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

2014-04-10杨小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人生观基础生命

杨小燕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自杀、他杀、吸毒等残害生命的现象很严重。为此,在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学校,开始探索生命教育,试图让人们正确认识生命,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之后,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正式提出了生命教育这一概念。从此,生命教育理念在全球引起普遍关注,很多国家和地区把生命教育这一课题纳入到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均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生命教育将成为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及实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1]。

一、生命教育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生命教育的涵义可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从而珍惜和尊重自身、他人乃至于整个自然界的生命包括所有动物和植物,并与他们和睦相处;第二个层面为在尊重、珍惜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生命存在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美国学者首次提出生命教育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做了不少的探索。中国大陆的部分有识之士及教育部门也早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大陆的生命教育相对滞后,还没有在整个教育界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尚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真正的生命教育。严峻的现实正无可辩驳地说明着这一点。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残、自杀、杀他、摧残异类生命等轻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云南大学马加爵残杀同学事件、政法大学付成励砍死老师事件、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熊事件等等以及屡见不鲜的大学生因学习就业压力、人际困扰、恋爱纠纷等自杀的事件屡屡惊现于媒体。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这些悲剧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大学生心理脆弱,缺乏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但归根结底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片面的教育观念造成的。

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过于“势利”,父母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的道德品质教育,对生命、生活的认识教育,如何与他人合作的教育,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等却被忽略掉了。父母只是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而不是本应该全面发展的人。

中小学则是“学习机器”的“加工厂”,中考、高考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学生作为“人”的特性几乎被抹杀,而作为“学习的机器”却被一再的强化。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只把学生看做一个认知体,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单调、重复、压力重重的生活使学生没有看到拥有生命的幸福,因而开始轻视生命的存在。

到了大学,学生得到彻底“松绑”,他们才开始“战战兢兢”地独自面对整个世界。千篇一律的生活琐事,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难理头绪的学习内容,空虚迷惘的内心世界……所有的这些让他们感到痛苦、彷徨,找不到出路。上大学前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差距太大了。而目前大学教育中缺少系统、有效的生命教育,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也大多没有全面深入细致展开,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旧恨新愁”连绵不断,看不到生命的光彩,于是极度的消极、悲观,从而产生了厌世情绪。大学校园里自杀、犯罪的事件因而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死亡来解决困难、摆脱困境、一了百了。他们没有看到生命的唯一性,缺乏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真正理解,不懂得欣赏、享受、热爱生命,也没有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何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

(一)客观现实的需要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及其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由此,生命教育首次被写入国家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一门重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应承担起开展生命教育的重任。

(二)生命教育是进行“三观”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教育为人类所独有,它蕴涵于生命之中。没有教育,生命的价值将无法展开,因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成就人生命的圆满。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3]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生命体,离开了自然生命,精神、理性、道德、法律等就失去了载体,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同样,生命存在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以生命教育为第一前提,这是不容置疑的。

1.生命教育是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础”课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一定的世界观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关于人生目的、意义、态度及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人生观影响着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生命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观在对待生命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人生观决定生命观,生命观影响人生观。正确的生命观是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础,也是影响世界观的重要因素。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即树立正确对待生命的态度。只有真正领悟了生命的内涵、意义,才能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升华生命、超越生命,才能以健康理智、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生命,进而追求生命的社会价值所在。只有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也只有以正确的生命观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2.生命教育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手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具有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但是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同样需要建立在正确生命观的基础上。人只有能正确地领悟生命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才能够珍爱自己、关爱他人、热爱自然、关注社会,才会具有对己、对人、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只有对有责任感的人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才是有效的,否则只能是空谈而没有任何效果。所以,要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首先得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三)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互相融合渗透

生命教育的目标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互相融合渗透,互相促进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使在“基础”课中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成为可能。

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人的自然生命,了解生命的内涵、生命的不易与珍贵。“基础”课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人的“身”与“心”的关系,认识人的生命历程,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积极向上的人、有生命责任感的人。这一目标与生命教育的第一层次目标是一脉相承的。

生命教育的第二层次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人的社会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只是一种作为动物的“生存”,而人还必须有一种高于动物的“生活”,即人只有生活在社会中才能拥有真正属于人的特征。此时,人的生命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社会。其他人的乃至于整个世界的一切生命皆为如此。所以,人要有同情心,要能关爱其他生命;人要与他人、大自然和谐相处;人要能遵守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的有序发展;人要有责任感,为家人、为祖国、为社会负责。“基础”课的目标之二是引导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这一目标是生命教育的第二层次目标的总结和提升。

生命教育的第三层次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人的精神生命。人与动物的区别还在于人具有能动性。人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社会,还要创造性地赋予生命更丰富的内涵,追求生命更高的意义和价值。“基础”课的目标之三是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民服务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这一目标是生命教育的第三层次目标的具体化与升华[4]。

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以生命教育为主线

(一)要把生命教育贯穿于“基础”课的内容体系之中

1.通过责任教育、适应教育让学生认识自然生命。有意义的生命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生命,没有责任感的生命就如同是一个躯壳,虚无飘渺。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不舍,是一种不离不弃,是一种热爱的情感。“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深层的东西。强烈的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源泉。严格说来,一种行为只有当它出于对他人和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时,才具有崇高的道德价值。人正是透过强烈的责任感和纯正的人格,才具有了无以取代的尊严。”[5]人生的最基本责任是自我生存的责任,生存是担当一切责任的基础,是丰富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前提。大学生要珍惜和热爱仅有一次、不可再现的生命。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还应该承担对家庭、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世界的责任,进而让自己的生命历程更加充实和完满。

人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必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在适应性教育中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困境是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必然经历的、不可避免的阶段,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命因为有了挑战才变得更精彩。大学生要学会战胜困难、适应生存环境,从更高的角度去欣赏生命、历炼生命、经营生命。

2.通过人生环境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让学生把握社会生命。人不仅具有所有动物皆有的本能性生命,还具有人类自觉的社会性生命。因此,在人生环境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引导学生尊重珍惜他人生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善待一切自然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和大自然和谐共荣;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是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6]。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保持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如此,人生才会顺畅并充满幸福感。

对和谐人生环境的追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美好的生活环境自然首先是一种有序的生活,这就有了如何统一规范人类活动的问题,于是出现了道德和法律。道德是由内而外地以对所有生命的博爱和责任去引导人们向善、守序。法律作为道德的补充,是通过强制力由外而内地拒绝恶行。人的社会性生命就是要在呵护生命、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过程中实现。

3.通过价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感悟精神生命。人之生命的最基础层面是自然生命——“活着”,更高层次生命是社会生命的和谐发展,而最高的、最可贵的、最持久的是人还有超越生物生命的精神生命。即人之为人,不仅要追求物质的生命存在,更要追求精神生命的不朽。那就是要创造人生价值,续写人类的文明历史,推动社会发展,使人类进步、生命永存。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教育时,要从精神生命角度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让他们思考“人为何活着”“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等问题,从而明确自己一生的核心宗旨,把自己的生命价值追求同国家、民族、社会的时代使命紧密结合起来。而理想信念教育则对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提升精神生命具有指引性、激励性、保障性和超越性。

(二)要把生命教育体现在“基础”课的教学方法选择上

生命并不是一种无知的存在,而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过程,期间有悲欢离合,有喜怒哀乐。因此,生命教育必然是感染人心灵、触动人灵魂、影响人内心世界的教育。所以,传授生命知识,只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教育,要想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在方法上贯穿体验式教学的理念,让大学生真切地领悟生命,深刻地理解生活,从而对生命充满爱的情感。

为了加强大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采取丰富多样的体验性教学方法。如请面临过生死抉择、生命困境的人或相关专家进行珍爱生命的主题报告或专题讲座;给学生播放关于生命的影视作品,利用生活中生命教育的优秀资源,让学生真切认识生命的本质与价值,理解生命的意义。在“母亲节”时,组织学生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采访临产的妈妈,体会母亲孕育生命的艰辛和生命的来之不易。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参加亲朋追悼会,去法庭聆听对罪犯的宣判,去监狱参观,与犯人们交流,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人应该遵纪守法、对生命负责。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孤儿院,慰问残疾人、关爱留守儿童,体验贫困地区的生活,让大学生体会到生命的艰辛和关爱、帮助他人的快乐,激发作为大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自养育、培植一些小动物、植物,以体验与其他生命相处的快乐。还可以开展一些户外的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进行野外生存探险等等,让他们懂得互相关爱,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以生命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争鸣、辩论赛、演讲赛、征文等活动。利用学生社团进行关爱生命宣传活动等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内外生命体验与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认识到生命的各个阶段,体悟到生命的各样历程,感受到生命的各种情感,从而使学生人格得到陶冶,心灵受到震撼,生命意识得到强化,真正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7]。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给整个社会和高等教育敲响警钟,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基础”课在构建生命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可以成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 马 颖,余 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生命观教育[J].徐州学院学报,2011(12):100-10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3.

[3] 马和平,杨 林.生命教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有机渗透[J].宜春学院学报,2013(2):142-146.

[4] 李厚刚,张延华.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0-63.

[5] 李 萍.责任教育:高校德育的一个全新课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7-88.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7] 闵茂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4):215-216.

猜你喜欢

人生观基础生命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人生观(一)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