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生阅读的现状调查及训练策略

2014-04-10沈翔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1期

沈翔飞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

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笔者就阅读的兴趣、阅读时间、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3%的学生喜欢阅读,其他的学生偶尔阅读或不阅读,其中每天阅读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的只占2%;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阅读名著的占11%,阅读故事小说的占18%,阅读卡通漫画的占71%;在阅读方法上,无人写读书笔记,大部分同学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快速阅读;在谈到阅读时面对的困难时,绝大部分同学认为理解能力差,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影响自己阅读的兴趣。

思考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以至于到后来还会影响到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进程。笔者从事特殊教育多年,认为聋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由以下因素造成的。

一、人生阅读,始于幼儿。两岁前后是儿童口语发育的最佳时期,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而聋生由于听障,七岁开始识字,九岁开始读书,错过了语言发展的最佳期,造成他们语言发展缓慢,理解能力低下。再则,正常孩子日常信息量的接收与聋孩子也是不成比例的。报纸杂志、电视媒体对于语言尚未形成的失聪儿童来说,只是一些生化的符号而已,真正能消化吸收的就更为稀少,更别说形成所谓的语感了。

二、手语的构成体系和我们的语言是有差异的,聋生的手语一般将谓语或宾语置前,主语置后。课上学汉语,课后打手语,这两种不同构成体系的语言,影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此外,手语的词汇量少,也直接影响到他们语言的积累。

策略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故事激趣。

2.课文引趣。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是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吸取。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培养学生品词评句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不会品词评句,严重地影响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体会。作者写文章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我们读文章也是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必须对语言文字有较深入地理解。因此,必须培养小学生的品词和评句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的方法,而且要训练他们抓得快、抓得准,评得对,评得深。

2.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想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是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三、开发环境,自主阅读。

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提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时要趁热打铁,指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聋生由于受阅读水平的限制,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读物很重要。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了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此外,为了提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效果,我们提倡学生人手一块小黑板,在课上少用手语,通过小黑板多使用书面语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语言及时作出反馈,让学生的语句更加有条理。从短期看,这样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着眼于学生语言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是大有好处的,为进行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其掌握有效阅读方法,更好地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我们也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面对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其中包含孩子真的思考、真的体验、真的感悟。只有这样,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