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性科技文化思想的追溯与透析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述评

2014-04-10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文化观恩格斯马克思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目前我国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著述浩如烟海,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从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都有大量的论述,然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方面的则为数不多。另外,由于时代发展需要,目前对科技文化的研究已成为一股热潮,有关成果不断出现,但是把科技文化和马克思恩格斯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近期,青年学者程宏燕出版了她的近三十万字的专著《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1]洋洋大观,内容详实,不仅阐述了科技文化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密切联系,还全方位的系统、具体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这本书使我们眼前一亮,在当前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和科技文化的众多著述中,很值得我们一读。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有诸多鲜明的特色。其中最主要的是:

(一)《研究》以严密的逻辑性系统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基本建构。

杨环中教授在《研究》的序中指出:该书“比较分析国内外科技文化思想理论,深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历史背景、科学内涵及主要内容,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内在逻辑、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1]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可以完全清楚《研究》的主要内容,也能基本掌握作者在《研究》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基本建构。

《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导论”,是说明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概念解析及研究意义、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方法。这章内容是为作者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起铺垫作用。第二至第五章是全书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正文。其基本建构是:历史背景→演进轨迹→理论体系→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究》的这一基本建构实际是向我们循序渐进地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产生、发展、内涵及意义,其展示的过程无疑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研究》的核心内容表现在第四章,即:“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理论体系”。在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理论体系上,作者从理论基础、理论主题、理论内容、价值取向四个方面,层层深入,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这里,其论述的过程同样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由于《研究》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严密的逻辑性,使得作者在该书的论述问题环环相扣,章章相衔,层层相联,已成一家之言的理论体系。

(二)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深处的深入分析、系统阐述及基本内容的表述,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核心内涵。

《研究》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中,并不是从字面上做文章,而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的著作中,择取马克思恩格斯对科技的解析,对科技的意义和作用的说明,对科技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进步的关系的论述等,对马克思恩格斯在科技文化的理论深处的深入分析、系统阐述及基本内容的表述,凝练成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以此印证作者在《研究》中所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论述科技文化的著作,甚至 “科技文化”一词都没有提出,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科技文化思想。由此,我们不能不想起,如“以人为本”这个词,马克思恩格斯就没有提过,更没有专门论述的著作,但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人类历史的前提是人的存在,人的问题始终是人们研究社会历史的重心内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等观点中,我们完全不用质疑马克思恩格斯具有“以人为本”思想;再如“精神文明建设”一词,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也找不到,但它的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却有了深刻的反映。它揭示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精神文明方面的状况,阐述了区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质与核心,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中的任务,我们也丝毫不怀疑马克思恩格斯的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思想;另外,我们还想起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军事哲学”这个词毛泽东也从来没有提及过,但毛泽东在其军事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观察和研究战争,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性,系统阐明了战争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军事领域中认识运动辩证发展的规律性。毛泽东具备丰富的、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在学术界则是公认的。可见,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思想,并不是看他说到这个词,而是看他理论深处的深入分析、系统阐述及核心内涵的表述。由之,我们以为,《研究》作者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在科技文化理论深处的深入分析、系统阐述及基本内容的表述,一方面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核心内涵,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研究其他方面的理论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法。

(三)《研究》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和论据向我们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确定性。

无论是科技文化研究领域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研究领域,论证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都是一个新课题。这个课题对诸多学者来说,回答往往是不置可否。然而《研究》作者回答是非常确定的。《研究》开卷的第一章导论中作者就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就属于在现代化早期从文化角度研究科技的极少数学者之一”[1]。在针对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观点,作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科技文化一词,但是“他们站在文化哲学研究的高度上,探讨科技的本质、价值走向及其在社会实践中体现的在世意义,关注科技与人的生命本质、人和社会的完善、人和自然物的在世意义与价值,反思现代科技的社会实践误区。”[1]于此,作者从两个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中进行了充分说明,同时还旁征博引众多中外学者的有关思想理论作深入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印证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在书末尾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共列有论著和论文223件。这些参考文献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外有关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科技哲学、科技文化等研究的论文论著。仅作者依据的最有说服力的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科技文化思想论述的著作就有21卷;而其他能够有关证实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论文论著几乎覆盖近些年中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全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也不难理解《研究》中在回答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上的确定性。试想,如果没有丰富详实的资料和论据,怎么能使读者理解并接受一种被不少学者不置可否的理论和观点呢?可以说,《研究》作者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和论据向我们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确定性,使我们理解并接受了作者所论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文化观。

(四)《研究》以理论和实践的互衬性展示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列宁引用过歌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即“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是常青的”[2]来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如果脱离现实、脱离社会、脱离实践,它都没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现实和社会、密切联系实践的理论,才能发挥出其重要性。正是如此,《研究》在全方位的深入、系统论证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基础上,突出了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表现在,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科技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又对中国共产党领袖科技文化思想的影响;其现实意义表现在,既对当代中国科技文化建设的意义,更是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意义。在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意义上,《研究》把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和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在一起,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在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里,可以说《研究》已为我们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的“常青之绿”色彩。

其实,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研究》作为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著述中的奇葩,它以理论和实践的互衬性,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本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价值来说,《研究》对科技文化概念的界定,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理论渊源,即古代、近代及现代各种科技文化学说的评价,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理论体系的论述,无疑在目前科技文化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正如杨环中教授所说的,在理论上“具有填空补缺的作用”。从现实意义来说,《研究》作者在“结语”中说:“21世纪后科技知识的器物、结构、模式、价值及其社会效应等确实已截然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然而科技服务于人的幸福、科技促进人的心灵自在、科技增进生命的自主力等科技文化却是长盛不衰”。[1]在当今正处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科技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中,要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来充实我们的科技知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必然要准确理解并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这就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其实,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以一本论著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研究》作者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思想上起了一个好头,大量的工作寄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去做。

参考文献:

[1] 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猜你喜欢

文化观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