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2014-04-10马家峰黄旺生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老子教育者

马家峰,黄旺生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老子》又称《道德经》,该书仅有五千字,却博大精深,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尤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对统治者提出的政治主张,应用到现代社会,可以作为一种教育管理方法和教育理念,给高校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一、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内涵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无为”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和核心,是老子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全书共有十二处提到“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子向统治者提出的政治主张,是其管理思想的集中表现。首先,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核心,“有”是发展,“无”比“有”更加根本。“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违”,即不违背客观事物的规律,顺应自然,不妄为[1]。其次,老子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统治者要以清静无为、无欲无争规正自身,人民就自然回归淳朴,社会就自然趋于安定,国家也就能够国富民强。如果统治者事必躬亲,政治措施繁多严苛,就不能治理天下。此处“无为”“无事”指出在处世中要顺应客观规律,主动乐观、有策略地去驾驭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并制定合理的方针策略解决各类问题,而不是听天由命,任人摆布。再次,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受大地的承载之恩,所以其行为应该效法大地,而大地又受天的覆盖,因此大地应时刻效法天的法则而运行,而道又是天的皈依,所以天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本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万物要遵循自然规律去运作,不要以人的主观意志加以干预[2]。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随意地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以“无为”达到“有为”。

二、老子“无为而治”的教育之道

老子“无为”之道也是教育管理之道,是一种管理艺术和方法。老子认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强调做人做事不能随心所欲,也不可以单靠以下指令的方式去教导或训诲别人;不推辞做自己认为需要做的事;完成某件事情,不会去比较谁的功劳大,也不会居功自傲。将“无为而治”“不言之教”运用于教育领域,强调教育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无形感化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陶冶道德情操,把学生培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3]。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随着社会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日益增多。目前社会上衍生出了一系列道德危机现象,诸如毒奶粉、地沟油、见死不救、老人倒地不敢扶、公交车上不让座等道德缺失行为。这些行为侵蚀和破坏了社会稳定,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社会发展亟需德才兼备的人才。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教育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在社会上长远立足。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贯彻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遵循学生的自然发展规律去教导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要过分依赖规章制度约束学生或以填鸭式教育方式教导学生。第二,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双方应相互尊重、信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第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赢得学生的认同与模仿,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总而言之,老子“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指导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无为”的方针,以“无为”的态度开展教育工作,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实行“无言”的教化[4],实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境界。

三、老子“无为而治”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高校德育教学,教育者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反感,德育工作收效不大。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高校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就是说,高校教育者并非真的“无为”,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淡化自己的意志,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为心,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与人为善,以诚待人[5]。具体体现在,一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管理,进一步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有效的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促进学生德育健康发展。二要创新高校德育工作方法,把“灌输型”教学方式转变为“疏导型”,寓教于乐,增强德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三要加强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积极挖掘和宣扬校园内的道德模范典型,发挥他们的正能量作用,为陶冶学生情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四要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整合各类优质德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德育网络平台,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此处“无为”的管理思想,启示高校教育者要清静无为,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具体而言: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二要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大学生群体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情感体验,要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尊重,懂得自尊自爱,在学习生活中要遵循规律,自我约束,不要肆意妄为。三要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融入到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主动承担责任,提高服务意识。四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德育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检验提升理论,鼓励大学生利用社会活动场所或围绕某个道德主题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三)教育者“行不言之教”,潜移默化教导学生

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要求教育者要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身作则,隐蔽教育意图,摒弃枯燥乏味的说教,使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6]。首先,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师表形象,才能赢得学生的认同,产生共鸣,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身教”要胜于“言教”,即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其次,教育者要存有宽容之心,尊重学生。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教育者应有的品质。当学生做错事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教育,要倾听他们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困境,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再次,教育者要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说教模式,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熏陶、启迪,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心灵,使思想道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

(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启示教育者不要固守传统的“师者为尊”思想,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信任、合作,实现平等对话[7]。首先,教育者要转变教师角色,不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出现,让学生敬而远之;而是要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以向导或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师生间平等相处,少一份拘谨,多一份快乐。其次,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师生间通过互换角色,平等地交流,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更容易达到教育的目的。再次,教育者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采取问题启发式教学,将德育目的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了德育思想,达到无为而无不治。

老子教育思想充满智慧,其中“无为而治”思想在高校开展德育工作中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教育手段。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无不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自化”等思想都可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方法。为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领悟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自己,不放任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于无形中,达到“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 周广宇.《道德经》品读[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21-23.

[2] 杨鸿儒.无为自化——重读老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7-102.

[3] 罗尚贤.老子章段今解[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48-50.

[4] 梅瑞芳.浅析老子“无为”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4):117.

[5] 施红斌.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32-34.

[6] 陈 芳,钟玉海.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3):21-24.

[7] 李建新.《老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4(3):47-49.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老子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智者老子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