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狂”,还是“轻狂”?

2014-04-09孔祥科

新闻爱好者 2014年3期
关键词:叶帅五台山叶剑英

孔祥科

《过五台山》(三首)是叶帅诗词中的珍品。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叶剑英诗词集》文本如下:

过五台山(三首)

一九四九年九月

其一

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

打破禅关惊破梦,未妨仇恨是清狂。

其二

荒凉殿宇有啼鸦,稀世藏经灰化也。

昔日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

其三

南台山上白云低,人在云中路径迷。

可有神工能扫雾,让吾放眼到平西。

据称,叶剑英的《游五台山》三绝,“一经传开,当即在党的高层和文化人之中引起轰动,怀安诗社诸老的和作络绎不绝”。董必武董老很快于当年的十月十二日写出《和叶参谋长〈过五台山〉三绝句用原韵》,并注明“时客阜平温塘”。此外,朱德总司令也写出了《和叶剑英同志〈过五台山〉诗三首》,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朱德诗词集》,时间是“一九四九年”,没有标识月日。但同样是中央文献出版社,它在“附:叶剑英《过五台山》(三首)”的文本中,第一首是这样的:

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

打破禅关惊破梦,未妨仇恨是轻狂。

同一家权威的出版社,出版两个具有广泛影响的老帅的诗集,指称同一首诗,一个集子上说是“清狂”,另一个集子上却说是“轻狂”。

笔者在网上查询,引用叶帅诗的各种出版物或文章,虽多数使用“清狂”二字,但也不乏使用“轻狂”二字者。

“清狂”与“轻狂”到底哪个更准确、更合理一些呢?

从“清狂”与“轻狂”两词的词义本身分析

《辞海》(第六版)的词条有“清狂”而无“轻狂”。而“清狂”释义又取自《汉语大词典》释义之部分。那么,我们看一看《汉语大词典》关于“轻狂”和“清狂”的释义。

“轻狂”:放浪轻浮。苏轼(宋)《定风波·感旧》词:“薄幸只贪逰冶去,何处?垂杨系马恣轻狂。”《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东老坐间看见户椽傍边立着一个妓女,姿态恬雅,宛然闺阁中人,绝无一点轻狂之度。”徐迟《牡丹》:“姚黄在这里接近于风骚旦,有着妖冶的眼色,轻狂的举止,挑逗的歌声。”

“清狂”:①痴颠。《汉书·昌邑哀王刘贺传》:“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凡狂者,阴阳脉尽浊。今此人不狂似狂者,故言清狂也。或曰,色理清徐而心不慧曰清狂。清狂,如今白痴也。”《南史·江禄传》:“子徽亦有文采,而清狂不慧,常以父为戏。”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濮州女子》:“语多清狂,人谓不慧。”

②放逸不羁。晋左思《魏都赋》:“仆党清狂,怵迫闽濮。”金赵元《寄裕之》诗之二:“清狂旧日耽诗客,灰朽而今有发僧。”张昭汉《吊吴子一粟墓》诗:“既侠亦清狂,取予廉复宽。”

杜甫《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这里的“清狂”释为放纵、豪迈。

从《汉语大词典》的词语解释角度来看,无论把“清狂”释为“痴颠”还是释为“放逸不羁”,都难以和叶帅整个诗句的意思相和谐。

从李商隐诗句的原意来分析

“未妨”:不妨。《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表示可以这样做。陆游(宋)《夜闻雨声》诗:“未妨剩拥寒衾卧,赢取孤吟入断编。”

叶帅的这句“未妨”化自李商隐的“未妨惆怅是清狂”,这是没有异议的。李义山有一首《无题》,是这样写的: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首诗中,李义山以神女喻所思女子。“直”者,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曰:“与就使、即使之就字、即字相当,假定之辞。凡文笔作开合之势者,往往用之字以垫起,以饶字相似,特饶字缓而直字劲耳。”张相亦认为“清狂为不慧或白痴之义”;而李义山“直道”二句,意为即使对那位女子的相思全无益处,“亦不妨终抱痴情耳。”

因此,如果认为,叶帅在这里仅仅是将李义山的诗句替换了两个字——将“惆怅”换为“仇恨”,那么,整个诗句的意思就不很明确:到底是对土改中毁坏五台山寺庙经卷等文物是表示遗憾不满呢,还是对这种行为表示原谅辩解呢?

从叶帅诗三首的整体内容来分析

叶帅诗《过五台山》(三首),是一个整体,必须联系起来阅读、分析,才能参透它的寓意。叶帅诗写于1947年9月,而指导解放区土改的土地法大纲于是年9月13日通过,10月10日才予以公布。之前各地的土改工作,必有自行其是的成分,有些地方的过火行为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叶帅在第二首诗中写的“荒凉殿宇有啼鸦,稀世藏经灰化也。昔日庄严金佛像,而今流落万人家”,就是他在五台山的亲眼所见。虽然他在第一首诗中对农民反抗压迫给予理解和同情,高度概括地写出“千年古刹千年债,万个金身万姓粮”的诗句(在这之前,他的另一首《游五台山》,对佛寺压迫、蒙骗蒙、汉人民的揭露和控诉更为具体),但形同流寇劫掠式的毁灭寺院、经书,使寺院的金佛“流落万家”的行为,决不是他能够认同的行为。不可复制的“稀世藏经灰化也”,这话说得是非常沉痛、惋惜又无可奈何的。因而,在第三首诗中,叶帅就流露出急于寻找答案的心情。读懂了第二首、第三首诗,回过头来重读第一首,就不难理解了。五台山这座寺庙,占有很多土地,它是要“打破”的对象。“禅关”,这里应当是指禅门,下述诗文可证。李白《化城寺大钟铭》:“方入于禅关,睹天宫峥嵘,闻钟声琐屑。”梅尧臣《会善寺》诗:“琉璃开净界,薜荔启禅关。”《红楼梦》第八十七回,贾宝玉对妙玉说“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那么,“惊破梦”是什么意思呢?当然可以是指农民对佛教迷信的觉醒。觉醒了,才不信,不信才不畏,不畏才敢于“打破”。但这一打破,超出了思想认识范围,“武器的批判”代替了批判的武器,造成了物质财富和文化古迹的破坏。这种诉诸简单的破坏行为的“发动群众”的做法,是以往冠之以“革命”的历次运动中普遍使用或怂恿使用的方法。叶帅是有文化的成熟的革命者,他对这一套是鄙视的:以革命的名义窃走金佛、毁灭经卷、破坏文物,这叫什么事儿啊!即便是“千年古刹千年债”,你有“仇恨”“冤屈”,这样做也不合适嘛!从这个角度说,“打破梦”是打破了诗人的一个“梦”,也未尝不可。如果我们这样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到底是该用“清狂”还是该用“轻狂”,就容易达成共识了。endprint

从诸老的和诗来分析

叶帅的诗,很快得到了董老的回应:

历万劫魔犹有债,食千年粟要还粮。

前人造业后人报,如是我闻佛亦狂。

无神无佛好栖鸦,绀宇琳宫是幻也。

贝叶忽飞金像散,文殊何处再为家。

秋雨秋风一叶飞,白云深处五台迷。

抚今感昔多豪宕,好句传来我欲西。

董老的和诗,第一首如同叶帅的原作一样,对农民对土地的清算合理性,在理论上给予了肯定。第二首,面对已经被破坏的佛寺、经卷等,他也无可奈何,只好“面对现实”。虽然无可奈何地说了“无神无佛好栖鸦,绀宇琳宫是幻也”这样的话,但“贝叶忽飞金像散,文殊何处再为家”,再明白不过地表达了他的遗憾。

朱老总的和诗如果确实写于1949年,那时无论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还是土地改革的情况,都不同于叶帅过五台山的时候了。比起就要在全国取得的胜利,一些损坏在人们的眼中就更不是多大的问题了。朱老总的和诗如下:

其一

广大神通难赖债,强舍金身偿旧粮。

食尽农民千载粟,清还一点不为狂。

其二

禅宫寥落乱飞鸦,扫地出门罪佛也。

修道院成休养院,荣军个个好为家。

其三

五台高耸白云飞,天朗气清路不迷。

世人觉醒何须佛,来自西天去自西。

从朱老总和诗中,我们可以推测,他也是认为叶帅诗是在责难毁坏寺院的行为是轻狂的行为,所以才有“食尽农民千载粟,清还一点不为狂”这个打圆场的说法。

据传,谢觉哉谢老也有和诗。袁小伦的文章说,谢老在1947年11月25日的日记中记载了叶剑英参加土地会议和游五台山归来之后,前来看望他以及他作和诗的细节:

枕上和参座游五台山诗(第二三首记不全,原韵未照次也)

无计重参喜欢佛,无人再送道场粮。

荒唐故事荒唐像,当日文殊亦病狂(参座示以在五台山得的喜欢佛,喜佛铜像,男是牛头,传什么时候人被杀绝,一女伏牛腹下得脱,此牛是文殊化身,旋复化为人,和女性交得传种)。

饱餐狗肉卷袈裟,血染尸横跨戒刀。

坼去亭子推倒佛,耐庵文字古今豪(五台山寺,土改中多被破坏)。

天下名山僧占多,剩经残碣足磨挲(见示残经数纸,黑纸金泥调白书的)。

重来真是清凉地,避暑疗疴劳动歌。

从以上诸老的和诗来看,无论说“不为狂”“亦病狂”,还是说“佛亦狂”,均把语义落在“狂”字上,与“轻狂”意近,与“清狂”意远。(写于2013年7月13日星期六)

(作者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新闻爱好者》杂志原主编)

附:

《叶剑英与怀安诗社诸老》片段(袁小伦):

1947年夏秋间,叶剑英离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三交双塔村到河北建屏西柏坡恶石沟参加全国土地会议。在返回时途经山西五台县,抽暇参观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当叶剑英看到寺内许多文物古迹遭到破坏时,心情十分沉重。陪同的人员告诉他:群众说五台山的和尚是大地主,和尚下山收租还带兵和枪。土改中,群众斗争了和尚,把寺院的许多东西当成大地主的浮财分了。叶剑英听了这话,沉思了许久。下山后,他对县委的负责人说:“你们领导群众反对地主阶级,包括反对封建迷信,这都是对的。但是,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破除封建迷信,同破坏历史文物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五台山寺庙,是劳动人民修建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风格。庙中的东西,大多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破坏了十分可惜。你们应采取措施,保护这些文物。”县委的负责人听了叶剑英的话很受教育,并很快采取了一些保护文物的措施。在游览五台山藏经楼时,叶剑英曾拾得被毁弃的三张佛画像,十分爱惜地加以珍藏。离开五台山时,他骑在马上一边吟唱刘禹锡的《乌衣巷》和刚刚写就的绝句,一边感叹地说:“可惜呀,可惜呀!这是封建剥削的象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啊,今后还要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破坏真可惜。”到了1951年秋,叶剑英将上述拾得的三张佛像画片请专家补缀起来,并作补记:“1947年秋,予参加阜平西柏坡全国土地改革会议,归时游五台山,时已经土地改革,作三绝以纪之。这三张画像,即在藏经楼上的破片也。1951年镶补于广州,1952年1月21日补志。”

编校:张红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帅五台山叶剑英
叶帅:一切从头开始
五台山
叶剑英的港澳情
五台山掠影
我给叶帅拍《远望》
往五台山(外一首)
五台山的冬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