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与挑战
——以农林高校为例

2014-04-10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 明

(中国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十年走过的历程

2004年可以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元年,2014年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成立30年,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16号文件出台10年。1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堪忧”到“可喜”,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四个基本确定”来大致形容和描述。所谓“三个前所未有”,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辛勤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出成绩;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思想文化形势也为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四个基本确定”,就是课程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体制基本定型,依托学科基本成型,学科队伍基本稳定。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分析问题,还要增强信心,推进创新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可以借用一句说法: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我们还有很多要做。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成功经验

考察1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但作为最具有意识形态性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目前的成就,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强力推动。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2004年,我国思想理论界的一项标志性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设立。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新的时代条件,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生命工程。”[1]

第二,课程体系完善。2005年初,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做好《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实施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被称为“05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形成。2006年秋季学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开始,全面进行新方案实施。到2012年,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精心撰写和多次修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全部修订完成。其中包括: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第三,队伍建设加强。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出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原则意见。中央、教育部和省市三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培训有计划展开,使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做到全员全覆盖。2013年6月,教育部紧紧围绕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更加具有制度化和实效性。

第四,独立机构设立。2008年后,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要求,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该机构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承担着“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的职责。

第五,政策制度保障。据统计,在这10年中,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央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有16个之多,从而有力保证了政策实施,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强力推动

新的形势下,高校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及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精彩一课”“精品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极大的努力,形成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三)学科基础建设与学科依托支撑的互动

这一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基础性、依托性,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支撑和提升。“两个建设”互相促进,互动协同,共同发展。

(四)教学改革的合力推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本质上说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现着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有实效,根本在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在总结经验、检视成就、增强自信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课程教育教学本身、媒体舆论环境、社会现实条件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也可以从农林高校的发展进程中进行比较分析。

(一)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呈现热闹的景象,但总体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上课、教师主讲的状况没有改变,也在短时间无法改变。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探索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必须研究具有新的特点的面向未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途径和新方法。

第一,传统的“独语”。理论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也是有效的基本方法,应该坚持并探索有效改进的方法。但应该认识到,这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过多地重视教师的“教”,而一定程度忽略了学生的“学”,以至于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教学就等同于教师“授课”,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坐着听;这种“独白”式的课程方式在多媒体时代已很难得到同学的喝彩与共鸣。

第二,喧闹的“舞蹈”。相当多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做文章,特别是教学方法改革,过分注重形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容和目的,出现了被评价为自娱自乐、自说自话,但无人喝彩的问题。

第三,失落的“对话”。教学是师生间思想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出现了割裂甚至断裂现象,理论对话失落,思想交流阻滞。

第四,简单的“叫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但现实中为了说明课程实效,我们常常简单地以学生对课程的打分来表征评教结果,这样简单化的处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也诱致了很多问题。怀特海说,对那些意义深远的问题,我们一定不能指望有简单的答案[3]。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效果也应该这样看。

第五,“慕课”取向。“慕课”[4]取向作为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借鉴和研究“慕课”以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原则,注重课程教学规律和具体条件,警惕商业炒作和跟风偏向,防止不加研究一哄而起。

在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关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和课程改革的成绩,而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作为这一改革的承担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看到问题的同时,要明确,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明的组织纪律”,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则、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5]

(二)媒体舆论环境的影响

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利用数字鸿沟和信息高地进行的无硝烟战争以及文化渗透战略,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严重的困难。从全球化的大背景而言,正如一位叫五木宽之的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所预言的那样:“苏美冷战结束后,将出现未曾有过的反动的季节。”[6]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讲,更是如此。

第一,非主流价值导向。非主流、无中心、另类个性、浅阅读、八卦花边、娱乐主义成为媒体环境的主基调和关键词,价值虚无主义的阴魂四处游荡。

第二,选择性偏好。新奇、刺激、怪诞,搞笑、搞怪甚至恶搞。中学生“撕书减压”“国旗下的求爱”“校长吻猪”“大学生当众向女老师求婚”,等等充斥版面,堂皇招摇,俨然是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全部。

第三,渲染刻板化印象。在经历了文革痛苦时代,人们在拨乱反正时塑造了“马列主义老太太”的形象,而后“马列主义老太太”就成了满口马列主义,满脑子个人主义的一类人的代称。这个意象被固着附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传播者身上并加以渲染。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不讲真话,不符合学生实际,只讲大道理的枯燥、乏味、没意思的“教师难上,学生难受”“无奈、无趣、无用”的“两难三无”课程,给人们留下“学生非常不喜欢,也没有学习需求”的刻板化印象。而以此为依据,一些“取消论”“消减论”等大行其道,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三)社会现实的挑战

当前,社会上腐败高发、两极分化和价值多样的社会现实,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严峻挑战。

正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的发展阶段,仍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淡化课程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整体性和教育性的问题”[7]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出现功利化、娱乐化、碎片化和屌丝化的倾向;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仍然是需要下大功夫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总体上、宏观上是“国家工程”,这决定了它极端重要无可替代的教育学地位。但是,这一课程体系却在特定现实社会条件下,在具体的高校小环境中展开实施,不同高校间地位差异性很大,难以实现教学论中极端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面临新的困境。

(一)队伍建设

有人曾形容2009年前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设置时有人选择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专业,而离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胜利大逃亡”,在新的条件下这种状况已根本得到改变,但队伍建设中又出现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学科“分流”造成人员分化,有的学校二级学科点力量薄弱,一人一点问题突出。第二,新的队伍“断层”出现,新老交替问题明显,进人受到诸多限制。第三,新的力量“涣散”严重,因为经费、体制等方面问题制约,教学团队建设没有长足发展。

(二)学科建设困境的主观因素

学科建设是基础和核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是如此。学科建设的困境主要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第一,学科归属感、自信心和认同度不高。第二,学科建设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不强。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两个建设”的协同较差。

(三)学科建设的制约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但在农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受到基本建设基础薄弱欠账多、强势学科挤压生存空间小、功能定位不准生长潜力差等比较性发展问题。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全国2所985农林高校,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横向比较,农林高校强势学科限制情况严重。第二,8所211农林高校,在全国116所211高校中横向比较,学科发展的相对性失衡情况突出。第三,24所学科点农林高校,在全国322所学科点高校中横向比较,学科建设的总体性落后情况明显。

(四)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决定课程的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农林高校长期以来重视课程教学而忽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较差。10年来,农林高校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教学与三农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比较显著成绩,但从总体而言,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基于学科建设之上的课程建设比较落后。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景出路

习近平同志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也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方向,就是要以取得实效为目标。要按照这一原则和要求,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首先,国家严格的督察。切实保证党和国家相关正在规定和政策的真正落实,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搞成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第二,专家科学的督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是科学。课程评价、教学质量等需要专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督导,防止出现导向性问题。第三,继续推进课程全面改革。第四,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

只有加强学科建设促进课程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马克思在《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中有一段精彩的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8]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发展也应秉持这样的观念。当前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总结改革经验,因地制宜探索适应性教学方式,在提高课程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从国家教育的宏观层面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但在具体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又具有特殊性。2008年教育部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切实提高教学水平的三大任务[9],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仍然需要下大力气继续完成并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加以完善推广。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探索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使用生动鲜活的事例,采用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把科学理论讲清楚、说明白”,构建和谐课程和有效课堂。针对具体高校,要特别重视研究和探索因地制宜的适应性教学方式,重视时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可行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第二,倡导教学方法多样性和教师教学风格化。第三,以制度性保障基本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第四,不断加强学科建设,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具体学校的发展壮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立足当下,着眼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方向是:坚持不懈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和希望工程,这是根本和灵魂。在这个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不同学校定位和特色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探索和试验小班讨论式课程形式,建设中国特色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的通识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的研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力争实效。

[参考文献]

[1] 为时代铸魂为事业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巡礼[N].人民日报,2012-10-25.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3] 刘业进.在当下语境探讨正义与效率[J].读书,2014(6):80-90.

[4] 瞿振元.大学怎样应对“慕课”[N].人民日报,2014-05-22.

[5] 刘美珣.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3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

[6] 张承志.看那匹苍白的马[J].读书,2014(3):122-131.

[7] 李 明.辨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两个转化”中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2(10上):59-6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9]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34.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