交流,在女主人去世后,他把镇上的人们引进屋内后,便穿过屋子,走出后门,从此就不见踪影了。他们都选择用“逃避现实”的做法来面对时代的日新月异,来应对世俗的争议,来掩盖自己的脆弱无助。从这两点看,作者又抒发了他对南方传统和历史的哀叹和怜惜。

这种既爱又恨的南方情节是福克纳在经历南方急剧的社会变化并记录发生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怪诞现象的时候的心境流露。其中作家对自己家乡的传统的爱和南方衰败的恨已经变得微不足道,而对整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记载成了他的小说的真正主题[7]。

福克纳用短短三千多单词书写了这样一篇不朽的名作。它独特的回形叙事模式,耐人寻味的象征,巧妙的长短句运用,以及作者流露的矛盾的南方情节,都让人清晰而深刻地感受到福克纳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正是这短短三千多词的短篇小说,体现了福克纳的写作手法的别具匠心,他用简短的故事描述了丰富的内容情节、塑造了丰满的人物性格,并造就了深刻的作品含义。

[1]陈映真.《颁奖辞》.《诺贝尔文学奖全集》(二十八)[C].上海:远东出版社事业公司,1981.

[2]李文俊.福克纳评传[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王敏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特征[J].外国语,2002(2):66.

[4]郭明.从文体风格看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知识经济,2008(9):162.

[5]Ma1co1m Cow1ey.The Fau1knerCow1ey Fi1e [M].New York:The Viking Press,1966.

[6]黄招琴.福克纳文学作品中的南方意识[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62.

[7]黄梅.怪诞——美国现代南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A].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2.247.

猜你喜欢

艾米丽福克纳玫瑰
没跪 玫瑰
玫瑰飘香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刺玫瑰
刺玫瑰
没见到他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福克纳非线性艺术叙事范式及其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