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枝末节唤新生

2014-04-09乔雪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风波鲁迅

摘 要: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典型形象、推进情节发展、开拓独特意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是艺术以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不可忽视的手法。鲁迅小说《风波》中的细节描写对深化人物性格、揭示小说主旨具有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鲁迅 细节描写 《风波》

高尔基曾说过:“在劳动和创作中的一切领域内,技巧是文化成长的一个基本力量,是文化全部过程的一种主导力量……要做,就必须有本领,而本领只有研究技巧才能获得,细节便是这技巧之一。”细节,即是细枝末节的描写,简单地划分为场景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在《风波》中,鲁迅运用了各种细节描写深刻地塑造了典型坏境下的典型人物性格,体现了文学的真实性,同时升华、深化了主旨。

一、细微处见风貌

巴尔扎克曾说:“在今天,一切可能的组合看来都已被发掘完,一切情境看来都已被描写净尽,连无法做到的事都已尝试过了,今后唯有细节能构成被不确切地称为小说的作品的价值……”

《风波》的开篇是一般景物环境描写,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描绘了江南小镇乡村的风貌特点,同时奠定了小说的社会基调,即不是繁荣、先进的大城市,不是北方地区,而是江南的一个小小的乡村。这段自然场景的细节描写,正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深入群众,深入农村,没有根除封建主义在民间的思想残留。

而第二段中的一个文人诗兴大发则是精巧地揭示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他们这些文人坐在酒船悠闲赋诗便是讽刺了封建文化教育下的文人骚客虽身处动荡的乱世和国家变革时期,仍妄想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洁身自好,既不关心社会民生,也不关心民族危亡。

而在小说的第七段中详细地阐明了文中人名的来源。“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了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使用斤数当做小名。”这句话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给江南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20世纪的江南农村还依然沿袭着落后的命名传统,也就为全文奠定了一定的社会风俗背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没有深入农村,没有真正地打破封建主义。

“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的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

“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称,十八两称;用了准十六,我们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正是九斤、八斤十足,用的秤也许是十四两……”

这段话是七斤嫂子和九斤老太理论的话语,这短短的几句话细致地揭示了许多东西。准确严密的数据揭示了在这一家人四代出生的约百年的历史中,中国社会的度量衡标准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较大,由此联系小说的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正是度量衡标准的日更月改给辛亥革命时期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带来了恶劣影响。

这一组重量数字之间,有些丝丝入扣的对应联系,鲁迅在以重量命名的时候充分运用了经济、生理、医学等方面的常识,所有的内在联系和思维过程通过短短几句话表现出来。这一处的细节看似只是阐明人名的由来,实则是通过这样的风俗来揭示更深的主题。不得不说鲁迅在此处的细节描写表明风俗的同时发挥了无限的蕴含作用。

二、细微处见形象

典型形象的塑造,就是要精心地选择和提炼真实的典型细节来完成。正如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样,人的细微举动也正是他思想性格的外在表现。鲁迅小说《风波》中各个人物的典型形象便是提炼了大量的特征性的细节,加以具体的描写和刻画,才显得那么鲜明、生动、丰满、深刻。

小说中有一个“九斤老太”,作者对这个角色并未给予过多地笔墨,只是通过多处细节把九斤老太这个封建守旧、愚昧落后、倚老卖老的封建社会牺牲者的悲哀形象体现地淋漓尽致。

小说开头部分,九斤老太因为吃饭吃炒豆子这么一件小事,便破口大骂:“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的好。立刻就要吃饭了,吃穷了一家子!”九斤老太的这句话是骂给七斤嫂子的,作为一家的尊长,九斤老太自认为地位很高,实则是其封建落后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小辈媳妇在家中没有地位,她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只要七斤嫂子有一点不如意,便破口大骂。

而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亦是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一代不如一代”,表面上指这个家族几代人降生时的体重依次递减,实际上表达的是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守旧思想的九斤老太对家族断种的恐惧。

小说的中部,当赵七爷跟七斤夫妇严厉地诉说皇帝要辫子时,九斤老太除了照旧地说“一代不如一代”也“趁这机会”说了一大堆话,这段话是全文中九斤老太言语最多的一处,鲁迅先生用“趁”这个字眼巧妙地揭示了九斤老太作为尊长,自认为在一家面前为权威,具有绝对的正确性,因此她在别人谈话时也插入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鲁迅先生对九斤老太的这段语言细节的描写极为精致:“从前的长毛是一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她提到的“从前的长矛”指的是在1850年末至1851年初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头戴黄巾或红巾。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一次伟大抗争,对打击动摇封建阶级的统治、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九斤老太此处把“从前的长毛”和“现在的长毛”的对比,又从细微之处说明了主题: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起义战争,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抗争,处于江南小镇的她们分辨不清两者的区别,不正是辛亥革命没有深入群众、深入农村的直接证据吗?而九斤老太胡言乱语的“王爷的黄缎子”等荒唐、无知的言语也正体现了她作为封建统治下的受害者,封建等级思想已在心中根深蒂固,也暗示了辛亥革命在反封建上失败和封建主义依然在农村顽固地存在着。

小说最后一段说:“九斤老太早已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九斤老太这个封建主义守旧派的典型代表过了“八十大寿”也暗示着封建主义仍然根植于农村之中,而且有继续蔓延、发展的趋势。这表达了作者对反封建斗争的担忧,要根除封建主义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endprint

《风波》中用了各种细节描写的手法立体地塑造了九斤老太这个封建守旧派的形象。其他人物如愚昧无知的七斤、能干泼辣的七斤嫂,打着“读书人”幌子的悲哀的赵七爷、好心肠的看客八一嫂、替罪羔羊六斤等等的人物形象也都是在极精致而富有深层内涵的细节描写处体现出的。而这些形象同样起到了揭示和深化主旨的作用。

三、细微处见旗帜

中国革命应该何去何从,鲁迅先生在短短的一生中孜孜以求解决这庞大的问题。他对于革命与国民的审视与思考就像一面旗帜,飘扬在血雨腥风里,也飘扬在和风丽日里。

鲁迅在早期是一名进化论的支持者,是倡导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家。但是进化论思想却与现实社会的歧差越来越大,使他陷入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的苦闷和苦痛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这场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并没有完成历史任务,清朝的帝制虽被推翻,封建统治的根基却仍然没有被完全拔出,篡国复辟的风潮迭起,鲁迅进入消沉阶段,他重新思考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入的探索。

十月革命如同一声巨雷,唤起了沉睡的中国大地,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新的社会思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青年》作为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主要阵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鲁迅加入《新青年》的文化阵营,不断发表作品从各个角度向封建主义进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同时总结和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经验。这时的鲁迅已接受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也成为了五四远动时期最彻底的革命者。

《风波》首次发表于1920年9月的《新青年》第八卷,鲁迅在这篇小说中亮出了自己鲜明的立场旗帜。九斤老太和赵七爷这两个封建守旧代表多次对比了“从前的长毛”和“现在的长毛”的联系和区别,暗示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和资本主义领导的革命都具有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工人阶级才能根除封建主义,挽救中国革命。

小说中有一处精彩部分是赵七爷到七斤家争吵,周围照例出现了“看客”,“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柏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了回家,关上门去睡觉。”而开始时热心的八一嫂也在吃了一亏后悄悄地退为了看客不再言语。鲁迅早年弃医从文,决定先医人心,便是先医这些“看客”们。“看客”这个角色在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的,鲁迅先生对“看客”们的犀利批判也表明了他对改造国民的软弱性、医救人心、唤醒民智、打破冷漠麻木的决心和坚定鲜明的旗帜。

小说中值得推敲的细节之处实在太多,一方面说明了鲁迅创作艺术的高明,另一方面也在细节中蕴含了太多的思想内涵。正如小说中不起眼的破碗和结束中“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碗和脚都是残缺的,裹着残脚的六斤拿着钉了的残缺碗也象征了社会的残缺、革命的残缺。什么时期生活才能以完整的形式让人健全地生活呢?

“细微之处展形象,细微之处见实质”,如果细细品味《风波》中的细枝末节的描写,不禁会感慨细节的完美造就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发凤.细节描写的奇妙作用[J].现代阅读,2012,(13).

[2]张菊.浅谈小说中的细节描写[J].科技信息,2012,(06).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张江元.平淡出奇巧 简明蕴繁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04).

[5]张宝树,谭成健.说古道今话姓名[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6]鲁迅.鲁迅选集(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周立新.勾骨画魂 以小喻大[J].池州师专学报,2006,(08).

[8]唐荣昆,吴迈征.关于《风波》主题、人物的思考[D].武汉大学,2007.

[9]欧艳婵.鲁迅《风波》简析[J].民族论证,2005,(04).

(乔雪玮 重庆涪陵区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4081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风波鲁迅
孔乙己
孵蛋风波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阿迅一族
于细节处绽放光彩
改名风波